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吳軍大營。
校軍場上,一隊隊吳軍士兵正在進行隊列、格鬥、射擊等訓練,每個人都非常刻苦,生怕被其他戰友超越。
儘管是大冷天,每個士兵卻是大汗淋漓,可見他們訓練有多麼刻苦。
精銳之師,並不是自己吹出來的,更不是別人捧出來的,而是無數血與汗水澆灌出來的。
李衛國這幾天一直帶着石達開參觀吳軍各部隊,從步兵、炮兵、輜重兵、騎兵等四大兵種,到衛國式步槍、五九步兵炮、地鐳、手鐳等先進武器裝備,甚至還將吳軍的野戰醫院都帶石達開看過了。
對於石達開,李衛國是真的愛惜這個人才,希望他可以融入吳軍這個大家庭裡,將來建功立業。
石達開亦是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往他只是認爲李衛國的成功在於他的軍隊有着先進的武器裝備。石達開一直將他東征上海的失敗歸咎於當時李衛國的軍隊全部裝備了西洋火槍火炮,只有少量裝備火銃的太平軍是因爲裝備不如滬軍而戰敗。後來的淞滬會戰,石達開依然堅持這個觀點,認爲李衛國的軍隊裝備了更先進的衛國式步槍和五九步兵炮,從而打敗了英法聯軍。
但直到此刻,石達開真正呆在吳軍軍營中,親眼看到吳軍的訓練情況後,他才發現吳軍並不是全靠武器裝備先進取勝的,就算太平軍擁有了吳軍的先進武器裝備,對上吳軍時,依然沒有勝算。
究其原因,是戰術理念的不同。
顯然,吳軍正在用領先全世界的先進戰爭理念來碾壓全世界各國的軍隊。
“吳王有如此精銳的虎賁軍隊,何愁天下不平?我以前的真是井底之蛙啊!”
聽到石達開發自內心的感慨。李衛國終於笑了。
“其實你已經很優秀了,你是我見過的最有天賦的軍人,你天生是爲戰爭而生!”
石達開苦笑道:“吳王就不要安慰我了。敗軍之將不足言勇。”
李衛國卻不這麼認爲,他說道:“你石達開自幼清貧。上不起私塾,全靠自學就能夠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打得清軍聞你之名色變,多次殺敗湘軍統率曾國藩,逼得曾國藩幾度要投河自殺,這足以證明你的軍人天賦,如果你能夠有軍校學習經歷,你的成就將會更高。戰神纔是你的宿命。”
聽到戰神二字,石達開的心中有些亢奮,對於軍人而言,誰不想成爲戰神,不敗的戰神,主宰一切戰爭。
“不知吳王提到的軍校是何意?”
李衛國微微一笑,就知道石達開心動了,於是解釋道:“孔夫子教的私塾是培養文人的,如果是將軍教的私塾自然就是培養軍人的。軍校是西洋名詞,本質跟私塾一樣。教書育人,只不過軍校裡的教官教的是如何排兵佈陣、行軍打仗,教你如何訓練士兵。如何打敗敵人。”
石達開震驚,他是頭一次聽說還有專門教人打仗的學校,在他的印象之中,只有軍隊裡纔有軍官教士兵如何打仗,但卻是藏私,不可能什麼都教的。
“難道吳軍就是這麼來的?”
李衛國讚歎的點點頭,道:“你果然聰明,一下子就看到問題的關鍵了。沒錯,吳軍的各級軍官都是軍校培養出來的。他們在軍校裡學會了各種軍事理論,變成了可以紙上談兵的趙括。但他們最終不會走趙括的老路。因爲他們會被送入軍隊中進行歷練,憑軍功升遷。”
石達開一臉佩服道:“難怪!有堪比趙括的軍事理論來打基礎。只要不犯趙括紙上談兵的錯誤,每個人都會成爲將軍。”
李衛國點頭道:“你也可以的!”
石達開驚訝道:“吳王,我一降將,也有這個機會嗎?”
李衛國再次點頭,道:“我知道你現在的想法,你不想加入吳軍爲官,是不想跟昔日的太平軍兄弟廝殺吧?”
