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

看完小城之春,大家普遍認爲這是一部好片子,但好到什麼程度,不好評價。

這不是說在座的人不專業,不懂得鑑賞電影,而是一部影片需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絕大部分電影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留在人們記憶中的纔算是經典。

比如姜聞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國內的電影界對這部片子的評價不算高,普遍的共識是姜聞拍出了新意,不過這部片子在國產電影中的具體定位還拿不準。

有人覺得姜聞突破了第五代導演的困境,給國產電影帶來了新氣象。

也有人覺得姜聞偏離了藝術創作的軌道,過於顛覆傳統,不是正道。

這樣的爭論隨着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趨於一致。

等到二十年後,就能大致判斷影片的地位,五十年後,會有一個較爲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被寫進華國電影史裡,蓋棺定論。

小城之春剛剛被拍出來,沒有人會匆忙下定論說這是一部能流傳下去的經典。

各人根據自己的印象泛泛的談論了影片的鏡頭語言,所表達的意境,以及演員的表演。

俞菲鴻成了一個驚喜,陳導明和王志聞的精湛演繹大家認爲理所當然,俞菲鴻還很年輕,在這部片子裡挑起了大梁,成功塑造了周玉紋這個寂寞少婦的形象。

有人甚至覺得她有可能成爲下一個鞏莉。

當然,只是有可能,能不能成爲鞏莉還要看她今後的作品和表現。

演員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如果她以後碰不到好的角色,那就只能泯然於衆了。

大家對田狀狀表示了祝賀,從九三年起,田狀狀四年沒有拍片子,一出手就是一部佳作。

這部片子劇本好,演員好,導演同樣功不可沒。

作爲電影理論家,鄭洞添對小城之春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覺得這是對傳統的迴歸。

這些年來,從第五代導演開始,華國電影人一直推崇西方的電影,文藝片模仿歐洲電影,商業片借鑑好萊塢模式,唯獨沒有了自己的傳統。

這種傳統是華國前幾代導演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和華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

吸收和借鑑西方的藝術形式可以,卻不能丟掉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裡,拍片子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缺少了文化氣息。

小城之春裡就有傳統的東西,這個需要現在的電影工作者仔細體會。

鄭洞添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還是電影局審查委員會的委員,在電影理論上頗有建樹,在國內電影圈子裡有不小的影響力。

這是前輩級的人物,他這麼說就是給這部片子一個定位。

倒不是因爲他是這部片子的掛名導演才這麼說,這是鄭洞添的真實想法。

而且,他的這番話肯定會傳出去,其他人聽過後就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在這件事上和鄭洞添鬧出矛盾,電影圈子真的不大。

所以說,薑還是老的辣,這是鄭洞添有意爲之。

這次的內部放映非常成功,兩天後影片送到總局過審,還需要鄭洞添在圈子裡的影響力。

“這次多謝鄭教授了。”散場後,林子軒致謝道。

“咱們說好的,出問題我來擔着,有榮譽也是我的。”鄭洞添笑着說道。

這就是玩笑話了,圈子裡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狀狀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導演獎什麼的,明白的人都不會算在鄭洞添的頭上,那只是一種虛名。

以鄭洞添此時的地位,不怎麼在乎這種虛名,他更多的是一種對田狀狀的保護。

在電影圈子裡,前輩對後輩的提攜和幫助,這同樣是華國電影的傳統。

兩人閒聊了幾句,談到了林曉玲。

鄭洞添覺得林曉玲應該上完研究生再出來拍片子,那時候無論是對電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趨於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彎路。

現在的林曉玲還不太成熟,恐怕會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電影學院,鄭洞添是導演系研究生導師,讓林曉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話的事兒。

鄭洞添強調年輕導演要積累,有耐心,等待機會,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麼,只是,他不太瞭解現在年輕人的心態。

沒有多少人願意在學校裡學理論,有了點經驗就想着找資金拍片子,在國際影壇上揚名。

時代不同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咱們國內的女性導演不多,我覺得小林有這個潛力,能拍出好片子,你這個做哥哥可要多看着。”鄭洞添交代道。

