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二十七 光明之心

bookmark

治國救國,身體力行,聯想到明末大廈將傾之際徐光啓拼盡全力挽回危局的事蹟,蕭如薰是真的很敬佩這個人。

徐光啓,他似乎總是敢於做出一些旁人不敢做出的事情。

在那個時代,在華夏天朝上國鄙視一切蠻夷的時代,徐光啓便舉整個家族一起信奉了天主教,以此還帶動了整個上海地區兩萬餘人的加入,可以說是傳教士第一次東渡以來最大的勝利果實,也是利瑪竇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徐光啓通過和傳教士建立聯繫,與澳門和南洋的洋人也建立了聯繫,在朝中斡旋將洋人的火器進口到大明,是最早提出運用洋人的先進火器對抗努爾哈赤的軍事戰略家之一。

他認識到中國現存的技術手段對比西方的技術手段出現的一些不足和落後,於是和利瑪竇這個難得的漢學家一起,成功翻譯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西方科學專著。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去說,徐光啓都無愧於他的名字——光啓,光明的開啓。

他秉持一顆光明之心,身體力行去儘自己所能辦事情。

自此之後數百年間,再也沒有人可以取得和利瑪竇與徐光啓聯手所達成的合作高度,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洋人大規模東渡,滿清也在其後展開了洋務運動。

這種合作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超越了徐光啓和利瑪竇的聯手,但是,卻是以一個古老國度的沉淪爲代價的。

徐光啓的存在是明代中國自主誕生的一道希望的曙光,儘管這道曙光最終沒能帶來黎明,可是他確確實實的存在於那個時代,給那個時代留下了希望,也給現代中國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徐光啓一生受困於黨爭,卻竭力在黨爭的環境下辦成實務,是個不亞於王守仁的存在的實幹家。

但是,明末文官的失控和暴走,卻最終毀掉了這道來之不易的曙光,以徐光啓爲首的中國最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們最終沒能將大明和中國挽救回來,而是讓中國墜入了看不到一絲光芒的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讓黎明的到來遲了三百年。

很奇妙,就在剛剛,黑暗和曙光共聚一堂,徐光啓和努爾哈赤面對面,卻沒有擦出任何一絲火花。

真的是非常奇妙。

但是現在徐光啓有想要投效他的想法,這讓他非常高興,這樣一個真正的實幹家若是加入了緬甸鎮的體系當中,定然可以熠熠生輝。

所以蕭如薰希望徐光啓可以去緬甸找袁黃。

“徐先生,你所想要知道的答案,我是無法直接給你的,正如你自己所說的,你要身體力行,自己去得出這個答案,我得出的答案是屬於我自己的,而你得出的答案是屬於你自己的。”

徐光啓沉默了一會兒。

“總督的意思是說,我們道不同,所以,不相爲謀?”

“不,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道可以相同,但是,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我們的道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我們的目的可以完全一樣,我們都想要救國,但是你是文人,我是武人,我們的道路不可能一樣,你能辦到的,我辦不到,而我能辦到的,你也辦不到。”

蕭如薰把話說得很透徹。

“蕭總督是覺得我是一個手無寸鐵之力的文人,所以不應該來到這裡嗎?”

徐光啓聽出了蕭如薰的意思。

“是的,這裡非常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喪命,我不知道我還要面對多少萬的北虜,但是我作爲軍人,我只有北伐這一條路可以走,而你不同,你是文人,你沒有打仗的必要,如果你願意投效與我,我答應,你可以現在就去緬甸,找袁黃先生。”

蕭如薰是不知道徐光啓到底爲什麼想要來到大同這個地方尋找自己,但是他知道,在這個朝不保夕的地方,連他都不能保證自己全身而退,更不要說徐光啓了。

徐光啓若是沒了,那可就真的是大明和他的一大損失,在他看來,徐光啓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的變革和國家的治理上,有這樣一個對科技有鑽研精神的人存在,蕭如薰正在努力攀登的科技樹應該會得到很大的速度加成,而且他尋找徐光啓的初衷,是想要給袁黃減輕壓力。

袁黃七十多了,一個人擔負着緬甸千頭萬緒的政務,之前自己在的時候還能給他分擔一二,可現在自己不在,袁黃一個人該如何的辛苦呢?

陳龍正就不要說了,這傢伙不給袁黃添麻煩就可以了。

徐光啓的加入將是緬甸鎮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期的重要標誌。

當然,前提是徐光啓願意去緬甸鎮。

很明顯,徐光啓不太滿意。

“蕭總督,光啓雖然是個文人,但也是走過萬里路見過不少事情的人,也是個男兒,不是女人,面對強敵,總督敢於北伐,我徐光啓難道就不敢嗎?誰說文人就一定不能打仗?大明會打仗的文人還少嗎?”