見石達開點頭,李衛國續道:“我理解你的心情,所以我也不強求你。我會送你去軍校學習,這樣你就不用跟太平軍作戰了。等你軍校畢業時,太平天國早已經不存在了,那時候你是否還會拒絕我?”
“這——”石達開猶豫了,這些日子以來,他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李衛國對他的重視。他本想最後一死了之,可是看到吳軍的強大,得知李衛國的雄霸之心,他心中又有些不甘心了,他很想征戰沙場,正如李衛國所言,他天生是軍人,是爲戰爭而生。
“吳王,可否告知您的志向?您是否要推翻滿清朝廷?”
李衛國笑了,點頭道:“滿清朝廷我是一定要推翻的!這點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至於我的志向嗎,我自己也不太明確,不過我有一個時間表,你想不想聽聽?”
石達開也知道貿然問李衛國的志向有些唐突了,除非至親嫡系,否則沒人會告訴外人自己的志向的。
不過,石達開就是好奇,下意識的點點頭。
李衛國於是道:“我的時間表是一年內滅太平天國,兩年內滅湘軍和淮軍,三年內滅滿清朝廷,五年內將歐美列強趕出亞洲,十年內稱霸太平洋,十五年內征服東半球,三十年內征服全世界。”
前面五年內的目標,石達開還聽得明白,後面的太平洋、東半球、全世界等概念,就已經超出他的理解範疇了,畢竟石達開自己的認知十分有限,僅限於國內。
但儘管如此,石達開依然震驚無比,他感覺到李衛國的野心,卻沒有想到對方的野心會這麼強。
這讓石達開興奮,有生之年,似乎不用寂寞了。
“只要不是對付太平軍,石達開願意爲吳王效死命!”
說着,石達開單膝跪倒,向李衛國行參拜大禮。
這麼多天。李衛國總算是將石達開收服了,也不枉他耗費苦心,甚至連回軍天京一事都暫時擱置了。一切都是爲了石達開。
李衛國覺得自己這麼做值得,石達開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奇蹟。不應該被歷史埋沒,應該有更高的成就。
“石達開聽令,本王正是授予你中校軍銜,任命你爲吳軍總參謀部見習參謀,可隨軍觀摩學習,大軍回到上海後,就送你去黃埔軍校學習,希望你認真把握這次機會。待學成歸來之日,本王另有重用!”
“謝吳王,臣定不負吳王所託!”
李衛國頓時扶起石達開,二人相視大笑,皆痛快無比。
徹底搞定了石達開,李衛國終於有了精力過問其他事情。
首先就是江南大營的急報,李秀成帶洪秀全突圍不成,至洪秀全身死,天京陷落。如今天京被吳軍、湘軍和淮軍三方佔據着,其中內城和皇城都在吳軍的控制之下。蘇三娘請李衛國儘快返回,畢竟接下來太平天國覆滅在即,吳軍的敵人將變成湘軍和淮軍。非李衛國親自坐鎮親自決斷不可,其他人無法替代。
對於這件事,李衛國的應對辦法是將功勞讓給曾國藩和李鴻章他們當中一人,也就是或者曾國藩封王,或者李鴻章封王,令湘軍和淮軍進一步分裂,將來吳軍進攻淮軍或者湘軍任何一方時,另一方都會坐視不管,這樣便可以最大程度減輕吳軍同時對付曾國藩和李鴻章兩線作戰的軍事壓力。
不過。功勞讓出去並不等於將底盤讓出去。作爲交換條件,湘軍和淮軍任何一方得到好處都得退出天京。太平天國控制的江西、安徽、江寧府等地將由吳軍接管。
其實這已經很明顯了,安徽是李鴻章的淮軍地盤。可又是李衛國的吳王封地,註定吳軍最先會跟淮軍起衝突,因爲李鴻章是不可能老老實實退出安徽的。
那麼,李衛國的計策就基本上有答案了,攻取天京的功勞最終會讓給李鴻章。
這件事一度令李衛國的幕僚們十分不解,既然最先起衝突的會是跟淮軍,那麼爲何還要把功勞讓給李鴻章,讓李鴻章有封王的機會呢?爲什麼不給曾國藩,討好一下湘軍呢?
