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星的光芒,順着玻璃幕牆照進來,照出了各種影子。寬大的房間和走廊內,人來人往。從宇宙大爆炸算起,已經有一百三十八億年了,在這個時間點,在無邊無際的宇宙的這個角落,還有這麼一羣人。在其他各個角落,還有其他人。
按照現在科學的觀點,宇宙開始於大爆炸。“大爆炸宇宙論”認爲: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裡,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開始時:約150億年前,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稱爲奇點。空間和時間誕生於某種超時空——部分宇宙學家稱之爲量子真空(假真空),其充滿着與不確定性原理相符的量子能量擾動。
大爆炸後10-43秒:約1032度,宇宙從量子漲落背景出現,這個階段稱爲普朗克時間。在此之前,宇宙的密度可能超過每立方厘米1094克,超過質子密度1078倍,物理學上所有的力都是一種。(超對稱)在這個階段,宇宙已經冷卻到引力可以分離出來,開始獨立存在,存在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宇宙中的其他力(強、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仍爲一體。
大爆炸後10-35秒:約1027度,暴漲期(第一推動),引力已分離,夸克、玻色子、輕子形成。此階段宇宙已經冷卻到強相互作用可以分離出來,而弱相互作用及電磁相互作用仍然統一於所謂電弱相互作用。宇宙也發生了暴漲,暴漲僅持續了10-33秒,在此瞬間,宇宙經歷了100次加倍(2100),得到的尺度是先前尺度的1030倍(暴漲的是宇宙本身,即空間與時間本身,並不違反光速藩籬)。暴漲前宇宙還在光子的相互聯繫範圍內,可以平滑掉所有粗糙的點,暴漲停止時,今天所探測的東西已經在各自小區域穩定下來,而這被稱爲暴漲理論。
大爆炸後10-12秒:約1015度,粒子期,質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玻色子、中微子、電子、夸克以及膠子穩定下來。宇宙變得足夠冷,電弱相互作用分解爲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輕子家族(電子、中微子以及相應的反粒子)需要等宇宙繼續冷卻10-4秒才能從與其他粒子的平衡相中分離出來。其中中微子一旦從物質中退耦,將自由穿越空間,原則上可以探測到這些原初中微子。
大爆炸後0.01秒:約1000億度,光子、電子、中微子爲主,質子中子僅佔10億分之一,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後0.1秒後:約300億度,中子質子比從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後1秒後:約100億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負電子湮沒反應出現,核力尚不足束縛中子和質子。
大爆炸後10秒後:約30億度,核時期,氫、氦類穩定原子核(化學元素)形成。當宇宙冷卻到109開爾文以下(約100秒後),粒子轉變不可能發生了。核合成計算指出,重子密度僅佔拓撲平宇宙所需物質的2%~5%,強烈暗示了其他物質能量的形式(非重子暗物質和暗能量)充滿了宇宙。
大爆炸後35分鐘後:約3億度,原初核合成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後1011秒(104年),溫度約爲105開爾文,物質期。在宇宙早期歷史中,光主宰着各能量形式。隨着宇宙膨脹,電磁輻射的波長被拉長,相應光子能量也跟着減小。輻射能量密度與尺度(R)和體積(4πR3/3)的乘積成反比例減小,即安1/R4減小,而物質的能量密度只是簡單地與體積成1/R3反比例減小。一萬年後,物質密度追上輻射密度且超越它,從那時起,宇宙和它的動力學開始爲物質所主導。
大爆炸後30萬年後:約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爲氣態物質,並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塊,直至恆星和恆星系統。
量子真空在暴漲期達到全盛,之後便以暗能量的形式瀰漫於全宇宙,且隨着物質和輻射密度迅速減小,暗能量越來越明顯。暗能量可能佔據宇宙總能量密度的2/3 ,從而推動了宇宙加速膨脹。
怎麼樣?看着是不是十分糊塗?這套理論,怎麼覺得比信上帝還不靠譜?大自然,神奇的大自然,就那麼一瞬間,就決定了多少是是非非。就決定了你欠我錢,我欠他錢。
宇宙,爲什麼要爆炸?就算你要過過癮,就不能搞的體積小一點兒嗎?奇點可能是心情不太好,一個激動,導致了宇宙體積太大了。從此,宇宙太空曠了,以光年記的距離,隔斷了一般技術文明之間的交流。
議長,現在煩心。議員們也不省心。現在,議員們自發的已經形成兩種觀點了,上一次主張加入自由聯邦的贏了,這一次,我們主張加入帝國聯邦的一定要贏,不然,這就是最終結果了。明亮的議會大廈,他也總有陰暗的角落。陰暗的角落,就適合搞陰謀詭計。
兩位議員,躲在比較陰暗的角落裡密謀,“我說這位議員,你支持那一邊兒呢?”
“哎,我跟你說,我當然支持加入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