蕭如薰無奈地笑笑。

“徐先生的才華應該更多的用在治理國家上,我在戰場上打仗,徐先生也在官場上打仗,殊途同歸,若要強盛國家,一文一武就是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你也見到了那杆燧發銃,那是無數官員和工匠的心血凝聚,在後方,也是打仗。”

徐光啓搖搖頭。

“若是不能身體力行,就不能真正理解某些事情,總督的路,光啓也想要身體力行的感悟瞭解,然後,光啓或許會得到新的感悟,請總督成全!”

蕭如薰嘆了口氣。

“好吧,你執意如此,本督也不勉強,你就留在軍中給本督做個贊畫吧!”

徐光啓欣然領命。

“願爲總督效勞,對了,蕭總督,大軍前方懷仁縣城內有兩萬餘漢民被北虜俘虜奴役,懇請總督發兵去救救那些漢民!”

徐光啓這一說,蕭如薰就想起來了。

“徐先生,你方纔說,你是從哪兒逃出來的?”

徐光啓連忙點頭。

“屬下從平型關偷偷出關,抵達大同之後,一路往大同城而去,結果路上遇到了好幾撥北虜騎兵的擄掠,躲過了三次,沒躲過第四次,就被抓來了,不過還好,在懷仁縣城裡面遇到的漢民們知道我是舉人,就協力助我逃出來,讓我來找大軍救人。”

九百零二 第一份見面禮四百三十八 總督的中國恐懼症四百零三 大義凜然的騙子一千二百四十五 老奴不做男人好多年了九百六十六 後路二百三十八 手腕四百三十二 興師問罪(五)二十九 破城計八百八十一 我現在信了七百九十 抵達鎮江六百六十三 戰前日常(上)九百三十七 他不怕我死掉?二百九十九 老丈人駕臨八百七十二 白桿兵的特殊任務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一百五十七 落後的水戰戰術(三更)三百四十 手足無措的莽應裡(上)二十六 晴天霹靂一千零一 顧大理的名單六百九十八 孫承宗的報國志六百四十四 爲敵(下)二百九十七 李如鬆開始思考一千三百六十七 秦皇立馬碑九百五十四 重新開始吧!七百五十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百零七 要生了一千二百一十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千三百一十四 你還是乖乖蹲着吧!三百三十四 大城四百八十六 莫大的諷刺六百一十四 想種田的努爾哈赤三百六十二 洛猜之死(上)一百四十三 釜山的倭城二百零八 德川的同志遍佈豐臣內外一千一百七十 無法迴避的陽謀九百五十三 修天下四百零五 利瑪竇忽然爲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了起來四百八十 拜訪徐光啓(下)一千二百四十七 他們畢竟也不是什麼哲學家三百五十八 夜襲(三)三百七十一 大勝一千一百九十 永遠懷疑一千二百二十四 悽慘的一行人五百七十八 趙志皋最後的努力四百二十六 豪情七百四十八 出發!八百三十六 這纔剛剛開始一百六十三 陳璘抵達四百一十五 忘掉天主的總督五百三十四 李如鬆的疑惑二百九十六 不甘的李成樑一千零二十四 代善入京一千二百三十 大秦的國威一千一百零八 咱們老蕭家又添男丁了二百五十九 朱翊鈞的組合拳五百三十四 李如鬆的疑惑十五 哱雲勸降五百二十二 忐忑的李如鬆八百五十二 思想教育一百五十七 落後的水戰戰術(三更)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一千一百三十四 後關失守七百三十四 太祖皇帝啊,您開開眼吧!一千零二十七 撫順邊市十八 激戰平虜城(下)三百五十九 夜襲(四)二百八十一 雙生子一千一百二十 物是人非罷了四百八十 拜訪徐光啓(下)四百三十三 喪心病狂(上)一百三十五 血戰碧蹄館(四)九百二十七 季馨,老夫真的爲你感到高興五百一十七 君臣再相見二百七十一 李太后駕到七百九十六 開動的戰爭機器(下)一千三百四十四 倒黴的西班牙人一百五十一 流言蜚語四十七 戰後番外——大明罪將蕭如薰死於此(下)一千零一十三 格格不入五百零八 王世揚的決心七百八十 都是奸賊!九十八 進擊的李如鬆九百九十二 注音(上)一千三百二十七 整頓惠民藥局一千二百零八 對日作戰正式展開二百零四 提督與軍師之爭鋒一百六十 倭寇來使七百六十九 這是清君側!一千一百七十 無法迴避的陽謀九百三十八 玄武門之下八百零四 放心吧!一百三十八 血戰碧蹄館(七)一千一百三十七 於事無補一千一百九十八 失敗的談判(下)二十三 主動出擊一百四十五 德川家康的議案八百一十一 後悔的劉黃裳一千二百一十二 駱尚志率軍進擊一百六十五 時代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