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爭霸_第435章 大秦雄獅

阿術(Achu )。蒙古兀良合部人,祖 速不臺、父 兀良合臺均爲一代名臣宿將。

元憲宗年間,阿術就隨父從軍,參與了蒙古軍平 大理,從西面迂迴包抄 南宋的萬里遠征,“率精兵作候騎”,擔任開路先鋒,屢建奇功①。在攻打押赤城(今 昆明)時,阿術“潛師躍入”;在乾德哥城(今澄江)“兀良合臺病,委軍事於阿術”。阿術不負所望,率部“搏戰城上”,破其城;攻不花合因、阿合阿因(在今 曲靖境),阿術先登,取其三城;攻赤禿哥山寨(在今 昭通境),拔之,乘勝進擊魯魯廝國(即羅羅斯,今 西昌地區)、阿伯國,皆大懼請降(《元史·兀良合臺傳》)。

憲宗九年(1259),兀良合臺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入宋境,以期北上與 忽必烈所率的主力會師於 湖南 長沙。宋軍在其境內邕州附近的橫山寨、老蒼關一線,陳兵數萬,試圖攔截蒙古軍的前進。阿術在其父指揮下,“潛自間道”繞出其後,“衝其中堅”,大破宋軍,成功地突破了宋軍的阻攔。此役戰罷,兀良合臺一軍進展順利,沿途“蹴貴州(今 廣西貴縣),蹂象州,入靜江府,連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長沙)城下”。不久隨父撤軍北還,仍充先鋒。在南宋境內,阿術隨父“轉鬥千里”,“大小十三戰未嘗敗北”(《元史·兀良合臺傳》)。在近十年的軍旅生活中極大地錘鍊和提高了自己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幹。

十二月,元軍行抵大江北岸。是時,宋軍在江中和兩岸防守嚴密,渡口及要害之處均在掌握之中。元軍雖用阿術軍將馬福的建策,將戰船迂迴淪河中入江,但連攻三日仍未能克服戰略要點陽邏堡。阿術建議伯顏暫停攻城,而由他引“軍船之半,循岸西上,對青山磯止泊,自隙搗虛,可以得志”。伯顏正好也有此意,欣然同意他的建策。次日雪夜,阿術率四翼精兵駕舟飛渡 長江,與巡江的宋軍水師“血戰中流”;登上靠近南岸的沙洲時,又遇到宋軍頑強抵抗。阿術與手下數十人“攀岸步鬥,(敵陣)開而複合者數四”,終於佔領了一塊灘頭陣地,爲大隊人馬渡江開闢了道路。

渡江後,元軍策劃下一步進軍方向。有人主張順流東下,直取下游的蘄、黃二州,阿術卻認爲,“若赴下流,退無所據。上取鄂、漢,雖遲旬日,師有所依,可以萬全”。事實確如他所料,天險失去之後,漢陽、鄂州的南宋守將已聞風喪膽。元軍西指,兵臨城下,兩城便拱手投降。這就保證了元軍渡江後得以站穩腳跟,爾後相機向下遊擴大戰果。而蘄、黃、江、池、安慶等州府也都懾服於元軍的威勢,先後降附。

十二年正月,元軍前鋒直逼 蕪湖。宋丞相 賈似道擁重兵前來拒戰。交戰前先遣使至元軍營中請和。適伯顏也接到詔令要他們駐守待命,因而問計於阿術。阿術深感於以往元軍得而復失,勞師無功的教訓,力主拒和進兵。他提醒伯顏:“若釋似道而不擊,恐已降州郡今夏難守。”並慨然表示,“今日惟當進兵,事若有失,罪歸於我。”

二月,宋元雙方數十萬水陸大軍決戰於丁家洲。激戰之中,阿術身先士卒、勇冠三軍。“諸戰艦居後者,阿術促騎召之”。他索性“挺身登舟,手舵衝敵船,舢艫相蕩,乍分乍合”。在此同時,他揮舞小旗指揮元軍水師將校,“並舟深入”,“突入敵陣”,大敗宋軍。

丁家洲大戰使南宋元氣大傷,但在江北兩淮地區宋軍尚有一定的實力。

尤其是駐 揚州的淮東制置使 李庭芝所部更是宋廷賴以支撐危局的主要力量。同年四月,阿術奉命分兵北上圍攻揚州。以掩護東進元軍主力的側翼,阻止兩淮宋軍增援臨安。

當月,阿術軍至真州(今儀真),在珠金砂(老鸛口)殲敵兩千

,派兵樹柵留守原地,以確保元軍糧道。進而,又佔揚州西南四十五里江邊的瓜洲,督造樓櫓戰具以防備宋軍水師來襲。他的第三步棋是在揚州之南十五里的交通要衝揚子橋築木壘據守,既“斷淮東糧道,且爲瓜洲藩蔽。”六月,宋軍兩萬人來爭奪揚子橋,爲阿術所卻,損失甚重①。

