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淪陷、維也納淪陷、柏林淪陷、加拿大淪陷,溫莎帝國版圖史無前例地龐大,已坐擁全球13億人口中的9億。大清國的那3億貌似也是溫莎的囊中之物,很快就會飆升到12億,佔據絕對的優勢。
唐寧認爲最後一戰會發生在北大西洋,所以他給最新的超級航母定名爲北大西洋號。這種超級航母將採用多種最新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造浮橋的技術,使整船的船體爲三體,最大程度地降低水阻。
全艦相當於傳統船體的排水量10萬噸級,但由於使用三體結構,它看起來更龐大無匹,整長333米,可供戰機起降的寬度爲77米,而三體結構的跨度更是達到111米。
超級航母的兩側船腿兒皆各有10張巨大的可採集太陽能的巨帆,使整艦能夠在零能耗的情況下以10節的速度(19公里每小時)巡航。其全速前進時使用平時太陽能帆攢起來的氫氣燃燒渦輪蒸汽機作引擎,可達30節(56公里每小時)。
巨大的甲板使它能夠同時升空40架飛機,兩側各15架,中間因爲指揮塔的原因減少了5架飛機的空間。指揮塔有一個鮮明的網狀結構細長的杆子,高達300米,支撐着一個流線型外觀的雷達與觀察站,無法容納人,因爲太小。
這條杆子不僅中空,連外殼也是空落落的,因爲要考慮到海上強大的風力,鋼結構都能被掰彎了,所以必須是網狀的。地球是球體,所以視線會受到海拔的影響,這300米海拔的高度能夠看到最大的極限距離是61。9米,雷達也是這個數據。
平時的話航母會放出無人預警機在數千米的高空偵察四周的一切,但如果遇到惡劣天氣,就靠那跟高高的杆子上的雷達了。碰到戰爭時,那杆子還可以憑藉出色的嵌套層結構設計再升高兩倍,達到900米,極限觀察距離爲107。2公里。
巨大的船體內部使它的載機量達到了240架,是英國人4萬噸級百眼巨人的2。4倍。最讓敵人恐懼的恐怕還是它的建造速度,你想,南京長江大橋的建造只需20天,這種“移動浮橋”能花多長時間?
三體船身使333米長的全艦要分三段來造,整體結構大約需要1000米的鋼網編織,在鋼網編織機器的妙手之下理論速度是10天。中間的主體還是需要大量的特種鋼板,它被巨量的焊點結合在鋼架與鋼網結構上,超級結實。
10天一艘10萬噸級的航母?太嚇人了!協約國人最後的安慰可能在於北大西洋號使用的浮力來自“柔軟的橡膠”了。“我們戳破他們的橡膠氣囊那240架飛機是沉到大西洋底了?哈哈!”
首先,造近一個航母戰鬥羣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航母上沒有激光續能器,戰機的作戰半徑也達到了500公里。百眼巨人也能達到這個數據,而有了激光續能器,un的航母艦載機極限作戰半徑是1300公里,這還是沒有外掛油箱的情況。
其次,萬一真的被敵人摸到了眼前突襲。我們唐大神還有一個隱藏技:自修復材料氣囊。這是戰艦浮力氣囊跟民用浮橋的最大區別。這種材料是被嵌入到橡膠中的微囊,囊中充滿了修復材料,當氣囊被暴力戳破時,同時也把修復微囊給釋放出來,它會立即彌合被破壞的位置。
一個自修復氣囊需要被炮彈15次擊中同一個地方纔會完全泄氣,這在戰爭中的概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就算是破了一個氣囊對整艦的影響並不大。貌似最薄弱的地方卻成了最強的地方。
我們的北大西洋級航母纔是真正的永不沉沒號。當林副主席得知自修復材料技術之後,感嘆唐師傅的驚天神技,真的是永遠也不要與大神爲敵,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由於加拿大在總督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帶領下投入溫莎帝國的懷抱,有一些英國的海外領土是繼續向女王效忠的,比如位於歐洲與美國之間並靠近美國的百慕大羣島。它距離美國大陸最近的地方是北卡羅萊納的哈特拉斯角,約1030公里。
百慕大位於協約國最後的四個列強:美利堅合衆國、美利堅聯盟國、英國和法國之間,所以被聯合國選定爲超級航母的組建中心。航母的各種部件全球製造,然後運到百慕大總裝。
這裡被英國殖民的時間很長,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頒佈,面積僅比曼哈頓島大一點點(71。7平方公里),因爲面積小,所以發展農業不足以供應其人口,促成了其造船業的發達,這裡曾經制造出的當時英國最快的單桅帆船hms-pickle,把特拉法加戰役的戰果帶回英格蘭。
