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難行之路

bookmark

其實明朝開國之初,在朱元璋的要求裡,就有百戶之中需要有十名銃卒,算是混搭,而蕭如薰的想法是要訓練出一支槍法精熟的銃卒,訓練成隊,形成強大的密集的火力,單獨成軍,配合主軍作戰,鳥銃隊此時此刻還遠遠不能取代刀槍弓弩的功效,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效用,而此時,就是這個時候。

而且,就算是在平原,只要有足夠的銃卒和堅定的軍陣,就算直面敵方重騎襲擊,一樣可以對敵,以火繩槍和長矛盾兵結合,對付騎兵或許有出其不意之效果。

至於之後……蕭如薰有了一定的成績和名望以後,會想辦法改進火繩槍,着人開始研究燧發槍,畢竟燧發槍的出現纔算是真正的火器時代的曙光。

傷體初愈,蕭如薰行動許久,已經覺得精力不濟,但是還是需要一直看在這裡,所以便向後走走,靠在了點將臺旁,減輕一點壓力,王輝注意到蕭如薰的異樣,走到蕭如薰身邊輕聲道:“將軍傷體初愈,還是回府休息吧,這裡自有屬下操持。”

蕭如薰緩緩搖了搖頭:“此事事關重大,我必須親自操持,我不要緊,站還站的住,但是今夜本將恐無法在軍營入住了,子恆,晚上軍營就交給你了。”

王輝點頭抱拳:“諾!”

從此時起一直到夕陽西下,鳥銃激發的聲音不絕於耳,最終,王輝還從預備隊里拉來一批會使鳥銃的兵卒補充,才終於選出了三百能形成戰鬥力的銃卒,蕭如薰又命令從四百預備隊裡抽出五十人作爲鳥銃隊的輔兵,發給其餘可堪一用的一百七十八支鳥銃,明日再行操練配合之法。

臨回府之前,蕭如薰還查看了王輝口中不堪用的那將近三分之二的鳥銃,發現不僅造法粗糙,本該用精鐵打造的槍管居然是坑坑窪窪的粗鐵,這等槍械不炸膛纔怪!難怪戚繼光在戍守薊鎮的時候發出過火器製作粗糙多不堪用的感嘆,也正是因爲這樣,明軍纔在有了如此精良的火器的情況之下無法實現軍隊列裝。

大明的工部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等鳥銃居然也能出庫運送邊關,若不是及早發現,萬一戰時需用才發現,豈不是誤了軍國大事!你看看,這銃能用嗎?!”

蕭如薰大怒,一把將一杆廢品鳥銃擲於地上,然後責問軍火倉庫軍需官:“爾等是最先接觸這批鳥銃的人,既然發現鳥銃有問題,爲何不上報?!”

軍需官忙跪下求饒:“將軍明鑑,自有鳥銃以來,歷年朝廷發來鳥銃,能有六成堪用,已屬奇蹟,我等最初時時上報鳥銃近半不堪用,請求調換,但每一次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我等也是無可奈何啊!”

蕭如薰怒目而視王輝,他的軍隊裡兩年以來管理火器部隊的都是王輝,只見王輝面露羞慚之色,開口道:“並非軍需官刻意隱瞞,實乃我等人微言輕,這些鳥銃從工部作坊出來便是如此,自有鳥銃以來,數十年來一貫如此,我等也是無可奈何,縱使上報朝廷,朝廷也不知如何解決。”

知道他們說的都是實話,也清楚大明的工匠制度和工序制度出了很大的問題,而現在,這一切,都不是蕭如薰可以解決的,不說他是武將無法干預政務,就算是文官,在那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壓迫之下,饒是張居正這般猛人也無法改變大局,又豈是如今他一個小小參將可以改變的呢?

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距離大明朝走向滅亡還有五十二年,近一個甲子的時光,到底,自己能否做到些什麼,改變些什麼,挽回大明朝最終走向破滅結局的定數呢?大明朝縱有千萬般錯,終究是漢人王朝,有錯,當由漢人自己處理,就算積重難返,需推翻建立新朝,也當由漢人做主,千不該萬不該,內鬥之後,卻把江山丟給了滿清韃子!