七月,宋將 張世傑、 孫虎臣出動大批戰船進據焦山,直接威脅元軍佔領的 鎮江、瓜洲。宋舟師“舳艫連接,旌旗蔽江”,每十船爲一舫,聯以鐵鎖,以示必死戰。阿術見宋軍勢盛,決定與鎮江行院的阿塔海等聯兵合作,火攻宋軍,共同破敵。交戰前,阿術與阿塔海登上長江南岸的石公山,首先命水軍 萬戶劉琛率一軍循江南岸,繞出敵後,爾後以劉國傑、忽刺出、董文炳分左中右三路齊頭並進衝擊敵陣,並以張弘範作爲後續部隊隨後跟進。戰鬥開始,元軍選強健善射者千人,乘風以火箭分兩翼夾射敵船的篷帆、檣桅。剎時,“煙焰漲天”。宋軍水師因舟船鎖在一起,欲戰不得,欲走不能,完全陷入被動,元軍乘勝追至團山,獲敵船數百艘,而“宋人自是不復能軍矣”。阿術的戰績有效地策應配合了主力的正面攻勢,史稱“伯顏所以兵不血刃而平宋者,阿術控制之力爲多”。

十三年二月,淮西宋將夏貴舉諸城降元,唯有堅守揚、泰的李庭芝、姜纔等誓死不降。阿術爲防李、姜“東走通、泰,逃命江海”,更多方布控,進一步收緊了對揚州等地的分割包圍。他在揚州西北之丁村設障,以扼 高郵、寶應糧道。又在揚州和 泰州之間灣頭、新城兩地駐屯精兵,以斷宋軍東走之路。五月,元軍先拔新城,揚州宋軍出擊灣頭堡,激戰竟日,仍被逼回。六月,揚州宋軍再次出動進攻丁村柵,接應高郵米道,又被阿術部下的精兵攔了回去,七月,揚州、泰州守城宋將開門投降,李庭芝、姜才被執就義。元軍佔領兩淮全部。

滅宋之後,阿術與其他軍將一樣被調至北方鎮壓叛亂的諸王。

二十三年,阿術奉命討伐叛王昔剌木等,凱旋而歸。次

元世祖即位後,阿術入宿衛。 中統三年(1262),從諸王拜出、帖哥平定 李璮之亂有功。同年九月由宿衛將調任徵南都元帥,駐紮 開封。到任以後,阿術恢復了淮北宿州建置,並以此爲基地“經略兩淮,攻取戰獲,軍聲大振”①。

至元四年(1267),元廷鑑於以前的經驗教訓,開始把攻宋的主要目標轉向 漢水中游的軍事重鎮 襄陽。宋元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在此展開了長達五六年的爭奪戰。阿術作爲襄陽之戰的元軍總指揮主持了對該城進攻的全過程。當年八月。阿術“觀兵襄陽”,駐馬虎頭山偵察其周圍地形及宋軍的佈防情況。他帶領一支精騎“入南郡,取仙人、鐵城等柵”,退兵時避開宋軍的攔截,在中心嶺“立虛寨,設疑火”,佈下埋伏,一次殲敵萬餘。

元軍知襄陽城堅池深,非強攻可下,決定取長期圍困之策,“俟其自斃”。從至元五年起,在阿術要求下,世祖不斷增兵襄陽,尤其是增添長於攻山寨、水柵的漢軍。爲適應水戰,阿術奏請造艦數千艘,練水軍數萬人。這不但加強了元軍對 漢江的控制,而且爲後來南下渡長江滅宋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阿術指揮元軍環繞襄陽修築長圍,陸續建造了白河口、鹿門、新城、楚山、百丈、漫河灘等城堡。甚至“築臺漢水中,與夾江堡相應”,有效地切斷了宋軍的水陸援道,完成了對襄陽的戰略包圍。其後幾年,元軍主要採取了圍點打援的戰略戰術,屢挫來援的宋軍。其中較大的戰鬥有至元六年的新堡、虎尾洲之戰,七年的萬山堡、灌子灘之戰,八年的鹿門、百丈山、湍灘之戰和九年的櫃門關之戰。這些戰鬥,阿術大都親自指揮,重創了南宋的援軍,

