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對聯過後,江夏喊了暫停。
何副導演說道:“哪裡不對?挺好的啊?”
丁一一突然說道:“臺詞錯了。”
“對,臺詞錯了。”江夏說道。
“哪裡錯了?”何副導演問道,他不解。
丁一一解釋道:“對聯錯了,這個對聯我聽過。下聯應該是,八目尚賞,賞風賞月賞中秋。少年包青天裡用過是吧?”
“對,之前對聯寫錯了,八目共,寫不出來賞字,得把這裡改一下。”江夏說道。
他當初寫這個劇本的時候,直接就看見就寫,也沒檢查,現在一看,立馬發現了問題。
不光是這句有問題,之前的一句對聯,也有問題。
“一鄉二里共三夫子”那句對聯,下聯的字數都少了一個,平仄和對仗更是別提了。
這副對聯,比較讓人熟知的下聯是“十寺九僧藏八卷軸,謹遵七戒六道五律,卻惜無四三二徒,一籌莫展。”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對聯,是強行改了一個對聯。
有關這個對聯,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鄉村裡設兩個學館,來了三位先生,爲了考教三位先生,對了“一鄉二館三先生,不學四書五經六藝,爭教七八九子,十分可惡。”某個先生回對:“十家九姓八頭目,未賜七兩六錢五釐,妄出四三二言,一等下流。”
還有一個說法是,清代林清音得知鄉里的三位私塾先生,才學疏漏,又向學生榨油水,家長敢怒不敢言,所以寫對子譏諷他們。寫的是“一鄉二里三先生,未諳四書五經六藝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惡。十人九姓八東主,施了七釐六毫五絲四息,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
《唐伯虎點秋香》當中,上聯的“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藝,竟敢教的七八九子,十分大膽。”顯然是改的第一版的對聯上聯。
而下聯的“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就純粹是瞎改了,只能說聽着很解氣,真正文學上來說,完全不通。
江夏沒那麼考究,他也不知道其中的道道,但他卻知道第一個對聯不對勁,可真讓他去改正確過來,他改不了,即使能改,也未必能改得那麼解氣。
相對來說,“八目尚賞”這句話,他在《少年包青天》裡用過,印象深刻,把這句改了是沒問題。
但真要說起來,這句話的正經下聯,是“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皇。”
這幅對聯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對聯,廣東吳川的林紹棠想回家省親,皇帝接過奏章後非要林紹棠對一個對聯,也就是“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林紹棠對了“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皇。”皇帝大悅,准假三年。
至於說“八目尚賞”和“八目加賀”兩個下聯,具體出自哪裡,已經不可考,有一說是出自唐伯虎給華府做下人時,幫助兩位少爺作弊來的,具體是民國詩人程瞻廬的《唐祝文週四傑傳》中的故事,也是目前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故事來源。
一部喜劇電影,去考究這些沒什麼意思。
《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用對聯的時候,是相當隨意的。
江夏都懷疑當初那副輓聯,並不是有什麼寓意,而就是單純的掛錯了,純粹感覺不錯。
至於,經常反掛的對聯,更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正確掛着,跟江夏現在完全是故意反着掛不一樣。
拍電影的電影人,可能沒有那麼高的文化水準,不然也不會有對聯都對不工整的情況出現。當然,也可能是故意的,畢竟唐伯虎說完,對穿腸補了一句“好工整啊”,完全可能是反諷。
江夏在這裡就把它當反諷用了,喜劇電影不考究那麼多。
真要考究的話,最後兩句對聯完全就是罵人了,普通話聽上去還好一點,粵語裡罵人的味道更濃。
“你家墳頭來種樹”之類的,張燁跟江夏用的是粵語對的,也只有懂粵語的,才能聽出來裡面的罵人味道。
後來又用普通話念了兩遍,卻都不如粵語的感覺好,但周圍的人卻感覺普通話的不錯,能笑出來。
江夏最後綜合考慮了一下,決定用粵語表演的模樣,配上普通話的詞。
具體的後期,等到後期製作的時候再說了。
接下來,就是打鬥戲份,對穿腸在地上噴血,華夫人和書生奪命劍進行打鬥,還把秋香等人弄成了豬頭。
江夏打了一出“還我漂漂拳”才把秋香打出來。
這段的戲份拍起來很難,畢竟是動作戲,需要仔細設計動作和拍攝。
原版電影中,書生奪命劍在把《春樹秋霜圖》打飛的時候,有個穿幫鏡頭,當時他跟華夫人還沒有在桌子底下打,臉上不該有淤青,那一塊臉上他的眼眶處有淤青,時間比較短,但確實有,是個穿幫。
楊若曼這裡也敗了形象,把自己搞成了豬頭。
江夏拍這段戲份,拍的很慢,因爲他不能全情投入的去拍攝,而且此時選擇這麼一段戲份的原因,就在於這段戲份,他出場最少。
時間已經到了二月中旬,過年整個劇組都沒停工,一直就這麼拍了過來,距離江夏的香江演唱會,只剩下區區半個月的時間,二月份還是最短的月份,時間已經快不足,江夏不得不把精力放到演唱會這邊來一些。
不同於京城的八萬人演唱會,香江的萬人演唱會,江夏壓力沒有那麼大。
紅磡的場地,江夏之前也去看過演唱會,比較瞭解。
不過,江夏也有困難的地方,就是這裡畢竟是香江演唱會,粵語歌必須都上出來,他之前準備的歌曲,得有大幅修改。
得虧江夏他們設計的時候,早就有準備,粵語歌也在準備當中,不然臨近改歌,肯定來不及。
在二月二十七號,江夏從劇組離開,趕赴香江。
距離三月三號,江夏香江演唱會,只剩下五天的時間,江夏不得不去忙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