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零二 羅馬教廷的目的

bookmark

蕭如薰對於宗教一向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凡是在人類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的宗教,無一不是掌握權力的統治階級出於控制人民思想的目的而扶持的統治工具。

只是宗教籠絡人心的能力實在是很強,並且科學並不能總是戳破宗教的理念,所以當科學不足以改變人們對神明的敬畏之心的時候,宗教就會很可怕了。

當統治者的政權衰落之後,宗教的教權就自然而然的擴大了,當政權無法壓制教權的時候,宗教裁判所就出現了,基督教籠罩歐洲近兩千年,而中國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宿命,儒家思想最後幾乎發展成了儒教,一樣能夠壓制政權,還是堂而皇之的。

歷史上也是如此,儒教控制之下的大明朝對基督教的入侵感到了十分的不愉快,而以利瑪竇爲首的第一代傳教士對此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小心翼翼的用各種方式把傳教行爲變得更加溫和,使得儒家士子可以接受,從而勉強生存下來。

利瑪竇這一批人全部去世之後,大明也沒了。

滿清建政,最開始雙方還能勉強相處,康熙爲了籠絡人心,還接納了一些傳教士在宮廷內任職,勉強允許小規模的傳教活動,可是當羅馬教皇腦子抽抽,決定不允許教徒同時信仰兩種體系的時候,矛盾就徹底爆發了。

最終儒教以極其強大而深厚的力量將基督教全面逐出中國。

法家學說和儒家學說一樣都有非常強的排他性,而董仲舒改造之後的儒家霸術更是吸納了法家的霸權主義思想,搞了一個罷黜百家,儒家連本土思想都不能容納,唐時並行的釋道二家都被逼成了真正的宗教,更何況是外來的基督教,所以利瑪竇等人寸步難行。

宗教去蠱惑大字不識一個的人還行,對上那些驕傲的不可一世的儒門士子,還真是沒什麼誘惑力,而且基督教在中國沒有任何勢力,不像在歐洲,成爲基督徒還能得到一定的利益。

中國人學習儒術是爲了當官,不是爲了什麼信仰,你要是信基督能當官,看吧,不出一個月基督教就能在中國成燎原之勢。

可是現在,拋開個人喜好,羅馬教廷能給蕭如薰什麼樣的利益,能夠打動他讓他允許傳教士在緬甸傳教呢?這對於他而言有什麼好處嗎?基督教傳教傳來傳去會不會對他的戰略產生影響?

他只想利用傳教士當中的一批精通科學的人才幫他發展科學,但是現在他既然可以打通從中國到歐洲的航路,那也就意味着他不用依靠那些傳教士,自己也可以去歐洲大陸招募一些技術工來幫着建立他需要的工業體系。

將中國在一些方面的劣勢給補足,再次形成對歐洲的壓制狀態,那就可以了,至於基督教,那完全是糟粕一類的東西。

說句難聽的,那些宗教的最高層自己怕是從來都不信宗教,他們只信自己的權力,之所以宣揚宗教,只是爲了更好地控制那些最底層的最虔誠的信徒,以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個人目的,將個人目的粉飾成宗教旨意,愚弄大衆罷了。

讓他們介入到中國的思想界幫着對付儒家?

抱歉,那我還不如用刀子把那些混帳全部砍死來的痛快些,儒家的某些思想還是能適用於中國的,蕭如薰從沒想過把儒家在中國連根拔起。

真要面對面的談利益的話,蕭如薰想要驅逐西班牙在南海區域的全部勢力,獨霸南海和東南亞,羅馬教廷能答應幫忙嗎?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羅馬教廷的關係可是不錯啊,和羅馬教廷關係差的是英國,不是西班牙,法國和西班牙的關係也差,就算是合作,蕭如薰也會尋找英法兩國合作對付西班牙,而不是找羅馬教廷。

更何況西班牙現在不斷的和英法荷交戰,疲於戰爭,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支持菲律賓的部隊和中國開戰,如果蕭如薰執意要在此時和西班牙大戰一場,憑他手下的三萬軍隊和三百多艘戰艦,還有那些在海上打的海盜抱頭鼠竄的水師,他未必沒有戰勝菲律賓總督府奪取菲律賓的可能。

只是現在的確不是時候,發展纔是主流,現在不是和西班牙正式開戰的時候,他的實力還不夠強,羽翼還不夠豐滿。

羅馬教廷不會再有東山再起的那一天了,他們停留在這個時代就可以了。

這些心裡話蕭如薰沒有告訴陳龍正,他告訴陳龍正,不要和那些人做深入交談,只要邀請他們到緬甸來就好,他會親自應付那些人。

蕭如薰不能直接拒絕這些羅馬教廷的人,畢竟他們在歐洲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想要在歐洲打開屬於中國的市場和威望,就不能和羅馬教廷把關係搞僵。

給他們希望,讓他們渴望,這樣,他們甚至會主動配合蕭如薰打開歐洲市場,打通連接線,讓蕭如薰盡情的吸取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精華,以彌補大明本身的不足,一心一意的發展自己的實力,等實力到了,再一腳踹開這些教棍,飽嘗和中國做生意的利益的歐洲人將絕對不會支持羅馬教廷驅逐中國人。

別的不說,熱那亞的銀行家們就要和羅馬教廷玩命——你們還以爲自己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教廷都被軍隊搶劫過一次了,還敢高高在上?