特拉法加戰役是拿破崙大帝全盛時期企圖登陸英國所發起的大海戰,此戰纔是英法對壘的轉折點,戰後拿破崙大帝的海軍精銳盡喪,從此法國再也沒有能力登陸英格蘭,而英軍主帥納爾遜在戰勝的一刻被流彈擊中身亡更是令這場歷史轉折點戰役更爲傳奇。
聯合國的全球資源經由加拿大、巴拿馬運河、南美、非洲、西班牙、地中海源源不斷地來到百慕大,或海運,或空運,使得百慕大迎來了最繁榮的契機。它的7個主要島嶼正好需要使用高效的鋼網結構浮橋連結,對整合了全球資源的聯合國軍隊來說是小菜一碟。
超級航母的製造工藝顯然也適合造大型海上平臺,如溫莎帝國獨一無二的海上補給站,現在可以把它們建造成一艘艘的航母了。只要把上面武裝力量減少就可以把成本降低到很小。
因爲機動能力大增,所以海上補給站的生存能力變得很強,敵軍要是對付補給站,跟對付一艘準航母差不多,尤其是在靠近英、美、法海岸的地方,補給站就是準航母,上面常備上百架武裝飛機,擅闖者死。
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航母造出來之後沒事可以充當補給站,在航線上做出經濟貢獻,打仗的時候纔派上戰鬥用場,戰後還能變費爲寶,“費”當然是“浪費”的“費”。
造船工業第三彈,民船的鋼網結構化,也就是三體化,能夠使1萬噸到3萬噸級的航船實現零能耗高速航行,巡航速度30節。三體船還有一個天大的好處,使其吃水線大減,原來僅適航100噸級的淺水也可以通萬噸級巨輪了。
更厲害的是不再懼怕擱淺,因爲只要減重就能產生巨大的浮力,自己救自己。這樣的溫莎船運帝國豈能不一騎絕塵?就連英、法、美國家的商人都不顧不愛國的大帽子,幾乎100%地選用溫莎船運帝國的超高效服務。
立體網狀結構最奇觀的壯舉發生在東南亞的湄公河。這裡的奇葩季風雨每年都會讓湄公河洪水氾濫,黃澄澄的河水漫過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四國,害災的面積可達80萬平方公里。
到了旱季時,這個流域又會相當缺水,世界奇觀之吳哥窟最大的奧秘就是它的秘道通往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古代柬埔寨人靠這門蓄水技術建造了當時全球最大的人類城市,城市人口達到200萬人。想象一下這得需要多少的水。
奇葩的洪水季造就了湄公河兩岸奇葩的居民,他們的木頭房子全都建造在水面上,洪水來時只要不是太誇張就不會漫過他們的家園。而你要是去那裡旅遊,會看到三歲小孩毫無違和感地在洪水中嬉戲玩耍,身下只有一個單薄的臉盆、洗澡盆什麼的。
然而,當洪水來得告別兇猛的時候,這些高於水面的房子也要被淹沒,所以唐寧爲洪水季而設計的浮力人造地面就顯得彌足珍貴了。之所以被稱爲奇觀,就是這個透風、透水的立體網狀人造地面規模之大——覆蓋湄公河上所有的城鎮,保證80萬平方公里的居民在洪水季不會被淹沒。
這時候可不能用鋼索圈了,否則唐老闆非得破產不可。這個得看情況,什麼材料都用上,最好使用回收的超廉價材料,塑料、稻草、藤蔓、樹皮,一切廉價的材料都可以被搓成圈圈,爲這覆蓋8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奇觀添磚加瓦。
浮力材料以大塊大塊的全封閉式塑料空氣袋爲主,完工之時這樣的大空氣袋將數以億計。這樣的浮就不足以支撐大型交通工具了,所以在唐老闆的人造地面上,只有輕型交通工具能通行,爲此他還還責成通用動力爲湄公河人民設計了專門的敞篷公交車,嘿嘿,老百姓下雨天坐在公交車裡也要打傘。
這種人造地面的房屋最高不能超過兩層,而且不能使用磚瓦結構,必須是木頭的。所以世界各國的木屋製造商雲集於此,各顯神通。沒錢的窮人可以居住在溫莎財團的帶廣告版的避難屋。
由於人造地面再廉價也是編織出來的“精品”,外加風情萬種的廣告牌避難屋,洪水中的湄公河上居然有一種別樣的美感,惹得在工程開始之初沒有體現出世界奇觀特質的時候就來了大量的旅行觀光客。
很多的飛屋旅行者都駕着自己的飛屋飛到湄公河邊看水上村莊招牌式的光腚戲水小屁孩兒。
其實,洪水也有好的一面,它帶來了巨量的魚羣,這些無辜的生靈像不要錢一樣在河中隨便讓你撿。解決了房子問題的湄公河貧民們抓魚的場景份外地歡樂與美麗。可能洪水就是這個流域財富無法積累的原因,沉澱不下來嘛,現在情況不同了,無法沉澱的話,就讓財富漂浮起來吧。
wωw .ttk an .C〇
用來固定人造地面的木樁套着活動的圈兒,無論洪水漲到多高也無法淹沒地面,更不用說房屋。假如現在南北極的冰全部融化而導致全球性洪水的話,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活下來,湄公河這幫子會在那爲數不多的人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