“佔據有利的地形,等着諶軒的人馬找上門來,這也不失爲一招妙計,還能夠不和那諶軒在水面上交戰,對我們也更有利,妙啊。”
陳宮聽見了風雲的回答之後立刻就想到了,風雲爲什麼要這麼做。
“嗯,我相信,諶軒的人馬,肯定會跑到我們這裡來,並且我可以告訴你,只要諶軒敢過來,他必敗!”
風雲有這個自信,並這個信心很強烈。
雖然風雲只帶着十幾萬人馬來到揚州,而諶軒在揚州至少擁有四十萬兵馬,甚至算上各個城池不能調用離開的郡兵的話,諶軒的兵馬,絕對在六十萬以上。
兵力懸殊在五倍之多,但是風雲相信,這都不是阻攔他滅殺諶軒的困難。
縱觀整個華夏曆史,打仗,可不是誰的兵馬多,誰就能夠獲勝的。
相反的,兵力少的一方,勝率會大大的提升。
一來兵力多,冷兵器時代,交鋒的位置並不算廣,打仗的時候,只有前排在交戰,兵力更多,只會站在隊伍的後面,根本無法和敵人交手。
比如一千人的隊伍,和五萬人的隊伍戰鬥。交戰的時候,只有前面三百人在打,後面的人,都只能看着,等前面的人死了,纔會繼續上去補充。
而一旦前面的人死了,士氣就會受到影響,一旦士氣受到了印象,戰鬥土崩瓦解的就快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沒有了士氣,就會開始潰敗,而敵軍就會士氣越來越強,高低對比,差異化就會越來越大。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吳起五萬人,大敗五十萬秦軍。
白起十二萬人,全殲韓魏二十四萬聯軍。
廉頗二十萬人,擊敗六十萬燕軍。
秦漢時期,以少勝多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
鉅鹿之戰,項羽兩萬人,滅秦軍四十萬。
彭城之戰,項羽三萬人對戰敵軍五十六萬,還殲滅二十萬人。
韓信三萬人,對戰趙王二十萬,滅趙,數萬人對戰齊王二十萬,滅齊。
漢朝劉秀不足兩萬人,對戰王邑四十二萬人。最後的結果是王邑僅數千人逃回洛陽。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光是三國時期,就多的不勝枚舉。
黃巾起義,數萬官軍鎮壓百萬黃巾軍。
官渡之戰,曹操兩萬人,滅袁紹十餘萬。
赤壁之戰,周瑜五萬人,滅曹操二十萬大軍。
合肥之戰,張遼七千人打敗十萬吳軍。
夷陵之戰,陸遜五萬人擊潰十餘萬蜀國大軍,導致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以多勝少,沒有什麼好誇獎的,但是以少勝多,卻能夠名留青史。
風雲認爲,自己也會是這個名留遊戲的人,畢竟諶軒勢必會帶着大量的人馬過來圍攻,到時候輕敵,就會死在風雲的手中。
兵不在多,精銳就行。
老話說的好,兵馬多一萬,智商降一半。
風雲等人在這城主府剛剛吩咐好陳宮,要將這廬江城好好的修復起來,這裡將會是他們和諶軒的決戰大本營,沒有想到,很快,士兵就已經開始發出了傳令。
“報,前方探子來報,廬江城城北五十里,發現有兵馬調動的跡象。”
沒多久。又有另外一個探子來報。
“報,前方消息,廬江城城西七十里,發現有敵軍兵馬的跡象。”
很快,廬江城四周就出現了大量敵軍的消息,不過這些人前進的速度並不快,而是從四面八方開始調動了起來,衝着廬江城這邊圍攻了過來。
城主府,風雲和陳宮,陸遜等人聽見了這個消息之後,便得知了,諶軒這個傢伙,多半已經開始調集兵馬過來,打算要交戰了。
“看樣子,我們的魚兒上鉤了。”
風雲聽見了這些消息之後,並未覺得沮喪,相反的,嘴角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他正愁諶軒不會上當呢,沒有想到他就已經過來了。
“敵軍過來的也太快了。”
陳宮有些驚訝,他們纔剛剛佔領了廬江郡並未多久的時間,諶軒的人馬就已經出現在廬江郡附近了,這個兵馬調動的時間,已經很讓人咋舌了。
不過風雲卻並不覺得有什麼,畢竟他在陸家也耽擱了一些時間,當時在陸家的時候,消息就已經走漏出去了。
呂蒙回到陳宮的據點,需要時間,而這個時間,肯定諶軒也已經行動起來了。
再加上陳宮他們進攻廬江城消耗掉的時間,諶軒的兵馬差不多也能夠來到廬江城的附近了,如果是風雲的話,說不定還能夠更快到達這邊。
“既然對方來了,那我們就開始準備戰鬥吧,先分配一下城門鎮守的情況吧。”
“陳宮你來,四個城門一定要分配好。”
風雲將這些繁瑣的事務都交給自己麾下的謀士去做了,他這個主公也可以悠閒一下了。
陳宮接到了風雲的命令之後,便開始沉默了起來,陸遜對風雲麾下的武將還不是很瞭解,所以沒有辦法去指揮戰鬥,這些事情,還是要陳宮來做才行。
“城東門,由李進將軍帶領兩萬人鎮守,城西門由典韋將軍帶領兩萬人鎮守,城東門有呂蒙將軍帶領兩萬人鎮守。”
“至於最重要的城南門,則有我親自鎮守,剩餘人馬和武將全部在城南門集合。”
陳宮很快就分配好了,四大城門的鎮守情況,然後各部人馬開始按照陳宮的分配開始行動了起來。
風雲好奇,陳宮爲什麼會這麼分配。
在路上詢問了一下陳宮。
“公臺,你爲何確信敵軍會從城南門進攻過來呢?”
“嘿嘿,主公,我們是從城南門過來的,城南這邊的城門還未完全修復,還有很多的殘缺,如果敵軍聰明的話,肯定會選擇這邊,畢竟相對其他三個城門,這裡是比較薄弱的地方。”
“但是他們肯定也會認爲我們會派遣重兵在這裡把守纔對啊。”
風雲皺了皺眉頭,並未同意陳宮的這種說話。“敵軍的目的是破城,和我們正面交鋒,就算我們重兵把守,他們也不會在乎,反而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