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內,朱翊鈞坐在御座上。
殿內擺了兩張長桌,十三名重臣都被賜了坐,分坐在長桌左右。
彰顯優容的同時,又顯出一副今日要開長會的模樣。
年會一開始,朱翊鈞就點了戶部做財政報告。
財政報告肯定是必須要做的。
比起歌功頌德的錦繡文章,兜裡有多少錢纔是騙不了人的。
好在今年多少賺了些錢,王國光被當先點到,也並不覺得爲難。
有言在先的情況下,王國光不必起身回話,就坐在左側長椅第三位,翻開一本奏疏開始答話。
“陛下,按總督倉場戶部侍郎郭朝賓盤點太倉一歲收放總數目。”
“共收白銀五百八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三兩六錢六分二釐,銅錢二百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四十五文。”
“共支白銀三百八十三萬七千一百四兩二錢七分八釐,銅錢二百七十八萬六百六十六文。”
“淨入白銀一百九十八萬二千零三十九兩三錢八分四釐,淨出銅錢十萬二千七百二十一文。。”
“截至上月底,太倉庫存有黃金四百六十五兩,白銀五百三十八萬五千八百七十七兩五錢一分零,銅錢一千六百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文。其他金銀首飾、珍珠、寶石、嘉隆金背、古雜、雲南低錢之類,不計焉。”
朱翊鈞一邊聽着,一邊在一本奏疏上圈圈畫畫。
隨着王國光的彙報,殿內剩餘的十二名大臣,或是神情輕鬆,或是面帶喜色,看起來都頗爲滿意——貧賤中樞百事哀,有了錢,氣氛自然融洽。
結餘近二百萬兩是什麼概念?
隆慶曆的六年裡,哪一年不多少虧個百八十萬的?
隆慶元年收二百三十萬兩,支四百四十萬兩的太倉庫,直接嚇跑戶部尚書馬森的故事,可還歷歷在目。
坐在右列第二的王崇古更是欣慰地用指節叩了叩膝蓋。
太倉庫有錢好啊,明年打仗,兵部的太僕寺庫未必夠,正好到時候找太倉庫出一筆。
左列第一的張居正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當初要是有這麼寬裕,內閣又何必因爲先帝向國庫挪用十萬兩,就授意御史上疏辱……勸阻呢?
不過王國光見衆人臉上的喜色後,反而慎重提醒道:“這其中,有不少收入,並非徵銀,往後也未必還有。”
“除去這些,也不過是收支平衡。”
正在對照下方彙報,圈閱着總督倉場戶部侍郎郭朝賓奏疏的朱翊鈞,聞言停下了筆。
他擡起頭看向王國光。
非徵銀,也就是非財政性收入,罰款、抄家之類的。
誠如王國光所言,今年的結餘裡,還有不少一杆子買賣,抄家抄來的,
譬如南直隸那五百萬兩,其中皇帝首輔瓜分了不少銀兩去應急,沒有走戶部的賬,但剩下的二百零四萬,卻是有一百萬入了太倉庫。
還有湖廣這次抄沒的宗產,雖然大部分原地不動,繼續給宗藩改制使用,但多少也入了三四十萬進太倉庫。
這些收入,明年都未必還有。
廷下的諸臣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不由清醒了許多。
御階上的朱翊鈞沉吟半晌,這才緩緩開口道:“往後鹽稅的徵銀,也會比往年多的,宗藩的支出,也能省下來不少。”
鹽稅這一塊,是南北斗過一場之後的共識,李春芳替那羣人應下來的。
直到鹽政再一次敗壞前,每年都是百萬計的收入。
這可是細水長流的買賣。
王國光拱了拱手,他自然也知道,只不過還是得讓皇帝跟同僚們清醒一點。
尤其是王崇古那眼神,一看就知道在想什麼。
自己當初總督倉場,入不敷出還要被各方伸手借錢的日子可是太折磨了,實在不想再過了。