蕭如薰閉上眼睛,而後睜開——前世熟讀史書,唯一憾事,就是大明亡於李自成之手,而李自成卻未能盡到自己的職責,轉瞬之間敗給滿清,丟盡臉面!

闖賊!闖賊!有何面目稱王稱帝?!

前世我無可奈何,今生我尚有一絲希望,既如此,定當竭盡全力,挽回危局!

低頭,看着眼前這批殘次品和顫抖不止的軍需官,火熱的心情立刻被澆了一盆冷水——此般路途,怕是不會比前世的求生之路好走些許……

嘆了口氣,蕭如薰無可奈何的丟下這批廢品,啓程回府。

回到府內,楊彩雲已經備好晚飯正在等着蕭如薰一起吃,菜色也很簡單,不過一素一湯,戰事緊急,能有這樣的飯食已屬不錯,待蕭如薰進了屋內換上常服之後,楊彩雲便端上了一碗濃稠的粥:“薰郎傷體初愈,不可進食油葷,還是吃些清粥小菜養養身子吧!”

蕭如薰點點頭接過粥,露出一絲笑容:“彩雲,麻煩你了。”

“爲薰郎做這些如何能算麻煩呢?”楊彩雲的臉上帶着溫柔的笑容,繼而臉上憂色一閃:“薰郎面色不好,莫不是軍務?”

蕭如薰一愣,繼而放下粥碗,面色沉重的點點頭:“饒是我再三嚴防,也防不住從根子裡就爛掉的東西,一千二百支鳥銃,可用者竟然只有四百七十八支,還不到五百之數,朝廷國帑,就是如此被浪費掉的嗎?誤事,誤軍,誤國!”

楊彩雲面有憂色,輕聲道:“妾身年幼時,也常聽父親說過這樣的事情,一百兩銀子撥下去,能有三十兩用到實處,就算是不錯了,朝堂貪墨之風盛行無忌,上行下效,已成定局,首輔也改變不了這種事情。”

“唉……”蕭如薰低聲緩緩說道:“他們貪墨也就罷了,千不該萬不該,連邊軍軍費也要剋扣,九邊之地乃維繫大明生死存亡之關鍵,九邊有失,則京城不保,京城不保,那些貪官污吏也休想撈到好處,他們之所以還能在朝中肆無忌憚的貪墨,正是我九邊將士浴血奮戰使賊虜不得入!他們卻連邊軍軍費也不放過,真是罪該萬死!”

楊彩雲握住了蕭如薰的手,輕聲道:“薰郎,切勿這般言語,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無論薰郎在何處,千萬不要這般言語。”

蕭如薰望着楊彩雲滿臉的憂色,握住楊彩雲的點了點頭:“放心吧,這種話,爲夫絕不會在外多說,今日實在是氣着了。”

楊彩雲這才微微放心。

第二日,蕭如薰收起了昨日的種種不快,抖擻精神巡視全城,然後來到了軍營視察軍隊訓練,今日一早蕭如薰派人去城門處詢問是否有哨騎回來報告消息,結果還是沒有哨騎歸來,這讓蕭如薰增添了一份擔憂。

軍營裡,三百銃卒和五十輔兵已經整裝齊全等待訓練,蕭如薰一到,他們就自發的開始打靶練習,鉛子和火藥由於之前的蕭如薰不怎麼使用,所以存貨頗多,這三百銃卒四百多杆鳥銃再怎麼打,短時間內也消耗不完,而且這種東西就是要多練才能打出水準,蕭如薰並不吝嗇鉛子與火藥,只要他們能打到靶上就好,打不到,那麼王輝已經黑着臉帶着幾個壯碩士卒拎着水火棍在一旁伺候了。

今日蕭如薰的要求可不再是簡單的打靶訓練了,這不是普通的練兵,而是火線練兵,講究一個快!今日要練習的是三段射之法,其實以火繩槍的射速,就算是最熟練的火繩槍兵也無法保證在三段射的情況下維持不間斷火力,那起碼要六段乃至九段,只是現在的人手就那麼多,搞六段九段也不太現實,所以還是從最基礎的三段射開始。

