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是來源於西方國家的舶來品,以前中國人是不穿西服的,自從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纔開始接受西服,穿戴一些新潮的東西。
李忠信隱約地記得,好像就是張明敏八四年春晚穿着西服唱歌以後,帶動起來的穿西服的潮流,穿西裝的人越來越多。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看到了香港那邊的高層次的人都穿西服打領帶,一看上去就有那麼一種說不出來的範,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穿西服打領帶逐漸成爲一種時尚。
迫切想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
這個時代的服裝講究“挺括、厚重”,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保守的,只是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西服以寬鬆、舒展、方便爲其主旋律,西服駁領止點比較高,駁頭很寬,肩斜比較小,但墊肩較小,色彩單調,黑、灰、藍等無彩色的流行。
人們嚮往着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嚮往這海外那種的大佬範,逐漸開始在西服上追求名牌,講究高質的面料、優雅的造型和精美的做工。
不過呢!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西服並不好做,幾乎都是服裝裁剪店用手工來製作西服。
對人進行身高,身體的各個部位用皮尺來進行測量,把所有的數據用筆記錄在本子上以後,按照身體的形態來量身定製。
李忠信記得很清楚,他父親李尚勇單位有一個叫做薛姨的弟弟,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在江城在八十年代末的時候開了一家服裝裁剪學校,火得簡直不要不要的。
那個時候到辦服裝學校,報名學習的學生無數,年輕男女都到他那個服裝裁剪學校學習製作服裝的技能,想要成爲一名服裝設計,不,應該說是學習服裝裁剪的技術。
學習完服裝裁剪的技術以後,在家裡面就能夠搞服裝的製作,周邊的鄰居什麼的想要做一套西服,或者是做兩條褲子了,都得需要找他們來做。
如果水平再好一些的,可以在家裡面搞小作坊的似的加工廠,到時候加工出來一批衣服,向外面進行售賣。
八十年代的時候,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都實行過年的時候搞大合唱,進行那種愛國主義的合唱大賽,每到這樣的一個時候,小服裝店的生意就會一下子好起來,她們需要加工加點來完成交給他們的大量任務。
也就是說,八十年代末期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中國的服裝行業大多還停留在個人作坊的一種情況之下。
大型的服裝廠,無非還是那些國營的大企業,而大型的服裝國營企業,在八九十年代非但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爲,反到死在了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
很多人都覺得,大型國營的服裝廠倒閉是因爲管理不善,其實並不盡然。
最爲主要的原因就,這個時候國營服裝廠的領導以及輕工局的領導對於服裝潮流的認識不夠,工廠只做那些顏色單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最早期的服裝。
而生產最多的質量最好的是工廠當中的工作服,八十年代的時候,大型國營企業都有這樣的一種做法,基本上每年工廠都會給工人發兩套工作服,發一些勞動保護用品。
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交給國營服裝廠來進行製作的,可是,伴隨着改革開放的大潮來臨,就是工作服的定製都出現了改變,有好樣子的,質量好還便宜的工作服,那自然會有選擇的採購。
再加上國營企業的效益越來越差,工作服的訂購數量也快速減少,再加上校服之類的衣服都歸各個學校自行找廠家定製,國營服裝廠的效益自然一落千丈。
大型國企的服裝廠,每生產一種服裝,生產出來的數量都相當多,一旦出現賣不出去的情形,就會開始出現大量的積壓,而國家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像這樣的工廠輸血,工廠的流動資金直接導致斷流。
再加上這些大型服裝廠建廠的時間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出現大量的退休人員。
退休人員的工資都是企業負擔,企業負擔退休人員的工資,負擔各種公益設施,如工廠的附屬幼兒園,工廠的附屬學校,這些都是需要工廠拿出真金白銀來維持的。
正是因爲這些內在外在的原因,活生生地把當年紅火得不像樣的國營大廠子都壓垮掉了。
李忠信記得很清楚,前一段時間的時候,齊市和牡市的兩家服裝廠積壓的貨物,雖然通過忠信公司賣出了一部分,但是,他們卻依舊沒有轉變思路,更沒有轉做其他服裝的想法。
不光是齊市和牡市,就是江城市這邊的服裝廠也是一樣,他們依舊是沿襲着老套的思想,沒有想到過進行轉變升級。
這些廠子的廠長都一個想法,升級廠子的機器,需要很大一筆錢,現在工廠賣出去的那些貨物,要先把工人的工資和工人的福利發放下去,然後再考慮其他的。
他們這些國營工廠的廠長,在這種事情上說了也不算,想要升級換代,想要轉變思路做新的東西,那必須得上級領導審批通過,上級部門給他們的工廠撥錢,只有這些事情都具備了,他們纔有可能按照忠信公司給予的思路進行產業升級。
其中一樣沒有達到,那麼,他們企業升級的事情就不會落實到位。
機關單位的領導們在這個時候一直都沿襲着過去的老眼光,一直有着落後的老舊思想。
他們在位的時候,一般都是隻求無過,不求有功。
沒有過錯,靠着資歷,他們可以平穩過度升級,級別和職位都會有提升。
他們搞新奇特的東西,搞什麼產業升級或者是其他的事情,有功勞了,也沒有他們太多的好事情,如果出現了不好,到時候責任都會落到他們的身上。
基於這樣的一種原因和想法,八十年代的國營企業開始大走下坡路,民營經濟開始迎來了一波春天。
齊市也好,牡市也罷,還有江城的服裝廠,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就完全消失在了人們的眼中。
李忠信有一種想法,過了年之後,他舉得應該讓王波找江城市的市長和另外兩個城市的市長談談,看看能不能收購下來這些城市的某個服裝廠。
李忠信記得很清楚,東北三省這邊的服裝廠因爲觀念老舊,沒有創新的意識,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就全部湮滅在歷史的浪潮之中。
如果忠信公司收購下來一家大型的服裝廠,在布票已經作廢的情況下,研製出來製作西服和流行外套的生產流水線,那麼,今後江城這邊的服裝廠將會煥發出來生機,更爲主流服飾的流行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