羅馬教廷那麼急切的想在中國傳教,也是有着挽回顏面的想法的。

而當歐洲宗教改革聯盟的人意識到中國人的作用的時候,也會想着拉攏中國人和天主教聯盟對着幹的。

陳龍正禮貌的邀請羅馬教廷的人和他共赴緬甸,然後,又私下裡會見了前來拜見他的法國人,避開了利瑪竇,悄悄的請法國人跟隨他們一起來緬甸。

陳龍正很好的完成了蕭如薰交代的商業任務和政治任務,不僅招募回了足夠的工匠,還帶來了羅馬教廷的人和法國人,蕭如薰要爲之後的一些事情做準備了。

五百二十三 紫荊關不保?九百七十七 遼東巡撫九十一 外臣預祝提督首戰大捷四百二十九 興師問罪(二)六百八十九 鎮南軍大獲全勝六百四十三 爲敵(上)四百七十三 戰爭一觸即發四百五十八 菲律賓海戰(二)九十四 平壤攻略三百七十一 大勝一千一百五十一 宋承恩的投桃報李二百二十三 特殊的軍隊七百八十二 滿朝文武,無一骨節矣二百零九 被驚醒的人們四十九 封爵八百七十一 李汶堅持自己的判斷一千零七十四 必死之局四百六十一 巨大的鼓舞一千一百三十一 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啊!一千零二十一 衛改府一千二百四十六 笨皇帝六百八十一 混亂的局勢三百六十九 袁黃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五百六十一 死有餘辜(上)二百七十九 門庭若市的蕭府一千一百七十六 秦軍改組計劃和北伐五年計劃四百七十九 拜訪徐光啓(上)一千零七十八 楊應龍的挑釁一千一百七十一 德川家康善於隱忍一千一百九十六 可惡的秦國!八百一十七 兩軍對陣(上)二百三十三 明軍血戰德川軍(下)一千三百六十一 蕭如薰的託付二百四十四 一切遂成定局五百七十六 有人要倒黴了五百五十一 大亂驟起一百三十八 血戰碧蹄館(七)三百六十七 釜底抽薪六百七十九 歷史變局二百六十四 夢醒時分八百 絕不反悔!一千二百七十九 冠軍侯六百三十三 仁義之名?四十五 掀翻巨城,如揭紙片九百七十二 隆武一百二十八 碧蹄館遭遇戰(上)六十六 意見統一一千二百二十二 前田利長的決定五百六十八 北虜來了七百五十五 皇帝的坦誠一千零一十七 兵役一千三百二十九 大秦的百姓還遠遠沒有過上好日子二百八十七 出兵之議一千三百七十六 羣臣始終沒有看穿過皇帝哪怕一次一千三百二十一 養鴨治蝗一百零一 新的軍令九百六十九 當仁不讓的選擇四百五十三 江大海一千零九十二 軍事學院初露崢嶸六百六十一 定個小目標,先豎它五六座京觀六百三十六 徐光啓頓時覺得臉上臊得慌九百二十八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六百四十二 報應七百零七 孫承宗還沒有體會到那種無奈和委屈九百七十 彈冠相慶的前明舊臣一千二百八十三 陸海之爭(下)九百五十四 重新開始吧!一千一百五十六 齊大勇的忠誠八百零三 進抵昆明四百零九 條件(下)八百六十四 劉鄧之爭八百九十三 誅殺(上)五百三十四 李如鬆的疑惑一千零二十四 代善入京八百七十九 一起殺了!八百四十一 權奸誤我!一千二百七十 我就是王法四百八十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百八十七 簡單的軍人五百七十九 仇敵(上)一千零一十二 一個人在戰鬥一千一百二十三 秦軍的蛻變七十七 弄瞎倭寇的眼睛一千二百七十四 衆人皆醉我獨醒四百四十九 山頭一千二百八十二 陸海之爭(上)一千三百一十 趙士禎不想深究八百三十 爲難的李化龍二 我會珍惜這一回九百六十五 命運線三百八十八 緬甸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着五百七十 向死而生(下)三百四十三 大雨和辣椒六百七十三 討伐洞武遺民(上)一千二百三十三 成立自衛隊八百八十二 給他們一個驚喜一千一百九十一 豐臣秀次的危機二百九十四 踏青野炊一千一百一十二 宣戰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