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

林子軒參與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京城的宣傳活動。

和《甲方乙方》這種低成本的喜劇片不同,《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京城演藝圈獲得了一片讚譽之聲,以前大家都不看好,現在則是一致好評。

尤其是那些藝術片導演,紛紛發言支持,還喊出了振興國產藝術片的口號。

媒體的連番報道,影評人的追捧,圈內人的呼應,觀衆的熱情,形勢一片大好,似乎《陽光燦爛的日子》成了國產電影的救星一樣。

這和目前國產電影行業的處境有很大的關係。

好萊塢大片和香江動作片被引進內地,衝擊着內地的電影市場,國內急需要一部電影來和引進大片相抗衡。

《陽光燦爛的日子》恰逢其時,讓國內的電影同行們看到了希望。

這纔是真正的天時地利人和。

可以預見,這部片子很快就會在全國的影院鋪開,待遇和好萊塢大片相同,票房即便超不過好萊塢大片,也不會差太多。

姜聞無疑成了今年國內電影圈最受矚目的人物。

不少電影行業的學者開始着手研究姜聞和他的電影,姜聞拍攝的雖然是七十年代的片子,不過顯然和第五代導演對歷史的沉痛和反思不同。

他注重的是對過去的回憶,沒有過於矯揉造作。

儘可能的還原了那些曾經在部隊大院生活的年輕人的歷史原貌,給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一代人找到了一種宣泄情感的出口。

正因爲如此,他不屬於第五代導演,可也很難把他劃歸到第六代導演。

他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導演。

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鄭洞添看着面前的兩個劇本,同樣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那就是華國導演的斷代問題。

第幾代導演,這是媒體或者影評人的叫法,在學術領域沒有這種分類。

只能說是在某一時期,某些導演產生了大致相同的創造傾向,拍攝了一批無論是主題還是藝術性上都相似的影片,那麼這些導演就可以歸於一類,一同進行研究。

在其他人看來,這就是第幾代導演。

鄭洞添被認爲是第四代導演,其實第四代導演的創作傾向並不完全相同,只是因爲有共同的生活經歷,纔會導致大家拍攝相似的題材。

作爲一位導演系的教授,電影專業的資深研究人員,他對每一代導演的作品都很熟悉。

他面前的劇本一個是《我們倆》,一個是《小山回家》。

鄭洞添看了劇本,既感慨又欣慰,這兩個本子具有第六代導演的絕大部分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寫實性,劇本更爲貼近生活,反映當下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很真實。

《我們倆》中就是老太太和女孩子不斷的鬥嘴,《小山回家》中是一個民工的北漂生活。

第五代導演總想通過自己的作品教育觀衆,感染觀衆,所以他們反思歷史。

他們批評第六代導演的圈子太小,思想淺薄,太過小資情調和自我意識太濃。

第六代導演覺得自己是在紀錄生活,直面生活,更爲貼近,深入平民百姓的內心。

第二個特徵是原創性,第六代導演的劇本基本上都是原創,導演自己寫劇本。

所以他們的片子往往給人感覺很粗糙,性很差,看起來不知所謂。

第五代導演最擅長是拿小說改編成電影,是拿來主義的典型代表,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了優秀的小說打基礎,電影更具有性和藝術性。

第三個特徵是現時性,第六代導演拍攝的就是現在的生活和感受。

其他還有個人化風格,都市題材和碎片化的表達方式等等,都是第六代導演的特徵。

國內電影人對第六代導演的研究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的,這批導演往往是八十年代末期從藝術院校畢業,被分配到各大電影製片廠。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適應電影製片廠僵化的體制,就想衝出去,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也就是所謂的地下電影。

他們要麼自己籌集資金,要麼接受國外的資金,由於資金匱乏或者受到環境限制,他們拍攝的往往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或者說是同性戀等禁忌題材。

這類題材容易得到國外的投資,在歐洲有市場,容易拿到電影節的獎項。

其實,他們走的還是第五代導演的老路,那就是拍電影到國外拿獎,只是第五代導演是主流,而他們是非主流。

《我們倆》和《小山回家》這兩個劇本中《小山回家》的第六代導演的特徵更爲明顯。

《我們倆》由於是出自女性視角,更具有溫情,容易被觀衆接受,雖然是一部小衆電影,卻有着難以言說的深沉感情。

在這兩個劇本里,鄭洞添傾向於《我們倆》。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能通過平淡細碎的日常生活表達這個主題,非常不容易,拍得好的話,會成爲一部好電影。

