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和王波談完了關於忠信公司年會以及集體婚禮的事情以後,便返回家中,和父母享受了一下親情之後,就回了哈市,繼續着他的大學生活。
上課,下課,和同學一起玩樂,歡快的日子讓李忠信感覺到了一種沉迷,他甚至有一些時間都分不清楚他是重生人士,還是正常的大學生了。
就在李忠信沉醉於這種生活的時候,李忠信忽然看到了一條讓他振奮的消息,時任老一的江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對於這個消息,李忠信感覺到十分振奮,因爲李忠信心中清楚,這個戰略真正實施起來將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子的深遠影響,後世時候中國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趕超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是從這個戰略政策開始的。
李忠信比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明白,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舉世矚目,但是,中國經濟增速的增長點主要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經濟。
這個發展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賣給發達國家的是什麼,是礦石,是無數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就好像之前李忠信讓王波搞的稀土等那些重要的東西。
另外的發展就是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別人不清楚,李忠信卻是清楚這個方面的事情,同樣是做一份工作,在發達國家,工作一天獲得的工資收入,基本上趕上中國工人一個月賺到的錢,也正是因爲這樣的一個原因,世界上很多國家纔會把他們國家的生產基地搬到中國這邊來,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給他們創造出來更多價值。
中國的發展,在這個時候實際意義上是依靠着失去很多資源和國家長期發展而實現的。
想要真真正正地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只有科技進步了,才能夠解決好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落後、勞動生產率低、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等問題,從而加速國民經濟增長從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戰略轉變。
中國這麼多年以來,對於科技方面的不重視,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李忠信在很早的時候就明白這樣的一種道理,但是,他卻是無力改變這樣的一種現狀,只能是用忠信公司的力量,在科研方面埋下一下種子,也就是所謂的忠信科研基地和資助一些中國高等學府的科研項目。
李忠信也是清楚,他做的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他必須要那麼去做,現在忽然間聽到了科教興國的聲音,李忠信感覺到心中一下子豁達了不少。
李忠信覺得,如果中國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爲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絕對會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別的不說,李忠信因爲是重生人士,他心中清楚,以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爲主要標誌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可以這樣來講,知識經濟已經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給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變化。
科技進步成爲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實力成爲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科技不發達,綜合國力是無論如何都上不去的,這個也是發達國家一直的共識,他們也一直在按照這樣的一種路線前進。
這些國家都實施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搶佔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
李忠信認爲,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就是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李忠信有着自己獨特的看法,自從進入了現代以後,可以這樣來講,科技是無處不在的,科技也讓人類無比自豪,沒有科技的發展,人類也是沒有辦法成爲地球的主宰的。
科技對於人類十分重要,沒有電的出現,人們還會一直生活在斷斷續續的黑暗中,還是那種點蠟燭生活的日子。
沒有煤氣、石油的出現,人們還得繼續用生畜拉車,沒有手機和電腦,人們還會用郵寄信件的方式聯繫。
到了這個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一刻都離不開科技的貢獻,正是因爲這樣的一種原因,世界上的有識之士在時時刻刻的對科技的發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貢獻着。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爲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精密的機器人,越來越先進的汽車,虛擬的遊戲,高科技信息的傳送等等。
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裡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
李忠信心中清楚,科學技術絕對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將爲中國的騰飛插上翅膀,這個事情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科技需要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精神,那麼社會就無法進步,現在國家提出來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勢必讓中國進入快車道,進入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