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九十 李昖的心思

關於李昖後繼者的問題,無論是原先還是現在,都不算是一個小問題。

作爲中華的藩屬國,前明和大秦都掌握有對朝鮮的宗主權,宗主權體現在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大義名分,這是宗主權最主要的意義。

大義名分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卻是整個宗主權裡面最重要的部分,沒有這個部分,宗主權還真不算什麼東西。

但是有了大義名分,宗主權就變得非常實際了。

這具體體現在前明和大秦對朝鮮國王繼承者上的話語權。

朝鮮從李成桂建國以來就是明朝的藩屬國,連國號朝鮮都是朱元璋決定的,之後歷代國王都是明朝派官員去宣佈冊封,然後朝鮮國王才能名正言順的行使統治權。

這就說明朝鮮國王的即位需要兩個步驟,一個是得到內部的承認,得到上一任國王的許可,然後是明朝的承認,得到宗主國的許可,派人冊封,則名正言順。

名正言順這個詞兒看起來不重要,但是在政治生活當中顯得尤爲重要,爲政者一定有敵人,如果不能做到辦事名正言順,就一定會遭到反對者的反對。

舉着名正言順的大旗反對你,總能找到支持者。

所以歷朝歷代辦事總要講究個名正言順,否則這位置做的不踏實,辦事也不踏實。

朝鮮國王就是如此,深度漢化之下,很多東西也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沒有大明朝的冊封,就算你得到上任國王的指定即位了,也一定會有人反對你,推翻你,李昖的後繼者光海君李琿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他的事情說起來還是脫不開那個大環境大背景。

朝鮮的王位繼承也是和中原帝國一樣,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一個規矩,李琿在做光海君的時候,爲人賢明,仁厚,名聲很好,相比於他的兄長臨海君李珒,他的名聲要好太多了。

而且這個兄長還曾被加藤清正俘虜過,直接喪失了繼承王位的可能性,而李珒之下,最有人望繼承朝鮮王位的就是李琿。

壬辰倭亂之中,朝鮮王室之中唯一表現尚可的就是李琿,李昖撒腿跑路的時候,李琿被留下來統籌朝鮮還能指揮的三道,給當地人以信心,讓他們相信國家還沒有滅亡,因而成爲大量朝鮮民軍的精神領袖。

後來蕭如薰率軍入朝,李琿也多方面協助過蕭如薰作戰,和柳成龍一樣都屬於難得的能幹的隊友,因此蕭如薰離開朝鮮的時候,也對李昖讚賞過李琿的能力,稱李昖有福氣,有這樣一個好兒子。

蕭如薰清楚的記得李昖當時的表情不太自在。

完全不像一個父親聽說別人誇自己兒子那樣有驕傲的感覺。

對於這一點,蕭如薰很快就理解了,因爲在父親之上,李昖還有朝鮮王的身份,一旦和這個身份牽扯上,一切就都明白了,爲了權力,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的故事屢見不鮮,放在李昖和李琿身上也是這樣。

因爲在壬辰戰爭中李昖的糟糕表現,朝鮮民軍當中很早就出現了要擁立李琿廢黜李昖的聲音,這讓李昖萬分警惕,等戰爭結束朝鮮恢復安定之後,李昖直接廢掉了李琿的一切權力,讓他老老實實的做他的光海君。

儘管如此,李琿在戰爭中的優秀表現讓不少朝鮮文臣看到了希望,他們自發的支持李琿成爲王位的繼承者。

對李昖而言,李琿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爲他的正妻王后一直沒有生育,李琿和哥哥李珒是王后撫養長大的,李珒沒了繼承王位的可能,那麼李琿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可是李琿的致命缺點就在於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因此在講究立嫡立長的朝鮮,李琿有天生的劣勢。

不僅如此,李琿還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名聲太好,超過了李昖,讓李昖感到危機重重。

因此儘管在戰爭之中,李昖爲了安撫人心下了教旨冊封李琿爲王世子,並且派人嚮明廷請求冊封。

但是當時,明廷內部也因爲國本之爭而對立嫡立長的事情相當敏感,這個關口,明朝文臣自然不願意讓藩屬國開了先河。

於是李琿受到國本之爭的牽連,連續五次被明廷拒絕冊封,這其實也正好順了李昖的意思。

李昖對這件事情的態度相當消極,他認爲他還活着你們就要繼承人,這完全是在咒他早死,於是他還曾經阻撓過求冊封的隊伍,現在明廷直接拒絕,他高興還來不及。

本來以爲這個事情可以一直拖下去,並且倭亂之後,他那位不能生育的王后一直有病,病情反反覆覆,身體越來越弱,眼看着快不行了,李昖已經有了要再娶王后挑戰嫡子的想法。

結果在那個檔口,明萬曆二十六年,明秦鼎革,半年的功夫,二百年大明轟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明秦國公蕭如薰建立起來的新的大秦帝國。

