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工業和藝術

《小城之春》的劇本通過了總局的審查,拿到了拍攝許可證,可以籌拍了。

這部片子最好是在明年的二三月份拍攝,正值春寒料峭的時節,和劇中人物的心境暗合。

而且,要在江南一帶取景,尋找斑駁的舊城牆和園林式的老宅。

整部片子的場景簡單,正因爲如此,纔要更加註重細節,房間裡的傢俱要找老物件,擺放的位置要恰當,儘可能的還原當年的生活面貌。

雖然影片的投資不高,但也要精益求精,用心拍一部精緻的文藝片。

至於導演,林子軒早有打算。

他覺得應該找那種有一定生活閱歷的,對南方的生活和文化有所瞭解的導演來拍攝,才能把握住其中溫潤如水的味道。

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授鄭洞添就比較合適。

鄭洞添五十多歲,出生于山城,自幼在滬城唸書長大,自電影學院畢業後還在滬城電影製片廠工作過一段時間,對江南的人文風物較爲了解。

他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拍片的風格被稱爲“紀實美學”。

在電影領域,鄭洞添不僅是一位導演,還是一位電影理論家,他積極探索華國電影的新方向,不排斥娛樂片,觀念開放。

他還是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在華國電影圈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屬於老前輩。

林子軒請鄭洞添執導《小城之春》,一個是覺得鄭洞添合適,這種片子還是請老一輩的導演執導更爲穩妥,他們有那種沉穩閒適的心境。

中青年導演總是心懷抱負,沉不下心來。

此外,林子軒有點私心。

他想把林曉玲安插到劇組裡,做個副導演,跟着鄭洞添好好的學習學習。

《我們倆》只能說是一部生活化的小衆文藝片,以情動人,林曉玲能拍出這部片子,說明她可以從電影學院畢業了。

《小城之春》纔是真正考驗導演藝術功底的影片,林曉玲跟着學學一定會受益匪淺。

不過鄭洞添身兼數職,工作很忙,林子軒不知道他會不會答應,這纔等到劇本通過審查後再出面邀請,順便說說東京電影節的事情。

林子軒打算出路費讓《我們倆》劇組的成員和演員前往東京參加電影節。

那些劇組成員是電影學院的學生,拍片子沒有工資拿,白乾了一年,雖說是畢業作品,大家心甘情願,可總要有所表示。

再說了,這幫人和林曉玲配合的不錯,就算以後畢業了也可能會繼續合作。

還有演員,徐晶蕾不用說,就說金亞琴,人家當初降低了片酬參與拍攝,在拍攝期間極爲配合,任勞任怨,展現了一位老演員的職業素養,貢獻了一次精彩的表演。

那麼請大家到東京轉一轉,玩一玩也在情理之中。

這部片子說起來和林子軒的關係不大,但很多事情不能這麼算,就當是結個情分。

“這是好事,你既然願意破費,讓他們見識見識也好。”鄭洞添贊同道。

“那拍《小城之春》的事……”林子軒詢問道。

“這個本子我的確喜歡,就怕事情太多,心思太雜,拍不出感覺來。”鄭洞添猶豫道,“拍這部片子要真正沉下心來才行,我現在正在風口浪尖上呢。”

鄭洞添說的是國內電影行業的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

進入九六年,引進好萊塢大片成爲常態,大家習以爲常,觀衆對好萊塢大片的熱情逐漸降溫,不再那麼追捧了,但在電影圈子裡卻展開了一場“電影是什麼”的爭論。

一方認爲,電影先是一門藝術,其次纔是一種工業。

另一方覺得電影先是工業,其次纔是藝術。

國內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主要以動作和科幻爲主,國內的電影人發現好萊塢電影的工業化程度遠超世界各國,用碾壓來形容也不爲過。

影視產業的工業化是指要把影片作爲一種產品來看待,這個過程包括產品的開發、生產、營銷、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的工業體系。