傳統的三段射之法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三排銃卒三排槍,前排放完躲到後面裝填彈藥,後排跟上發射,以此類推,這是大明的戰法;而另外一種則是隻有前排負責發射,中間負責傳遞,後排負責裝填,保持連續火力打擊,動的是槍而不是人,這是織田信長的戰法。

蕭如薰選擇第一種方式。

ps:喜歡的讀者請點個收藏投個推薦哦~~

五百八十二 背叛八百六十四 劉鄧之爭四十 哱承寵遊說周國柱一百一十三 稅收的博弈一千一百四十二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二百一十九 蕭如薰的隱憂一百五十九 燈火闌珊處(五更)三百六十一 雙雄爭鋒(下)六百七十二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四百九十 大帆船貿易三百七十三 心情複雜的納瑞宣一千三百零六 買賣來了一千一百四十五 治蝗(上)一千零三十六 褚英回鄉一百三十七 血戰碧蹄館(六)六百八十三 好男兒(上)八百七十二 白桿兵的特殊任務一千二百二十九 摧枯拉朽一百九十二 “平叛”一千二百三十七 大秦的文明三百二十六 利瑪竇的見面禮一千三百七十八 從此以後,你便是大秦的皇帝九百一十五 文官們的騷動三百六十 雙雄爭鋒(上)一百三十八 血戰碧蹄館(七)十三 魏學曾的擔憂一百一十一 漢城颳起的恐懼旋風(下)一百四十五 德川家康的議案一百一十六 強襲開城(上)八百六十九 寒風瑟瑟四百七十六 四十年的執着六百五十二 劉邦會不會在看着我們九百九十二 注音(上)二百六十九 王錫爵的最後努力六百五十三 看走眼了九百零三 強幹弱枝一千一百六十一 猜忌八十三 沈惟敬出使平壤一千零七十八 楊應龍的挑釁六百六十五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一千二百一十一 短視八百零六 如火如荼二百八十 萬曆名將第一人六百二十六 奇妙的會面三百八十二 該死的政治啊二百一十六 太閣的頭顱一百九十 德川家康討厭驚喜一千零一 顧大理的名單五百二十六 旁觀者眼中所見之物二百九十四 踏青野炊九百五十九 三個人的門面八百六十五 蜀道難一千二百六十六 還他一個清清白白六百八十四 好男兒(下)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一千零一十八 軍事大比拼三百零三 燧發槍(下)一千二百二十二 前田利長的決定一千二百八十 哭泣的陳龍正五百二十五 李成樑的呼喚一千三百零五 與虎謀皮七百九十二 十萬火急八百二十九 柴國柱的心情很糟糕七百四十七 老祖宗,我做的對嗎?一百六十八 假和談與不速之客七百七十七 退一步,萬劫不覆,進一步,海闊天空一千三百三十九 秦軍近代化(上)一千零五十 努爾哈赤的決定一千零八十五 遍讀史書的太上皇六百零七 分潤七百二十二 千里之堤的空洞六百八十七 抄家進行時(上)六百三十八 三絕六百六十二 穩穩的做飯六百八十四 好男兒(下)一千零九 李太后的勸說信二百 秀才遇到兵一百七十 大炮開兮轟他娘一千一百二十四 這是妖術吧?三百八十四 朱翊鈞的韜光養晦五百九十一 徐光啓的決定(上)五百八十四 摒棄前嫌一百七十八 水師的投名狀八百七十九 一起殺了!三百八十六 凱旋(下)一百八十六 吹起的枕頭風五百六十五 蕭如薰的囑咐一千三百五十五 萬事俱備七百一十二 驚恐的蕭大亨一百五十九 燈火闌珊處(五更)一百九十四 他註定找不到識字的人九百五十六 嗅覺敏銳的孔尚賢九百二十六 連影帝都做不了還做什麼皇帝?一千二百零六 暹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和打擊五百九十三 不聽命令的軍隊一千二百零二 豐臣軍全線出擊七百三十六 閹豎的反擊一百五十八 過年(四更)九百八十三 大秦宗室(上)二百一十八 朝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