林曉玲自從拿了畢業證後開始弄她從香江帶回來的素材,那些在香江採訪的影像。

這部紀錄片的場景囊括了香江大部分的旅遊景點,採訪的對象包括香江本地人,內地人,外國遊客等等,看起來非常的不專業。

林曉玲沒有告訴那位假扮記者的小導遊問什麼問題,小導遊覺得好玩,問的話題很隨性。

基本上是想到什麼問什麼,這就讓紀錄片看起來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帶着活潑和俏皮。

林曉玲在其中夾雜着媒體對香江迴歸的新聞報道,還有各種娛樂小報。

有一張正是葛尤和林子軒被報道的報紙,從報紙上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

她想反映的是迴歸前夕整個香江的狀態,不是以一種政府的官方態度,而是私人的視角,和官方報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林曉玲給這部紀錄片起了個名字,叫做下一站,香江。

這是她一時興起弄出來的東西,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製作剪輯,就當是給自己練手了。

林子軒看了覺得還算有意思,林曉玲在紀錄片方面有才華,很會把握角度。

這部紀錄片現在看來或許沒什麼,十年後再來看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二十年後的話,林子軒覺得會成爲很有意義的影像資料。

這就是紀錄片的作用,不是給現在的人看的,而是留給後來者的一種紀念。未完待續。

...

第十七章 承諾第四百九十八章 舞臺第四百八十章 全明星陣容第七百七十二章 在香江第三百一十八章 德藝第四百八十三章 妥協第八百一十三章 提問第八十二章 白天懂得夜的黑第二百二十六章 喬遷第五百八十四章 家庭第五十章 花城來客第二十章 厚積薄發第三百九十七章 競爭第六百二十八章 感覺第二百零二章 這一刻的京城第七百一十八章 陰影第六百一十一章 選擇第八百零七章 試鏡第五百一十四章 尊重第三章 相親進行時第二百九十章 不見不散第六百八十九章 檔期第八百一十五章 回顧第二百三十三章 陽光正燦爛第四百一十章 大綱第五十八章 花都生活第七百零五章 成就感第五百六十二章 勸說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第六百七十三章 弄潮兒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第七十五章 破滅的明星夢第五百五十九章 華麗轉身第四百四十三章 年度大戲第四百八十一章 京派第六百九十八章 風波第三百零三章 轉型第七百二十三章 首映第七百五十五章 新年第六百四十九章 規矩第三百二十章 拿獎模式第五百七十八章 院線第一百五十五章 團圓年第七百八十四章 告別第二百一十二章 狼來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投資未來第二百二十四章 閃光點第七百三十三章 十年第七百四十七章 提綱第二百八十五章 成長性第一百五十七章 獨門秘方第二百六十五章 勤儉傳統第一百九十九章 婉拒第一百零六章 記住這種感覺第三百三十四章 工業和藝術第五百八十五章 傳媒第十七章 承諾第七百三十章 賣座第六百一十六章 電話第二百八十二章 事業第七百四十七章 提綱第九十九章 試鏡第八章 新人入職第三百五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十六章 純真年代第二百七十一章 溫情和冷漠第三十八章 一家子第六十二章 回京第四百七十二章 名流第三百五十章 挖角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第三百六十一章 鑑寶第六百八十八章 現實第三百三十三章 經營第三百二十三章 孩子第九十四章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第八百零六章 新聞第六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第五百七十一章 往事只能回味第四百二十章 時代和生活第二百四十三章 豐收時刻第五百九十八章 爭議第六百七十五章 網絡訪談第八百三十章 豆豆第七百一十三章 悶片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憑第六百零四章 反派第五百九十五章 底氣第六百三十一章 申奧第七百八十四章 告別第十二章 痞子文學第六百五十五章 工作第二百二十三章 鐵三角第七百三十四章 天地第二百五十九章 平民色彩第二百七十章 上映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術和舞蹈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