朝鮮內部一片混亂,好不容易度過了和秦的關係危機,女真人接踵而至,朝鮮再次面臨亡國之危,但是到底在大秦的幫助之下保住了統治。

一切還沒來得及恢復安定,李昖的王后就在顛簸之中病死了。

這一病死之後,李昖終於等到了重新娶妻的機會,於是立刻尋覓新的王后人選,意圖沖喜,隆武二年三月,李昖迎娶了新王后,迫不及待的多加努力造人,終於,在李昖出發之前,新王后懷孕了。

這個消息可謂是石破天驚,李昖興奮不已,懷着激動的心情向大秦出發,打算親自和蕭如薰解釋這個問題,爭取蕭如薰的支持。

和明廷一樣,蕭如薰的大秦也是支持立嫡立長制度的,他早早冊封了自己的嫡長子蕭振邦爲皇太子,爲天下表率,李昖相信蕭如薰會支持自己。

結果現在蕭如薰主動提起了這個事情,李昖覺得自己有必要和蕭如薰講一下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出發之前,王后懷孕了。”

李昖小心翼翼的看向了蕭如薰的臉色。

蕭如薰並沒有什麼很驚訝的表情。

“哦?王后懷孕了?李卿迎娶繼後不過兩月,王后就懷孕了?”

李昖忙說道:“正是如此,臣即位以來,先王后一直無所出,臣沒有嫡子,深感遺憾,所以一直都希望可以有個嫡子繼承王位。”

一千二百八十三 陸海之爭(下)四百零四 優秀的文明四十一 魏公妙計安天下一千三百一十一 他只是皇帝(上)一千一百八十一 陰謀的大幕緩緩拉開三百一十一 最大的難題一千二百八十九 李昖抵京(下)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四百四十四 被套路的皇帝三百三十五 戰象三百九十四 蒸蒸日上的緬甸鎮(下)四百二十四 歸來的利瑪竇九百零三 強幹弱枝一千一百四十五 治蝗(上)七百七十九 口出粗鄙之語的傻子一千三百三十七 西南土改一千零四十四 他們活着比死了更有用六百三十二 解救大同城一千零四十九 毛文龍請戰一千零六十四 向大秦求援九十五 沈惟敬的斬首行動一千三百三十八 北虜復來八百九十七 張延壽兵變六百一十九 青史留名與遺臭萬年一千二百七十三 今日始知皇帝滋味六百九十一 袁黃的擔憂(上)六十九 蕭李爭鋒(上)一千三百五十四 羊毛紡織機一千零六十八 我接替你的職位一百六十 倭寇來使一千一百八十七 前田利家的託付五百三十四 李如鬆的疑惑一千三百四十九 北伐的準備(上)一千二百三十七 大秦的文明五百四十一 爲皇帝親信者勿忘晁錯八百四十六 由衷的笑容七百七十二 麻虎的警覺一千零三十九 褚英覺得有些委屈三百五十九 夜襲(四)七百六十九 這是清君側!六百 悲哀的抉擇一千三百七十七 你來做這個皇帝吧一千二百八十七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六百四十五 絕對不會背叛投敵的人一千零八十九 節儉的御膳七百一十三 先斬後奏一千零一十五 嫡長子一百一十一 漢城颳起的恐懼旋風(下)八百一十七 兩軍對陣(上)二百四十五 他們都在厲兵秣馬的準備着三百八十六 凱旋(下)六百二十一 開始吧六十一 我們要個孩子吧一百六十四 盛大的接風宴九十六 踏血而行七百七十三 你竟敢謀害我!二百九十 父子兄弟終團聚一千二百五十六 馬球大賽四百一十一 合作(下)一千一百八十六 早晚會有一戰七 成立鳥銃隊一千一百九十三 蕭如薰也沒有休假一千零七十五 他逃了二百三十 大明戰士何懼背水一戰?九百九十一 多俊俏的少年郎啊三百八十六 凱旋(下)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四百四十 準備戰爭吧一千零四十七 步步爲營一千三百五十一 隆武六年五百九十五 免貴姓蕭五百九十三 不聽命令的軍隊一千零五十三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八百六十三 馬千乘做出了決定九百一十六 毒酒一千一百四十七 特洛伊木馬(上)一百六十一 倭寇的求和一千二百一十三 喊殺聲驟起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五百一十二 該來的還是來了四百五十四 要讓軍隊習慣直接被最高統治者指揮四百六十四 菲律賓改姓一千零七十一 毛文龍用計一千一百二十六 這本就是大秦的國土吧?三百一十六 納瑞宣王的決議八百五十八 李汶的反應很快二百一十三 豐臣秀吉追上了織田信長的步伐七百六十七 沈一貫!你想造反是不是?九百二十六 連影帝都做不了還做什麼皇帝?一百七十一 熱鬧的釜山與風平浪靜的對馬九百八十二 土司攻略(下)七百七十七 退一步,萬劫不覆,進一步,海闊天空三百二十三 明軍登陸六百四十八 愉悅的笑容三百五十 瘟疫爆發一千三百四十八 重拳出擊五百三十三 障眼法二百七十一 李太后駕到一千一百一十 有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三百五十四 『老朋友』的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