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

如果你的上司要求你做一些你無法接受或不道德的事,請他再重複一遍,並儘可能將他的要求作成書面解釋、錄音或找個見證人;讓他知道你徹底瞭解他的要求,之後你就可以完全不加理會地離開。總之,放手去做你認爲對的事情。如果你的判斷錯誤,而你的上司是正確的,你可能會因此失業但仍保有自尊;如果你的判斷正確,而你上司是錯誤的,你將保有自尊,甚至取代他的地位。

如果你的上司沒什麼能力,試着在公司裡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讓自己的所作所爲贏得讚譽,讓大家見識你的能力。只要情況允許,你都應該直接和他人打交道,別讓上司搶走所有的喝彩。如果他是個既懶惰又無能的人,這會使你更容易做到,因爲他會很高興地賦予你進一步想擔負的責任,讓自己的工作負擔減少,卻愚蠢到不曉得你已經逐步在他的領域裡,開拓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

對“宰熟”的朋友敬而遠之

“宰熟”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現實中很多人都遭遇過“宰熟”,令人相當氣惱,劉先生就遇到過這麼一檔子事:

國慶期間,準備回農村老家父母那兒瞧瞧,便一大早上街“打貨”。到一熟肉門市——在城裡居住十幾年,我差不多每年去那裡消費十幾次,所以算是熟客,同老闆打過招呼,我問:“有沒有好些的熟肉?”

老闆沒回答,旁邊他的女兒說:“有,纔出鍋的驢肉。”邊說邊打開冰櫃,那裡的驢肉還冒着熱氣,就好像是驢肉新鮮的“標籤”。

稱肉付款,我根本沒考慮肉會有問題。等回到幾十裡外的老家,切開食用時,才嚐出有明顯的黴變味兒。估計老闆也知道肉已變味,剛剛在湯鍋裡濾過。

我十分憤怒,想帶回去責問老闆,但妻子說:“算了,不就是二十塊錢嗎?以後不去買他的肉就行了。”

看來,作爲一個消費者,要防“坑生”,也得防“宰熟”。

無獨有偶,劉小姐同樣也爲“宰熟”這件事唏噓不已:

前不久我到醫院看眼,特意找個朋友介紹的醫生,經診斷是角膜炎。整個檢查過程可謂認真細緻。

開處方前醫生問我:“胃怎麼樣?”我暗自思忖:看病還是找熟人好,多關心咱。於是經過迅速思考:當時胃一點不難受,這次主要是眼發紅,所以告之醫生:“還可以”。開方後,醫生又叮囑:“取了藥再上來我再告知你服法。”真是關心至極,好心不能枉費吧!按照醫生囑託,我樓上樓下跑了幾個來回終於看完病。我將200多元的藥帶回家,滴眼同時口服,剛一天胃難受得夜不能寐。又到醫院找該醫生詢問,沒想到醫生說:“我當時問你的胃怎麼樣了嗎!你說還可以。這個口服的藥是消炎的對胃有刺激,那就別吃了!”我問:“那這一百多元的藥還有幾盒沒拆口的藥能退嗎?”她說:“不能退也不能換,一百多元還貴呀!”原來問胃怎麼樣是在這等着呢!我只能苦笑離去。

接下來幾天只點眼藥水和眼藥膏(佔總藥價的很小部分),幾天後痊癒了,胃因爲停了那個藥慢慢地也好了。

這種宰熟式開大處方您遇見過嗎?吃一塹長一智吧!

在我們的社會中,對“熟人”的信任和對“陌生人”的不信任一直就是硬幣的兩個面。在熟人圈子內部,其成員是彼此高度信賴的,而在這個圈子的外面,則是一個陌生的世界。信任結構主要存在於這個“熟人”圈子之中。

對信任結構的破壞,最初是以“殺生”的形式出現的。在圈子的內部,是互相信任甚至是互相利用。而在這個圈子的外面,坑蒙拐騙則成了不成文的規則。但沒有多長時間,圈子內部僅有的一點信任結構很快被破壞掉。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爲本來以熟人圈子構造信任結構,使得更大範圍中的信任結構難以形成,這樣一來,坑蒙拐騙就從圈子的外部,轉移到了圈子的內部。於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親戚坑親戚、朋友坑朋友、老鄉坑老鄉,成爲一種現象。很多人商場失利,恰恰是被熟人、親戚或朋友所“殺”,因爲不是熟人不會上當。