王國光搖了搖頭:“陛下,國家財政不可這般樂觀估計。”
“世宗稅改之時,俱從寬綽,除歲用外,計可剩銀百萬有餘,則水旱不能災,盜賊不能困。”
“可惜,此後因爲財政匱乏,便逐年增開了各項蒐括,可謂靡有孑遺。”
“這種情況並不能持續太久,只不過是因爲之前國庫缺錢,飲鴆止渴罷了。”
“蒐括不止,必然有礙國祚;而一旦開始處理此弊,國庫的收入,必然會迅速下滑。”
什麼叫老成持重,這就叫老成持重。
王國光一番話,直接給衆人當頭一盆冷水。
朱翊鈞也認真思索了起來。
想替太僕寺庫借錢的王崇古,有心反駁,奈何也找不到這話的破綻。
羣臣聽出王國光句中那句“可惜”,是暗諷世宗大興土木,都全然當做沒意識到。
悲天憫人的新任戶科都給事中陳吾德,更是頻頻點頭:“王尚書言之有理。”
王國光環顧一週,繼續說道:“況且,地方稅收,年年下降,今年趨勢並未有所改善,甚至愈演愈烈。”
“尤其改元之際,又免除了不少府縣拖欠的稅款,以至於現在地方上變本加厲,拖欠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府縣故意拖着,癡心妄想着下次改元再一筆勾銷。”
“今年一年,存留地方的夏稅秋糧,共計一千一百九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六石有餘,這已經是按照各府縣收支所設計過的數額了。”
“可即便如此,地方上仍是不夠用,非奏留京需,則奏討內帑,總想截留一部分,其名目之繁多,蝗災、水災、地動、兵匪,加之涉地之廣衆,戶部根本無從分辨真假。”
“泥沙俱下,不答應怕害了百姓,答應則使得有樣學樣的縣府越來越多。”
“稅基侵蝕,如此下去,哪怕每年抄幾百萬銀兩都無濟於事,最後仍舊會捉襟見肘。”
指出問題的方式越直接,氣氛就越僵硬。
尤其在這年前想聽點好消息的時候,方纔聽王國光彙報完,準備要錢的幾人,心照不宣對視了一眼,不知道作何想法。
殿內一時寂然。
朱翊鈞自然明白這位王尚書有開會訴苦的成分在。
但這話,卻也真就切中了要害。
現實條件制約着大明朝,根本沒辦法分稅,中樞的稅必須得經過地方來收取。
但豬肉每過一道手,就要在手上留下一層油。
官員幫助大戶抗稅,原因很多,譬如利益勾結,譬如單純懶政,譬如爲了留個好名聲,又或者是惹不起地方大戶。
總而言之,反正就導致了中樞能收到的稅,越來越少。
這是結構性矛盾,不過王國光既然此事提出來了,總要嘗試解決,哪怕是治標。
開會的目的就在於此。
朱翊鈞思索了片刻,正要開口。
這時候,左列第一的張居正搶先打破沉默,面朝皇帝,實則說給殿內所有人聽:“陛下,既然如此,明年的考成便加一項此事吧。”
“各直省按照每年所報的歲入歲用文冊進行詳細覈算,限期解送戶部,明確舊額、支用、盈餘、現存實物和拖欠款項,並與戶部的老賬冊進行覈對。”
“對於缺口較大的州、府、縣,派遣對應的十三道御史、戶部十三清吏司下到地方,進行巡查。”
“確係天災人禍者,視情況加以蠲免。”
“故意拖欠者,逮拿治罪,重新派遣地方官徵收賦稅。”
朱翊鈞被截了話,倒是樂得先聽聽首輔先生的意見。
張居正這話,雖是治標,但也是眼下正策。
地方上鞭長莫及,但也不可能一直放任。
總要查查賬,翻翻地方州府的底褲。
雖說不能根除,但就像除草一樣,除一輪有一輪的效果。
考成法就是幹這事的。
州府有州府的“法不責衆”,中樞有中樞的“你不當官有的是人當”。
三榜的進士不好找,國子監的監生還少的了嗎?
不能幹就換人!
這也算是度田的前戲——地方利益板結一塊,連稅都敢抗,若是不隔三差五敲打拿捏一二,難道等着度田的時候,堆在一起一股腦上強度?