達到了孤立襄陽,置之於死地的目的。這期間阿術還多次組織元軍襲擊襄陽外圍州郡,掠地至復州、德安、荊山等處,“俘萬人而還”①。

至元九年,元軍攻破與襄陽夾江而峙的 樊城外郛,增築重圍逼之。但樊城仍可通過漢水中的浮橋與對岸的襄陽互通聲氣,彼此支援。阿術聽取了部屬的意見,派兵破壞了宋軍植入江中保護浮橋的本柵、鐵索,火燒浮樑,一舉斷絕了襄、樊之間的聯繫,爲最後攻克兩城鋪平了道路。是年十二月樊城陷落,未幾襄陽守將 呂文煥舉城出降。

十年,世祖任命阿術與 史天澤等行荊湖等路樞密院事於襄陽。次年正月,阿術入覲,與 阿里海牙共同奏請趁勢滅宋,議久不決。阿術以自身的經歷更進一步證實道:“臣久在行間,備見宋兵弱於往昔,失今不取,時不再來。”終於使世祖下滅宋決心,毅然增兵十萬,並晉升阿術爲平章政事,與丞相 伯顏、參政阿里海牙等 行中書省於荊湖,組成徵宋的指揮中心。

九月,元軍水陸兩路浮漢而下,首先抵達設防堅固的郢州。阿術從一俘民口中得知前有間道可繞過郢州,便“與丞相伯顏議,決意前進,遂拖舟達(漢)江,舍郢而去”②。

十月,阿術帶數十從騎作爲殿後。行至大澤中,突遇郢州的宋騎兵千人追襲而來,阿術挺身迎戰,一舉殲敵數百,擊退了宋軍的追趕。阿術,兀良氏,都帥兀良合臺子也。沉幾有智略,臨陣勇決,氣蓋萬人。憲宗時,從其父徵西南夷,率精兵爲候騎,所向摧陷,莫敢當其鋒。至平大理,克諸部,降交趾,無不在行。事見《兀良合臺傳》。憲宗嘗勞之曰:“阿術未有名位,挺身奉國,特賜黃金三百兩,以勉將來。”世祖即位,留典宿衛。中統三年,從諸王拜出、帖哥徵李璮有功。九月,自宿衛將軍拜徵南都元帥,治兵於汴。復立宿州。至元元年八月,略地兩淮,攻取戰獲,軍聲大振。阿術,兀良氏,都帥兀良合臺子也。沉幾有智略,臨陣勇決,氣蓋萬人。憲宗時,從其父徵西南夷,率精兵爲候騎,所向摧陷,莫敢當其鋒。至平大理,克諸部,降交趾,無不在行。事見《兀良合臺傳》。憲宗嘗勞之曰:“阿術未有名位,挺身奉國,特賜黃金三百兩,以勉將來。”世祖即位,留典宿衛。中統三年,從諸王拜出、帖哥徵李璮有功。九月,自宿衛將軍拜徵南都元帥,治兵於汴。復立宿州。至元元年八月,略地兩淮,攻取戰獲,軍聲大振。

十一年正月,入覲,與參政阿里海牙奏請伐宋。帝命相臣議,久不決。阿術進曰:“臣久在行間,備見宋兵弱於往昔,失今不取,時不再來。”帝即可其奏,詔益兵十萬,與丞相伯顏、參政阿里海牙等同伐宋。三月,進平章政事。

秋九月,師次郢之鹽山,得俘民言:“宋沿江九郡精銳,盡聚郢江東、西兩城,今舟師出其間,騎兵不得護岸,此危道也。不若取黃家灣堡,東有河口,可由其中拖船入湖,轉以下江爲便。”從之,遂舍攻郢而去。行大澤中,忽宋騎兵千人突至。時從騎才數十人,阿術即奮槊馳擊。所向畏避,追斬五百餘級,生擒其將趙、範二統制。進攻沙洋、新城,拔之。前次復州,守將翟貴迎降。時夏貴鎖大艦扼江、漢口,兩岸備禦堅嚴。阿術用軍將馬福計,回舟淪河口,穿湖中,從陽羅堡西沙蕪口入大江。十二月,軍至陽羅堡,攻之不克。阿術謂伯顏曰:“攻城,下策也。若分軍船之半,循岸西上,對青山磯止泊,伺隙搗虛,可以得志。”從之。明日,阿術遙見南岸沙洲,即率衆趨之,載馬後隨。宋將程鵬飛來拒,大戰中流,鵬飛敗走。諸軍抵沙洲,急擊,攀岸步鬥,開而複合者數四,敵小卻,出馬於岸,遂力戰破之,追擊至鄂東門而還。夏貴聞阿術飛渡,大驚,引麾下兵三百艘先遁,餘皆潰

