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月山房》這首詩對王陽明意義重大,對蘇文來說,更是影響深遠。
如果沒有這首詩,或許蘇文根本就無法於聖廟中開智!
這首詩乍看之下非常簡單,其內所透露出來的才情並不高,畢竟只是一個15歲的孩童所作,但這首詩又不簡單,因爲當初王陽明正是憑藉着這首詩,才得以奪文位,成文人!
後來,蘇文也正是讀到了王陽明的這番事蹟,讀到了這首詩,才能夠在聖廟中一鳴驚人,引八道才氣加身,奪他人之文位於己身!
所以說到對《蔽月山房》的熟悉程度,在場的所有人都比不過蘇文。
而且,蘇文比他們更加清楚,這首詩所存在的意義何在。
相比起這首詩的意境、遣詞,《蔽月山房》最關鍵的,是在其所表達出的哲理意味,以及對這個世界新的認知。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這句詩不僅僅只是說明了距離的遠近會產生視覺誤差,對蘇文來說,還有着更加深刻的一層含義。
我們看問題,往往會被它的表面所欺騙。
不論是視覺、嗅覺,還是聽覺、觸覺,甚至是直覺,都會欺騙你,致使我們很難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那麼,怎樣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欺騙呢?
其實王陽明在第二句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蘇文擁有一個現代人的思維,所以他能夠非常容易地讀出這句話的真意之所在。
這其實也就是說,只要你視野開闊了,思想開放了,那麼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會被它的表面所欺騙了。
因爲從高處看低處總是容易的,清楚的,所以如果你的思想如果能在一切之上。你就可以輕易的看穿一切虛妄!
當然,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想要做到卻是很難。
如果想得更加深入一些,這首《蔽月山房》還旨在告訴世人一個非常深刻的至理: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是蘇文前世從小學到大學,所學的政治學中最經常看到的一句話了,不過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一句套話,空話,但誰曾想,到了聖言大陸之後。王陽明大學士竟然用另外一種方法,揭示了這句至理的存在。
你若想知道到底是山大還是月大,唯一的辦法便是登上山去看一看,把月亮拉下來比一比!
蘇文早在臨川城開智之前就讀過這首《蔽月山房》,所以此時的他他幾乎沒有太多思考,就已經將自己腦中的一應感悟書於紙上,其筆端如行雲流水,毫無阻塞。
洋洋灑灑寫下數百字之後,蘇文這才滿意地收了筆,而他答這道題所花費的時間。竟然比第二題還要短!
ωwш¤тTk ān¤C○
這說明,所謂行文的速度,其實還是在於思考的速度。
若是腦中對於解答過程猶豫不定。反覆琢磨,那麼即便最終答案只有四個字,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若是成竹在胸,心意篤定,則自當下筆如有神。
至此,蘇文已經成功答完了文試的第三道題,令他欣慰的是,在後續的幾道試題中。所考校的內容終於開始變得越來越“正常”了起來。
文試的第四題,是根據一幅山水墨畫。爲其譜樂,在符合墨畫的意境的基礎上。所作樂曲的等階越高,分數自然也就越高。
而且讓人大鬆一口氣的是,這道題並沒有要求最後寫出來的曲子一定需要原創,若能找到歷屆樂道強者的佳曲相輔,也算是正確解答。
在看到此題的同時,蘇文便忍不住擡起頭,朝着沐夕所坐的位置看去,眼中閃過一絲憂色。
沐夕出自樂聖世家,擅琴樂之道,按理說這道題對她來說是最簡單的。
但蘇文卻很清楚,這道題,同樣很不簡單。
乍看上去,此畫呈現了一幅谷中市集的熱鬧景象,放眼望去滿山遍野全是人,有挑着擔子叫賣的小販,有樹蔭下乘涼歇息的馬伕,還有閒庭信步的旅人,討價還價的顧客。
整個山道顯得擁擠不堪,車水馬龍之間,給人一種整個畫面都被填得滿滿當當的感覺。
但蘇文身負畫位在手,所以能夠一眼看出,其實畫中人都是假的!
這一點,但凡是行畫道之人,都能從畫中每個人那呆滯的神態,空洞的眼神中發現貓膩,畫中人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類似於泥塑、銅像之類的存在。
整幅畫作雖然顯得生機盎然,但這種生機並不是來自這所謂的“市集”,而是從那草木蒼翠中散發出來的。
如果是不懂畫的人,很容易被這種手法所迷惑,進而以爲這幅畫的主題是在講人。
實際上,畫中的那些假人只是障眼法,畫作的宗旨,是整個山谷!