王國光等張居正說完後,立刻有了反應,迫不及待朗聲道:“陛下,臣附議。”
朱翊鈞見這傢伙這麼激動,倒是有些理解其心情。
這位在戶部任上以後,可謂嘔心瀝血。
又是精簡戶部流程,又是搞戶部十三司合署辦公。
尤其催徵拖欠錢糧和稽查邊關屯田與稅收這兩件事,得罪了不少人。
只能說,但凡有利於國庫財政的事情,咱們王尚書都會幫幫場子。
撰寫《萬曆會計錄》的務實官,跟外面那些喜歡教學的士林名流,就是不一樣。
朱翊鈞心裡想着,也很是通情達理地應承了下來:“那便如此,申卿、葛卿,你們下去再跟戶部合計一下此事,年後儘快擬個章程出來。”
這活,都察院跟吏部肯定跑不掉。
代尚書陸樹聲與會的申時行,以及都御史葛守禮,連忙表態應諾。
朱翊鈞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將此事關鍵詞記了兩筆。
他正寫着,突然擡起頭,看向羣臣,又添了一句:“屆時,朕也會酌情派遣內臣與錦衣衛相佐。”
這話一出口,左右班首的張居正與高儀對視一眼。
皇帝沒說如何相佐,但想也知道,內臣跟錦衣衛會怎麼暴力催繳。
偏偏也不好勸阻——拖欠的稅款,可不止國庫的,皇帝的私庫也有份子,可謂師出有名。
朱翊鈞最後將錦衣衛三個字也寫在了紙條上,順手遞給張宏,讓其稍後掛在萬壽宮的屏風上。
而後才重新看向下方的羣臣。
此時,戶部王國光已經合上了奏疏,目不斜視地看着面前的長桌,顯然話已經說盡了。
反倒王國光對面的工部朱衡,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朱翊鈞視線直接略過了他,落到了新任刑部尚書張瀚的身上。
張瀚,這個人後世並不出名,不過他編寫的寓言小故事還是很有市場的。
譬如他的故事裡說,他上任之前去找老師,老師就告誡他說,“有一天我乘轎上朝,我的轎伕穿了一雙新鞋,由於天下了雨,路上比較泥濘,開始時轎伕擇路而行,後來一不小心踩進了泥水坑裡,由此便不復顧惜了。”
張瀚立刻頓悟,明白了做官的哪些道理云云。
一度爲士林所傳唱。
寓言故事的火熱與否,能看出一個人在士林的聲望高低。
同樣是新婚之夜抄寫大明律,在民間的口碑也大有不同。
顯然,張瀚在士林的名聲很高。
哪怕張居正都頗爲折服,乃至於王之誥一去位,立刻就推薦了張瀚上來。
不僅稱讚其“瀚品格甚高,文學政事兼長,實堪此任。”
還表示雖然關係不熟,但這個人肯定知恩圖報——“且出其不意,拔之疏遠之中,彼之圖報必當萬倍恆情矣。”
是否知恩圖報朱翊鈞不知道,反正首輔先生歷史上的奪情大案,是捱了張瀚背刺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未必說反對張先生的就是壞人。
這或許又正好說明了張瀚爲人耿介清直,是個見不得有人不遵守禮法的衛道士呢?
若是如此,讓其待在刑部尚書這個位置上,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翊鈞思來想去,最後還是選擇放下歷史情節,順從首輔意見。
將刑部交給了張瀚,準備再觀望觀望。
張瀚如今已經六十四了,乃是當廷最長者。
朱翊鈞面對老輩子,還是十分注意禮數的:“大司寇,入主秋曹數日,可還得心應手?”
姓名一樣的人一多,就不好喊這卿那卿了。
張瀚鬚髮皆白,很有仙風道骨的氣質。
此時面對問話,沉吟片刻,直來直往道:“陛下明鑑,自陛下登基以來,刑部人事變動過於頻繁,下面各司一度羣龍無首,自行其是。”
“在位時間最久的王尚書,眼光太高,並不如何關注具體事務,任由下面自爲之。”
“如今的刑部……積案、錯案、冤案,實在有些混亂。”
“臣一時也無法釐清。”
朱翊鈞聞言,不免有些尷尬。
最開始的刑部尚書劉自強、刑部侍郎曹金,是隨着高拱的離京,而一同致仕的。
刑部右侍郎畢鏘,則是去年年底,跟胡涍一夥搞事情,被流放到了海南島的。
不過聽聞半路上就不幸病逝了,實在遺憾。
而刑部尚書王之誥就不說了,今年前一月才被他噴回老家。
人事變動過於頻繁,肯定是影響部門正常運轉的,這事朱翊鈞確實得認。
但這每樁每件都事出有因,他也沒辦法嘛。
朱翊鈞擺了擺手,將其輕輕揭過:“那大司寇年後好生整頓秋曹。”
等張瀚回禮後,朱翊鈞繼續說道:“不過朕有兩句話,還是要提前囑咐大司寇。”
張瀚連忙起身聽講。
這姿態,給朱翊鈞都整得有些不自在,頻頻示意他坐下。
朱翊鈞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道:“誠如大司寇所言,刑部近年的冤假錯案有些多。”
“哪怕只是科道彈劾到朕這裡來的,也有二三件,積壓不見天日的,還不知有多少。”
“人力有時盡,朕也不苛求大司寇替朕澄清玉宇,天朗氣清,讓百姓在公堂上感受到公道。”
“冤案無可避免,但……那些釀成冤案的官吏,朕希望大司寇見一起追責一起,就不要再像刑部以往那般姑息維護了。”
別看刑科給事中彈劾的案件並不多,但那只是能上皇帝御案的。
其餘內閣消化的,刑部掩蓋的,乃至卷宗天衣無縫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明朝可不缺風神腿神探,也不少逼良爲盜的有司。
奈何大明朝生產關係擺在這裡,確實沒辦法一蹴而就,奢望給大明朝黔首看到公道。
但作爲皇帝的好處就在這裡了,他可以有權力小小的任性。
制度建設遙遙無望,那就先出出氣吧。
張瀚才被複起,接任刑部尚書也就幾天,更談不上什麼瞭解皇帝。
聽了這番話,不由暗自感慨,皇帝好大的氣性。
他看了一眼巋然不動的四名輔臣,情知只能自己應對,不由遲疑道:“陛下,冤假錯案,未必是故意釀成……”
朱翊鈞好奇看向張瀚,語氣極爲疑惑道:“對啊,所以才讓卿注意區分,按律追責。”
“至於故意釀成冤假錯案這種喪心病狂的事……朕便要越過刑部,讓北鎮撫司出面,還治其身了。”
否則他爲什麼對王之誥如此不滿?