(本章完)

大國之爭_第211章 長板坡大國之爭_第303章 裁軍據城而起_第132章 梟雄四起之英名盡失大國之爭_第312章 哥薩克騎兵據城而起_第141章 拜大神大國之爭_第337章 同居大國之爭_第180章 船帆揚起大國之爭_第384章 曠世之戰-準備大國之爭_第379章 曠世之戰-短兵相接大國之爭_第208章 國內危機大國之爭_第229章 戰爭將起據城而起_第81章 討賊檄文大國之爭_第249章 試探性攻城據城而起_第14章 偷城與奪城大國之爭_第186章 東部戰局據城而起_第28章 朝會大國之爭_第329章 桂英,來下下棋大國之爭_第317章 血戰鎮國倉大國之爭_第174章 海戰大國之爭_第336章 雪兒也來了據城而起_第118章 大軍會戰據城而起_第45章 與八千鐵騎的血戰據城而起_第一百零九章 無聊的時刻大國之爭_第375章 秋風掃落葉大國之爭_第168章 大軍班師據城而起_第99章 定策據城而起_第3章 招兵買馬大國之爭_第249章 試探性攻城大國之爭_第231章 大軍出師大國之爭_第371章 兵臨城下據城而起_第34章 再次進入戰鬥副本據城而起_第一百零六章 大軍歸朝大國之爭_第151章 夜間血戰大國之爭_第320章 甘興霸八百騎闖營大國之爭_第331章 宿夜大國之爭_第316章 鎮國倉之戰大國之爭_第184章 戰鬥不息大國之爭_第292章 白衣渡江之策據城而起_第49章 神將出現在你眼前大國之爭_第393章 帝國的念想帝國爭霸_第409章 第一帝國——閱兵(上)大國之爭_第187章 東部戰結帝國爭霸_第417章 謀主郭嘉大國之爭_第172章 休養據城而起_第97章 西征大軍的休整據城而起_第24章 陣前挑將大國之爭_第299章 城破之日大國之爭_第215章 雙方佈局據城而起_第74章 佔領淮陰城大國之爭_第162章 風起雲涌大國之爭_第182章 火燒滄海大國之爭_第350章大國之爭_第206章 殺出生天大國之爭_第320章 甘興霸八百騎闖營大國之爭_第151章 夜間血戰大國之爭_第314章 背後的襲擊大國之爭_第220章 蘭戈敗亡據城而起_第27章 亂世百姓大國之爭_第146章 勢如破竹據城而起_第139章 活動結束大國之爭_第334章 回師帝國爭霸_第408章 大封羣臣大國之爭_第331章 宿夜大國之爭_第290章 夜照小獅子失蹤了!據城而起_第94章 攻打福岡城大國之爭_第351章據城而起_第137章 梟雄四起之天下三雄據城而起_第62章 北辰縣國成立大國之爭_第317章 血戰鎮國倉大國之爭_第306章 國有公主大國之爭_第297章 完美逆襲大國之爭_第193章 哈頓的援軍大國之爭_第175章 老狼到來大國之爭_第303章 裁軍帝國爭霸_第427章 蒙古突騎大國之爭_第350章大國之爭_第210章 系統更變大國之爭_第323章 奪回鎮國倉據城而起_第64章 終於結束了大國之爭_第273章 合圍大國之爭_第340章 烏茲國情報據城而起_第126章 梟雄四起之不眠之夜大國之爭_第326章 章邯的消息大國之爭_第307章 高速發展的商業經濟據城而起_第73章 城內洞的拉鋸戰大國之爭_第196章 不作就不會死大國之爭_第223章 烏茲國滅大國之爭_第204章 困局帝國爭霸_第418章 轉變的大局大國之爭_第200章 被發現的地道據城而起_第38章 大軍集結據城而起_第17章 踏青郊遊大國之爭_第292章 白衣渡江之策帝國爭霸_第417章 謀主郭嘉據城而起_第117章 兩軍對壘據城而起_第27章 亂世百姓大國之爭_第156章 結婚據城而起_第46章 殘酷的戰鬥終於結束大國之爭_第271章 大火焚城帝國爭霸_第417章 謀主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