進一步加劇了“殺熟”現象的,就是傳銷。傳銷網絡的建立,基本是以“熟人”爲基礎的,許多傳銷的結果最後演變爲利用親戚朋友間的信任行騙。其實,在其他的一些職業領域中,比如在保險推銷中,這種“殺熟”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殺熟”現象造成的一個最嚴重的社會後果,就是將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互信任破壞殆盡。如前所述,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中,基本的信任結構本來就是圍繞“熟人”建立起來的。相對於其他信任結構而言,這種以“熟人”爲基礎的信任結構是一種更爲基本的信任結構。但“殺熟”的過程,恰恰是將這種最基本的、甚至是僅有的信任結構給摧毀掉了。昨天還以爲是最可信賴的人,今天就成了坑害自己,讓自己上當的騙子。於是,人們就自然得出了一個結論:除了自己,誰也不能信任。

更進一步看,就是人吃人了,於是許多被“殺熟”的人,感到無所適從。因爲連親朋好友都如此坑蒙拐騙,那陌生人就更不用說了。其實,這種消極悲觀的心情是沒有必要的。因爲“殺熟”現象總是局部性的,侷限性的。擺脫“殺熟”的方法是:

假如你吃過熟人的虧,那你就最好別跟熟人談生意上的事。有位智者說:“朋友之間的往來,不能談合作,只能在一起請客吃飯。”古人也早有訓言,朋友之間,無非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你要認定,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其人性是相通的。人性的本質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西班牙鬥牛士將一頭健壯的牛殺死,圍觀的人都在歡呼雀躍。一位美麗的少女衝着鬥牛士飛吻。西班牙人用血腥製造幸福,也用血腥製造善良。因爲當天《巴塞羅那時報》報道,讓人們無比興奮的11場鬥牛表演,其全部收入將捐獻給慈善機構,用於治療西班牙310名白內障兒童。鬥牛場上被殺死的牛不知道人類還有善良,它一頭扎到地上,又絕望地擡起頭,能夠看見天空的晴朗,痛苦地依戀世界上給予生命的那些美好。它可能記不清刺死它的鬥牛士的英俊的樣子,它只是疑惑:你爲什麼用兇器來和我格鬥,你爲什麼不能用生命賦予你的力量去與對手較量,如果你放下武器,你死得會比我還慘。因此,警惕熟人和警惕陌生人應是等量齊觀的。所以,我們必須守護自己的心靈,俗話講:“一個巴掌拍不響。”

只有讀對心,看對人,才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有朋友來訪,促膝長談,表達友情,交流思想,不僅是生活中的一大樂事,而且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但現實生活中也有給我們帶來了不方便的不速之客。工餘飯後,你剛想靜下心來讀點書或是做點事,不料不請自來的客人擾得你心煩意亂。他東家長西家短,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一再重複你毫無興趣的話題且越說越來勁。你勉強敷衍,心不在焉,焦急萬分,真想對他下逐客令而又怕傷感情,難以啓齒。如果你“捨命陪君子”,那麼你將一事無成,因爲你的時間——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白白地被別人佔去。

那麼,該怎樣對付饒舌常客呢?最好的對付辦法是:運用最高超的語言技巧,把逐客令說得美妙動聽,這樣你就能兩全其美:既不挫傷朋友的自尊心,又爲自己節省了寶貴的時間。下面的四種方法可供借鑑:

1.用委婉的語言來提醒

暗示不速之客,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跟他閒聊。跟冷酷無情的逐客令相比,這種方法容易被對方接受。例如:“今晚我有空,咱們好好暢談。從明天開始我就要全力以赴準備材料,我爭取這次能評上工程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請您從明天起別再來打擾我了。

又如:“最近我妻子身體不適,吃過晚飯就想睡。咱們是否說得輕一點?”此話雖然用的是商量口氣,但傳遞的信息十分明確:你的高談闊論有礙女主人的休息,還是請你少光臨爲妙吧!

再如:“這是我第一次發表的文章,請您指正。我想今後儘量多擠些時間寫寫東西,我還年輕,真想有所作爲啊。”這番話似乎很尊重對方,但“請您指正”只是虛晃一槍,而“真想有所作爲”的感嘆卻是在提醒對方:請你今後別再來糾纏不休了。

2.寫出你的願望和要求

有些不速之客反應較遲鈍,婉轉的逐客令常常難以奏效。對這些人,不妨用張貼字樣的方法代替直率的語言,表達使人一見就明的意思。影片《陳毅市長》裡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家裡客廳的牆上貼上“閒談不得超過三分鐘”的字樣以提醒來客。如果你張貼了類似字樣,純屬“閒談”的饒舌者就不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說下去了。我們可根據具體情況貼一些如“孩子即將參加高考,請多關照”、“主人正在自學英語,請諒解”之類的字樣,製造一種努力拼搏、惜時如金的氛圍,使閒談者望而卻步。從常理上說,字樣是寫給所有的來客看的,並非針對某一位,因而不會使哪位來客有太多的難堪。當然,在不速之客知趣地告辭時,主人可送到門口並致意:“真抱歉。等這段時間過去,歡迎你常來。”