好萊塢工業化的特點是:明星制、專業化、後產品營銷、跨行業滲透、全球化。

他們提倡的是合作共贏,每個人在這個工業體系內各司其職。

相對應的,在國內的電影行業,“圈子化”嚴重,大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相往來,根本沒辦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鄭洞添支持電影先是工業產品,其次纔是藝術。

既然電影是工業產品,就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從商業原則,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再講究電影的藝術性。

另一方堅持電影是一門藝術,一種美學,是用光與影、聲與像來表達對世界的感悟,是人文關懷和美學理想。

電影只有具有了藝術性纔是電影,作爲商品進行銷售只是附帶的作用。

別看只是次序之爭,說到底還是商業和藝術之爭。

其中還有一點就是國內影視圈長期實行的“導演中心制”,這讓導演在電影拍攝中具有極大的話語權,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創作。

一旦承認電影首先是一種工業,那導演的地位就會急劇下降。

導演不能隨便拍片子,要考慮到觀衆和市場,會有一個職位來限制導演的權利。

在好萊塢,這是監製的權利,而且,好萊塢絕大部分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導演在電影的生產過程中,和演員一樣,都是一個打工者。

這次討論之所以頗爲激烈,和這一點有關。

國內的導演在劇組裡習慣了掌控一切,誰也不願意受到制約,這種情況在國內還行,要是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人家可不會慣着你。

電影產業要不要工業化,是華國電影行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說以前大家還能躲在國內自欺欺人的話,那麼隨着好萊塢電影的引進,看到了差距,想要裝聾作啞也不行了。

藝術化的路子走不通,再走下去就會把國內的票房讓給好萊塢電影,不變不行了。

這場爭論既是一場理念之爭,也是一個導火索。(未完待續。)

第七百六十一章 狗仔第六百九十三章 娛記第二百零七章 水太深第七百三十三章 十年第四百九十一章 副業第六百三十九章 嘗試第六百八十二章 過往第七百五十六章 風格第六百四十三章 出發點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級第二百七十一章 溫情和冷漠請假第七百二十八章 股份第五百六十四章 懷舊第三百四十六章 觀望第一百七十章 歸心第七百九十一章 富豪第四十一章 青春正當時第一百零九章 印象第三百五十章 挖角第四百二十三章 神帖第六百九十四章 片場第六百零四章 反派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場面第五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五百二十七章 在路上第七百零五章 成就感第五百二十五章 竹林戲第四百九十五章 舉手之勞第九十八章 對手戲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感慨第一百七十七章 談談人生和理想第五百五十五章 野心第五百一十五章 成長第二十五章 生活的節奏第五百八十一章 十七歲第四百三十二章 成名之後第六百五十八章 表演第五百八十五章 傳媒第六百七十九章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第六百八十四章 鏡子第七百九十三章 附加價值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第六百六十九章 陣容第五百三十一章 配角第五百七十九章 對話第四百零九章 紀實風格第七百三十七章 票房第六百七十三章 弄潮兒第四百六十五章 加入第一百零五章 首看權第六百五十九章 結合第七百八十五章 匆匆那年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數據第八百一十二章 獨當一面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第三百七十六章 必由之路第五百八十三章 酒會第五百四十一章 投入第五百六十章 夜色溫柔第六百零三章 學習第七百零七章 處罰第五百八十二章 包容第六百零四章 反派第七百六十四章 底氣第三百四十四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八章 波折第五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六百零四章 反派第五百三十四章 全民寫作的時代第六百六十七章 回顧第二百九十八章 類型第六百八十二章 過往第四百五十四章 區別第二百七十一章 溫情和冷漠第二百七十七章 恰同學少女第六十五章 簡單的快樂第六百五十五章 工作第三十六章 年輕的熱情第六百九十七章 奔跑第三百四十三章 盡興而散第三百零二章 國際化第六百二十章 趨勢第七百一十二章 專訪第六十三章 二人世界第三百零六章 小目標第六章 男女之間的戰爭第七百九十二章 財富對話第三百三十章 可遇而不可求第三百三十八章 比喻第二百零五章 就等着這一天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縮影第五百八十四章 家庭第六十二章 回京第五百六十四章 懷舊第七百一十三章 悶片第五百五十五章 野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