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病牀上臉色蒼白的太姥爺,李忠信的心就好像是被狠狠地揪起來了一般。
李忠信沒有想到,這次太姥爺的腳被砸壞之後,太姥爺的反應會那麼大。
正常情況下,無非就是腳面被砸了,有兩根腳趾斷了,並沒有什麼,但是,他的太姥爺的年事已高,已經七十三歲了,聽說一年半載無法自己走路,對於老人的打擊很大。
原本腳面被砸壞了就上了一股火,一聽醫生說這次腳面被砸得十分嚴重,一年半載自己無法走路,一股火一下子就讓他半側的身體不好使了。
李忠信在後世的時候清楚這種病情,主要就是跟自己上火着急有關係,像太姥爺這次一下子半身不遂,其實就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
如果放在李忠信重生的時候,這種疾病根本就算不得什麼,但是,在八十年代,一旦出現半身不遂,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癱瘓情況,基本上是治療不過來的。
王秀太在這個時候的狀態十分不好,更是自己念念叨叨地叨咕着這次他恐怕活不過七十三了。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說,人們活到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是個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時死亡。
李忠信的太姥和太姥爺兩個人都很是迷信民間的俗語,基本上兩口子一輩子就都是按照民間的俗語來過生活的。
王秀太今年七十二週歲,在東北這邊按照虛歲來講,正好是七十三,平日裡呢!王秀太十分注意這個方面的事情,很多時候,連出遠門都不出,就怕七十三歲這個坎過不去。
他沒有想到,禍從天降,哪怕是在家裡沒有出去,就是買了個年年都買的秋菜,都能夠遭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
也正是因爲這個情況,導致老人的心態一下子就有些崩了。
李忠信心中清楚,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齡的數字,與我國古代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齡有關。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死於公元前四七九年,週歲爲七十二歲,虛歲是七十三歲;孟子生於公元前三七二年,死於公元前二八九年,週歲是八十三歲,虛歲是八十四歲。
因爲古代人的年齡都是以虛歲來計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歲死的,孟子是八十四歲死的。
我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學說在我國也有巨大的影響,故認爲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齡是不吉利的,也怕人的死亡年齡學習孔孟,故說是老年的“坎”,於是這種說法便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73歲和84歲死亡的,並不比其他年齡的多。
一個人壽命的長與短,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而保持心情愉快是極其重要的,所以,爲這種毫無科學道理的信說法而憂愁,實無必要!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在逐年增加,後世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到70歲之後,衰老的速度和身體原有疾病的發展,反而因代謝遲緩而有所減慢,因此,73歲和84歲並不是“危險年齡”。
這些東西李忠信很清楚,但是,他現在卻和太姥爺說不明白,更怕提起來七十三八十四這個歲數刺激到老人,心中也是鬱悶到了極點。
和太姥爺簡單地聊了幾句安慰的話以後,李忠信心情沉重地從病房當中走了出來。
他想了想以後,臉上露出來一種堅定的表情,到了醫院大廳當中的公共電話區域,給王波打過去了電話。
“三舅,等下你有時間的話,到江城第一人民醫院這邊來一趟,我太姥爺住院了,等探望完我太姥爺,我有一些事情和你談談。”李忠信神色頗爲黯然地給王波打過去了電話,他在這個時候心中已經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在這個時間一直到太姥爺王秀太好起來之前,他不再處理關於忠信公司的那些事情,公司的事情,完全交由王波和趙福天他們那些高層的管理人員來處理。
“你說什麼?!!二爺爺住院了!在第一醫院的407房間,好好,我馬上過去。”
王波聽到李忠信給他打過去的電話以後,他立刻叫上錢浩,讓錢浩開車送他趕向了江城第一人民醫院。
從病房出來以後,王波的神情也是有了一些頹廢。
王秀太這次受傷以後,心情的波動太大,導致了半身不遂,更讓人鬧心的是,王秀太在清醒過來以後,什麼人說的話都聽不進去,除了看到李忠信這個重外孫子的時候臉上還有那麼一絲笑模樣,剩下的時候,就是陰沉着臉不說話,哪怕是李忠信的母親王雅清到了醫院這邊,他都懶得搭理。
李忠信家裡面這些人說的那些事情他心中都清楚,不過呢!人過古稀,“七十三”與“八十四”這兩個數字猶如魔影,總在垂幕之年的他眼前晃來晃去,“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他十分迷信。
如果單單是腳面砸壞了,他還不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可是,腳面砸壞了不說,半個身體還不好使了。
一生都要強的老人,聽醫院的副院長——江城第一人民醫院心腦血管病的大拿王福重說他今後都要臥牀了,立刻就沒有了那種繼續好好活下去的心態。
平日子利手利腳的,想要出門和鄰居親朋聊聊天,就能夠出門聊聊天,想要出去到菜市場買個菜,就能到菜市場買個菜,想要弄兩個好菜喝兩口小酒,就能夠滿足要求,可是,他半身不遂以後,這些事情都已經離他很遙遠了。
王秀太的心中更有一種想法,現在孫女,孫女婿已經重外孫子都各有忙碌的事情,他這樣一個垂危的老人,已經這樣了,就不要給他們留下來羅亂,要是一家老小都忙他,陪他,到時候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這個是王秀太不想看到的一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