3.過分熱情,讓對方不自在

不速之客一到,你就笑臉相迎,趕忙沏茶倒水,捧出瓜子、糖果,喊着到處找煙,很有可能把他嚇得下次不敢貿然再來。你用接待貴賓的高規格,他一般也不敢老是以“貴客”自居。

4.主動出擊

用主動出擊的積極姿態堵住饒舌常客登門來訪之路。看準他一般是在每天何時到你家的,你不妨在他來訪之前一刻鐘先“殺”上門去:“您多次來訪,禮尚往來,我應回訪您,否則太失禮了。”於是你由主人變成了客人,他則由客人變成了主人。這樣,你就爭得了掌握交談時間的主動權,想何時回家,就何時告辭:“最近我有些急事要處理,改日再談吧!”更重要的是,你殺上門去的次數一多,他就被你牢牢粘在自己家裡,原先每晚必上你家的行爲定式就有望改變。過了一個階段,你“班師回朝”之後,他很可能不再“重蹈覆轍”。以攻代守,先發制人,其實是特殊形式的逐客令。

必須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何種方法,主人都必須不失熱情。不速之客一般是鄰居、親戚、同學、同事,主客之間相當熟悉,切忌用冷冰冰的表情和尖刻刺耳的語言刺傷對方,也不宜用愛理不理、屢屢看手錶等方式表示煩厭之意,免得以後見面時十分尷尬。

處理他人反對意見時儘量避免爭辯

好抱怨的人對發生的一切過失毫無責任,這正是他們抱怨行爲的根基所在。若要成功地應付只會抱怨的人,關鍵在於擊破他們那種自以爲被動性、怪罪他人以及充滿無力感的循環。

在此不妨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A正與她的老朋友B出席每週一次的管理會議。這次會議的程序與以往歷次會議幾乎完全一樣,令人深感厭倦。A首先發表一段冗詞,埋怨部門主管的做法不對;接着她又開始責備自己的兩位部屬(這兩位必然是她的寵信,因爲她花了極長的時間、如同編年史般準確地描述她們所做的錯事)做錯事;最後她又暗指B最近經常不在公司,顯然有所不妥。

經過六個月來無數次類似的會議之後,B已經不耐煩再去細聽了。這次他先是默默地坐在那裡,隨後不久,不耐煩的小動作已悄悄地顯露出來,他偶爾匆匆看一下手錶,有時把桌上的迴紋針彎成三角形或菱形;他在桌子底下的雙腳也開始前前後後地晃動起來。不久之後,他終於站了起來,口中喃喃地說:“有一個約會要去。”然後迅速地丟下一句“朋友,待會兒見”,便向門口走去。

我們對於B的離去應不難理解,畢竟,要專心去傾聽一個抱怨不停的人說話,確實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每逢這種情況,每個人的心中也必然一直在叫着:“看在上帝的份上,請趕快停止埋怨吧!”不幸的是,抱怨者仍然滔滔不絕。

若想擺脫抱怨的人往往必須打斷對方的談話,用諸如“我還有事”、“我不想聽這樣的話”等擺脫對方的糾纏,否則某些抱怨者一開口似乎就沒完沒了,他們話語中一連串的“還有”、“但是”等連接詞正是讓你打岔的最適合空檔。此外,一旦你已發現抱怨的重點所在,應立即阻止他們繼續說下去,阻止時務須儘量表現出禮貌但卻非常堅定的態度。

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24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26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1)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4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4)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19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3)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3章 透過行爲舉止(3)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43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1)第15章 透視舉止奧秘(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45章 鹿死誰手的對決(3)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13章 揭開人性內衣(3)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3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37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1)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50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第24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1)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26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23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2)第22章 藏巧於拙、鋒芒不露不是陰險狡詐(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27章 洞悉對方深處潛藏的玄機(2)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48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4)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49章 感情背後的心理玄機(1)第32章 透過行爲舉止(2)第9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4)第17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1)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31章 透過行爲舉止(1)第2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2)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39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3)第11章 揭開人性內衣(1)第18章 識破謊言,讓虛僞欺詐者顯露真形(2)第16章 透視舉止奧秘(2)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4章 掌握辨心真招(1)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12章 揭開人性內衣(2)第37章 瓦解對方心理防線(1)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46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1)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36章 掌握辨心真招(3)第5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5)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42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3)第14章 揭開人性內衣(4)第35章 掌握辨心真招(2)第20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1)第28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1)第47章 綿裡藏針,柔中帶剛透(3)第8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3)第29章 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2)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第41章 透視職場心理操縱術(2)第21章 潛移默化,莫讓心理效應破壞生活平衡(2)第25章 掌握爲人處世的策略,搶佔主動權(2)第10章 “天機”由言語道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