只是,如果在影院放映很難獲得理想的票房成績,只能走參加電影節的路子。

鄭洞添決定親自做這部畢業作品的藝術指導,他覺得這個劇本還不夠生活化,還需要修改,要真正的接地氣才行。

既然要拍一部好電影,那就要嚴格要求,精雕細琢,反正在學校裡有的是時間慢慢打磨。

林曉玲在暑假期間寫好了劇本,開學的時候交給了鄭洞添,沒想到鄭教授很不滿意,要她繼續修改,還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這應該是一個好現象,說明鄭教授很看重這個本子,否則也不會這麼費心了。

心情不錯的曉玲同學到食堂吃飯,腦子裡還想着自己的電影,迎面碰到了一個女生,這女生有點瘦,有點黑,其貌不揚的樣子。

她認識這個女生,和她一屆,都是93年進的電影學院,表演系的學生。

以前倒是沒注意,現在看起來外形和《我們倆》裡那個倔強的女孩子還真有點像,聽說這女孩學過畫畫,和劇本里的角色一樣。

“喂,徐晶蕾,想不想拍電影?”林曉玲向對面的女孩招呼道。(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第八百一十六章 採訪第二百四十五章 角力第七百四十五章 目標第四百二十五章 人之常情第六十二章 回京第二十二章 看上去很美第二百二十六章 喬遷第三百八十二章 大背景下的日常第二百八十二章 事業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流第五百八十四章 家庭第五百九十四章 包裝第十一章 女生外嚮第二百零五章 就等着這一天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恰同學少女第七百一十一章 試映第七十四章 回家第五百零五章 版權第八百零七章 試鏡第三百九十二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六百七十四章 滿意度第八十四章 故都的秋第七百一十章 能量第三百五十八章 暢銷第五百一十八章 親熱戲第一百七十九章 雛形第七百三十九章 改動第一百章 春晚第七百零三章 簽約第一百章 春晚第二章 世界那麼大,我想先回家第三百六十七章 傳奇歸來第七百三十一章 成名第四百五十四章 區別第五百二十九章 客串第一百零六章 記住這種感覺第四百三十二章 成名之後第四十六章 屬於平民的時代第三百四十六章 觀望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六百三十八章 初心第八百零四章 成名之前第三百八十七章 幸運兒第八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二百九十三章 靈動第一百六十七章 合作伙伴第二百九十八章 類型第一百六十四章 邀請第三百一十章 十年磨一劍第二百三十二章 審查第七百零五章 成就感第八百二十八章 嫡系第六百七十二章 好彩頭第七百二十一章 通知第七百七十二章 在香江第一百九十九章 婉拒第三百二十一章 每個人心中不同的江湖第七百七十八章 印象第五十八章 花都生活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響第三十九章 做事和做人第八百一十章 演員第二百七十九章 有文藝傾向的女讀者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第四百一十二章 新氣象第二百六十章 舊瓶裝新酒第六百七十六章 證明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標第二百一十三章 時勢造英雄第七百六十一章 狗仔第七百二十五章 連線第三百五十二章 實力第八十七章 一步天堂,一步地獄第五百四十四章 紛擾第七十四章 回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只肯在戲裡低頭的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留級事件第四百六十二章 商業價值第七百六十八章 時勢造《英雄》第四百六十二章 商業價值第二百四十五章 角力第六百九十一章 低調第七百二十七章 口碑第八百三十一章 基礎第一百六十一章 出路在何方第七百六十四章 底氣第六百七十五章 網絡訪談第四百三十五章 參觀第二百六十九章 功課第四百九十五章 舉手之勞第四百七十七章 處罰第七百三十三章 十年第二百二十四章 閃光點第五百五十二章 配合第六百四十六章 目的第一百五十六章 每個人的舞臺第六百八十五章 影響第五十五章 去南方第七百五十七章 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