這廝在其位不謀其政,不知放任了多少這種事。
他倒要看看,張瀚是不是真是個公義在心的道德君子。
張瀚聞言,怔然不語。
也不知道應該爲皇帝這顆赤子之心擊節稱讚,還是爲皇帝的嚴酷而憂心。
長時間的沉默。
朱翊鈞也不催促,靜靜等着。
過了好一會,張瀚終於有了動靜。
他似乎想通了其中要害,嘆了一口氣:“臣遵旨。”
朱翊鈞滿意地點了點頭,不再得寸進尺——維穩的部門,也只能這樣了,實在沒什麼能改進的地方。
他低下頭,又寫了一張紙條,隨後交給張宏。
而後朱翊鈞擡起頭,終於看向從方纔開始就蠢蠢欲動的工部尚書朱衡:“到工部了,朱尚書且說說罷。”
朱衡早就迫不及待。
開口道:“陛下!今年工部與漕運衙門,試行了三次近海海運,雖然遇到了觸礁、大浪、風暴等諸多困難。”
“但海運之航線,其地理、水文、氣候等,終是勘探完畢。”
“海運之難,以放洋之險覆、溺之慮耳,臣二年便可去此二患!”
“萬曆四年,便可通海運!”
朱翊鈞不由動容,臉上露出驚色,下意識問道:“這麼快!?”
朱衡搖了搖頭:“陛下容稟,非是工部與漕運衙門有鬼斧之功,實乃多年開海又禁海,反覆之下,所留遺澤。”
“今擬定海運航線,其最塞者,惟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計地約一百六十里。”
“此段自正德以來,節經行勘,又俱爲浮議所阻。”
“頻冬役民以浚之,春來淤塞如故,最後至於廢棄。”
“又如,海倉口等處俱有舊設倉廒,仍查復置造以備積貯,是可以備之長策,稱轉輸之便途。”
“林林總總,如今盡數複用,自然能省積日之功。”
朱翊鈞這才明白過來。
反覆之下,所留遺澤……
還真就是考古式開航線啊。
朝令夕改這種事,也不知道平白耗費了多少銀錢,朱翊鈞忍不住有些心疼。
旋即又收斂情緒,問起正事:“所以,如今朱卿還有何難處?”
難處肯定是有的,否則朱衡也不會說再等兩年才能通船了。
皇帝這話一問出口,朱衡向來古板的臉上,竟是露出了些許靦腆之色。
他遲疑地看了一眼王國光,又看了看皇帝。
最後不自在地開口道:“陛下,臣入冬前親自去膠州考察,並擇分水嶺難開處挑驗……”
朱翊鈞看到朱衡的神態,不由咯噔一下。
這是來要錢的吧!?
只見朱衡絮絮叨叨說着:“……挑下數尺即硤石,又數尺即沙。此下皆黑沙土,未丈餘即有水泉涌出,隨挑隨汲,愈深愈難。今十餘日矣,而所挑深止一丈二尺,所費銀已五百餘兩,尚未與水面相平,若欲通海及海舡可行,更須增深一丈。”
“除此之外,還有海運必出自淮安海口,高寶其所必經,此處也當需治理。”
說到這裡,朱衡就頓住了。
朱翊鈞不動聲色,與王國光對視了一眼。
後者按捺不住,主動朝朱衡開口道:“朱尚書不妨明說,需要耗費多少銀錢?”
朱衡朝王國光似靦腆,更似討好地笑了笑。
他悄悄別過臉,吞吞吐吐道:“約莫……一百八十萬兩。”
經過提醒,發現昨天搞了個烏龍,幕僚李杜與萬里二年中進士的李杜不是一個人,登科錄上的籍貫不一樣。
不過不影響劇情,就不做改動了,說與讀者們知道。
插個題外話,前兩天問讀者朋友們的書,今天看去了,其中一本太監了,另一本一本2024年八個月了,就更了四十六章,實在離譜,天不讓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