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一家叫做網易的公司成立了,推出了全中文搜索引擎服務。
互聯網的模式從論壇向着網頁轉變,互聯網公司也從虛擬討論逐步的成爲現實,一批時代的弄潮兒紛紛浮出水面。
這些人不像當初全民下海經商那麼轟轟烈烈,也沒有引起媒體太大的反響。
或者說媒體不太關注這種虛擬的產業,網吧的興起會引起媒體的關注,因爲那是實實在在的產業,能看到每天賺了多少錢。
互聯網公司卻是在向裡面投錢,而且連個響聲都聽不到,媒體不知道這些錢哪兒去了。
不管怎麼說,一個大時代就這麼不聲不響的拉開了序幕。
時光論壇經過幾個月的發展,聚集了上千網民,這個數目看起來並不多,可在這個年代,已經相當可觀了。
這些人大多是電影愛好者,也有圈內的專業人士,剩下的是遊客。
林子軒既然想把時光論壇專業化,就要吸引更多的圈內人蔘與討論,他們本來就是影視公司,專業性方面不用擔心。
偶爾馮曉剛等人會寫一些不署名的文章放在上面,都是對國產電影的見解。
或者是抨擊總局管理體制的言論,這種言論不好和媒體說,但在網絡上就無所謂了。
比如馮曉剛最近修改《一聲嘆息》的劇本煩了,就痛斥在華國國內就不能拍牀戲了。
這些見解有的是發牢騷,有的相當有見地,都是平時拍戲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很有代表性和借鑑意義,引起圈內人的共鳴。
林子軒同樣用筆名發表了幾篇文章,對國產電影未來的看法。
這種高質量的帖子是時光論壇能夠聚攏人氣的原因,還有就是關於電影資料的查詢。
在論壇上可以查詢國內外影片的資料,眼下還不完整,畢竟只有兩個人在蒐集資料,而電影有上百年的歷史。
看到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林子軒有了建網站的計劃。
維護論壇花費很少,建設一個正規的網站就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了,不過相對於好夢公司的盈利來說,完全負擔的起。
馬克穆勒回到意大利後,給姜聞介紹了歐洲的電影投資人。
馬克穆勒對這個劇本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這是一部不遜於《活着》的影片。
而且,這兩個劇本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質量上有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電影人來到華國,和姜聞洽談《許三觀賣血記》的投資和版權問題。
姜聞按照和林子軒的商量,開出了三百萬美金的高價,相當於兩千五百萬人民幣。
其中葛尤的片酬是100萬,姜聞的片酬是50萬,林子軒劇本的改編費用是30萬等等。
“尤哥那可是戛納影帝,一百萬絕對不多,放到香江同等級的演員身上,六百萬片酬沒跑了。”林子軒無所謂的說道,“反正是老外的資金,咱們不用幫他們省着花。”
葛尤拍《活着》的時候,還不是影帝,只拿了十幾萬的片酬。
姜聞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拿了十萬港幣,那時候主要是沒錢,也沒有談判的資本。
現在不同了,姜聞怎麼說也是著名導演,拿了金馬獎,導演一部片子五十萬絕對不多,張億謀都拿一百萬了。
林子軒是國際著名的作家,《活着》好歹在法國和意大利都有翻譯版本,三十萬很多麼?
身份不同,身價自然不同,倒不算是坑老外。
Wшw ☢ttkan ☢C〇
你要是按照國內的價碼來,葛尤的片酬開到五十萬,或許老外覺得咱們要的太便宜呢。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看故事怎麼樣,歐洲的電影人要看劇本說話,對於投資額度,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計算方式。
張億謀的《活着》投資是三百萬美金,《許三觀賣血記》的劇情沒有那麼複雜,不過時間跨度相當長,花費的資金應該差不多。
姜聞的班底做了一份詳細的拍攝預算,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的薪酬,機器膠片道具等等。
一筆筆的列出來,歐洲的投資人會逐項覈對,算出總投資。
對於葛尤的片酬他們沒有異議,和國內不同,他們認爲優秀的演員有其相應的價值。
這部電影主要看葛尤的表演,作爲華國最頂尖的演員,戛納影帝,這個片酬有點底了。
最後,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女主角最好是找鞏莉來演,以鞏莉在歐洲的知名度,這部片子應該會大賣。
對於這一點,姜聞並不贊同,這不是說他對鞏莉有意見,兩人合作拍過電影,算是朋友。
他覺得如果找鞏莉來演,那就相當於是《活着》的翻版了,作爲一名有個性的導演,姜聞不願意重複張億謀的套路。
不能以後提起《許三觀賣血記》這部片子,大家就認爲和《活着》沒什麼區別。
姜聞要拍出自己的故事,這是他反對用鞏莉做女主角的原因。
再說,鞏莉的片酬太高,人家走國際化路線,正在美國拍戲呢,不一定會接這個角色。
他說服了歐洲人,並保證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女主角。
就這樣,姜聞的電影公司終於開張,獲得了歐洲電影人的投資。
《許三觀賣血記》會是一部合拍片,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讓劇本通過審查,拿到拍攝許可。
當年《活着》都能拿到拍攝許可,姜聞不相信自己做不到,他對劇本做了不少修改,淡化了歷史背景,把重點放在了許三觀賣血這件事情上。
如此一來,整部片子就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心酸往事。
在經過這兩年劇本接連被斃的挫折後,姜聞對怎麼讓劇本通過審查有了深刻的理解。
林子軒得到消息後,一方面爲姜聞高興,一方面爲歐洲人默哀,他們或許沒有聽說過姜聞是如何浪費膠片的。
在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姜聞曾經動用了多輛軍車、坦克和飛機,場面之宏大,在國產電影裡都少見。
最後,這種耗費大量資金拍攝的大場面在電影裡只剩下很少的鏡頭,基本上都浪費了。
姜聞想讓林子軒做電影的製片人,林子軒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倒不是不講義氣,而是這種經歷有一次就夠了,還是讓老外來苦惱吧。(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