對於這個問題,李衛國的解釋很簡單,那就是越是敵人,就要越給他好處,打好關係。事實證明背後捅刀子效果更好。
李鴻章已經封北洋大臣了,按照之前李衛國跟奕欣的約定,誰先攻下天京,就讓誰來擔任直隸總督,後來奕欣又加了一個封王條件。那麼,李衛國將功勞給李鴻章,李鴻章就會成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外加一個封王。
這樣一來,李鴻章實際上的官職和爵位反倒超過李衛國了,因爲直隸總督是九大總督之首,超過李衛國的兩江總督,北洋大臣地位同樣比南洋大臣高,同樣超過李衛國,再給李鴻章封王,就徹底超過李衛國了。
天下人會怎麼想?滿清政府會怎麼想?曾國藩又會怎麼想?
比起李衛國的功高震主,李鴻章將更爲耀眼。
這是在拉仇恨啊!以前羨慕嫉妒恨李衛國的旗人,將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李鴻章身上,畢竟李衛國在江南,離着京城遙遠,李鴻章是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就在眼皮子底下。
同樣,之前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就已經惹得曾國藩不高興,湘軍集團上下不滿了,如今再把本該屬於曾國藩的直隸總督給李鴻章,再給李鴻章封王,那曾國藩會怎麼樣?肯定會氣吐血。湘軍會怎麼樣?肯定更加仇恨李鴻章了。
一旦李衛國要收回安徽時,曾國藩和他的湘軍肯定不會插手了。
當李衛國做出以上解釋後,幕僚團成員們紛紛肅然起敬,還是他們的主子有遠見啊,這計策簡直絕了。
李鴻章和曾國藩都來找蘇三娘理論,要求吳軍放開內城讓淮軍和湘軍進去。
於是蘇三娘按照李衛國的指示,開始跟曾國藩和李鴻章討價還價。
儘管曾國藩和李鴻章有了很深的隔閡,但在對抗李衛國一事上,他們二人出奇的配合,看起來是一條戰線上的。
不過蘇三娘很快分別與李鴻章和曾國藩會談,對曾國藩態度強硬,不但不讓湘軍進內城,反而要求曾國藩立刻退出外城,理由是天京在吳王的封地之內,歸吳王管轄,而曾國藩的轄地在湖廣,不搭邊。
曾國藩本想聯合李鴻章一起跟蘇三娘抗衡,可惜李鴻章中間變卦了,因爲李鴻章經受不住巨大利益的誘惑,蘇三娘正式代表吳王同意將攻破天京的功勞讓給李鴻章,支持李鴻章封王並擔任直隸總督。條件是淮軍退出天京,太平天國佔據的江西交給吳軍收回。
李鴻章畢竟年輕,封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這個誘惑太大了,而蘇三娘提出的條件只是退出天京,不干涉吳軍佔據江西。江西反正並不是淮軍地盤,李鴻章當時沒有多想,況且蘇三娘表示不會索要安徽,安徽依然交給淮軍控制,這令李鴻章和淮軍將領們安心,於是,李鴻章在淮軍將領們的蠱惑下,立刻同意了蘇三孃的條件。
三天後,淮軍撤出天京,直接退回了安徽。曾國藩於是成了孤軍,獨自面對吳軍的強勢,曾國藩大罵李鴻章無恥,封王泡湯了,直隸總督也被李鴻章搶走了,曾國藩瞬間蒼老了十幾年,最終無奈只能下令湘軍撤出天京,直接退回漢口。
於是,剿滅太平天國殘餘的任務交給了吳軍,隨後蘇三娘令吳軍四面出擊,橫掃太平軍殘餘部隊,不到三個月便收復了江西全境。
與此同時,李鴻章的淮軍也剿滅了在安徽境內的太平軍殘餘。
公元1864年3月初,隨着最後一支太平軍殘餘部隊在安徽境內被消滅,宣告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叛亂徹底以失敗而落幕。
歷時十幾年的太平天國被消滅了,龐大的清帝國因此耗光了最後一絲力氣,是最大的輸家。漢族地主武裝強勢崛起,李衛國、曾國藩和李鴻章三股大勢力成爲最大贏家。
但在這三人之中,又屬李衛國是最大贏家,因爲李衛國藉助太平天國成功將自己發展壯大起來,吳軍吞併了長江以南的江西省、江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廣西省、廣東省、雲南省和貴州省等八省,成爲最大的割據藩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