蘇文有畫位、琴位在身,所以這道題對於他來說非常簡單,此時的他也沒有時間去擔心沐夕,立刻提筆在考卷上寫出了自己的答案。
蘇文最後並沒有冒險去譜一曲原創妙音,而是默寫了一首來自樂道半聖向徽的《空山澗鳴》。
第五道題,是考校的歷史和茶藝之道。
第六題的難點在於加入了武道的知識,如果不是來自武國之人,恐怕很難答對。
……
不知不覺中,蘇文答題越來越得心應手,行筆之間越來越快,竟是沒有一道題能夠難住他!
文試進行到半個時辰的時候,已經有第二名考生起身交卷。
畢竟對於在場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聯考的文試還是要碰運氣的,遇到不會的考題要麼靠瞎猜,或者乾脆略過不答,只解答與自己文位相關的問題就可以了。
所以大部分考生都只需要半個時辰,就可以結束這場考試。
繼那位濟國考生交卷之後,陸陸續續又有很多人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待督審司的巡考執事收卷後,便頭也不回地走進了武試殿中。
……
開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沐夕也已經起身交了卷,她之所以會耽擱這麼長的時間,主要是將筆墨花在了最後一道開放性的大題上,否則或許她也早就停筆離場了。
至此,整個偌大的文試殿,就只剩下了三名考生。
安七夜、歐陽克,以及,蘇文!
沐夕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去往武試殿,而是站在考場外,目不轉睛地盯着蘇文所在的地方,心中爲之默默祈禱。
並不是只有沐夕一個人沒有在考完後入武試殿,事實上,此時在場邊仍舊守候了數百學子,他們想要看,這場文試的勝者到底是誰。
是連奪兩屆文試榜首,號稱有過目不忘本事的安七夜,還是來自聖者世家,被譽爲天瀾國少年第一天才的歐陽克?
亦或者,是那個低調中歸來,人族數十年唯一一個被聖域親封爲聖才的蘇文?
文試的結果當然不可能這麼快就出來,在考生交卷後,還需得經過十位主考官大人閱卷和批卷,但至少他們可以看到,最後交卷的那人到底是誰。
今年聯考文試的題目很難,或者說很刁鑽,如今交卷的所有人,都沒有能夠將試題全部答完,他們都只解答了自己所會的題目,最多再花些時間來檢查下錯漏和卷面。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答題時間越久,就說明答的題越多!
到了安七夜、歐陽克和蘇文這種層次,自然是不可能只是爲了所謂的虛榮心或者說面子,就故意延長交卷的時間,所以既然他們還在答題,就說明他們能夠解答的試題,至少比場外的這些人要多!
因爲場內陣法的阻隔,所以人們無法看清三人的卷面到底已經答到了何處,又是否將最後那幾道難如登天般的試題盡數解答了?
他們只是安靜地等待着最後的結果,目色肅穆,而且神聖。
場內,蘇文已經答完了倒數第二題,這道題的題意大抵是根據一則山野趣事,來推斷某座不知名山脈中的妖獸是何等品階。
此題若想完整解答,需要綜合地理、歷史、數學、詩文鑑賞等各方面的知識,所以此題耗費了蘇文很長的時間,等寫出最後答案後,他忍不住擱下了手中的筆,沒有着急着翻開那最後一頁,而是閉上眼睛,揉了揉眉心,似乎是在補充之前所消耗的心神。
片刻之後,蘇文重新睜開眼睛,坐在座位上活動了一下手腳,等感覺僵直的身體重新暖和了起來,這纔打起精神,翻開了考卷的最後一頁。
然後他的目光頓時凝固了。
重新握住墨筆的手腕驟然一緊。
聯考文試中的最後一題,通常是一道論述題,上到文道至理,下到民生朝政,皆有可能。
這道題也是整套試題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題,所以之前沐夕整整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纔將其解答完整。
但真正當蘇文看到這道題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愣住了。
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屆的聯考,竟然會出現這麼一個題目。
因爲這道題絕不可能有正確答案,否則,其又怎麼會被成爲人類文道百年來的第一謎題?
這道題目非常簡單,前後加起來也不過十數個字。
“試問,我族文道爲何在百年來再無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