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賀歲檔,喜劇電影還是有不少的,跟《泰囧》隔天上映的一部《我老公不靠譜》,鄭伊麪搭檔蔡灼妍上映三天直接被院線打入冷宮,排片被砍到百分之二。
這幾年所謂港式喜劇被玩爛了!
都要歸功黃白銘那夥人,翻來覆去炒冷飯,《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最強喜事2011》、《八星報喜2012》…
尤其是《八星報喜2012》,透支了港產喜劇的最後一點信譽!
看看豆瓣評分:黃白銘專業製造爛片,去年最強囍事差點噁心死爹了今年還來?幹!
大佬,觀衆真的不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但是並不是喜劇不行,你看一下豆瓣評分,能上5分的喜劇片,票房都會很好,如果能上7分,票房會井噴式爆發。
即便這樣,《泰囧》的票房還是有點離譜了…
上映第四天,以百分之四十的排片拿下了了6800萬的票房,首週末拿下1.79億票房;
然後,第一個工作日,單日報收4800萬,第二個工作日,再拿4900萬…
完全停不下來了,上映十一天,票房破六億,單日依舊保持4000萬的漲幅!
一躍成爲年度現象級作品!
《少年派》和《1942》悲催了,前者累計票房4.2億,後者剛剛過了兩億…
……
任何電影成爲現象級作品後,都會引發大量關注。
這個關注可以是讚揚,也可能是貶斥。
讚揚的當然說:‘笑中有淚,煽情適度。滿懷誠意的喜劇電影,當之無愧的年度最佳國產喜劇。且看羣雄逐鹿賀歲檔,狹路相逢囧者勝。’
‘太可愛太好玩了!比起第一部來說,製作更加精良,節奏控制的更好,影院裡笑聲不斷,全程無尿點,今年看過最好笑的電影了。’
貶斥的當然也有:
“徐爭的《泰囧》,就是靠着消費人們只能深藏在內心的那一股下三濫的情節,而取得了一種下三濫的成功。”
“《泰囧》票房成功不正常也不合理!”
“《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電影,低俗、庸俗、媚俗!《泰囧》這樣沒有審美價值與藝術含量的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票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欣賞水平偏低,票房越高,問題越大,這樣的電影對於國民素質提高毫無意義,反倒會起到負面作用!”
恨不能自己掌握封殺大權,然後將《泰囧》封殺而後快!
其實,這幫人都是吸附在電影產業鏈的利益相關者。
爲什麼一旦有什麼現象級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堆專家站出來挑刺?
你真以爲他是爲了中國電影好?
不過是博一把關注度,賺點潤筆費罷了!
……
徐爭忙着跑路演宣傳,肯定沒空回答這些網上的質疑,最多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兩句:千萬不要拿我的影片和馮導的影片比,《1942》是一部有思想的電影,在馮導面前,我還是個比較新的導演,是個小學生,馮導的《1942》耗時18年,非常了不起。
或者自謙的說兩句‘票房好並不代表什麼,不要用票房來衡量一切,有很多偉大的電影票房都不太好。’
呂瀟然作爲製片方發了篇長微博:
《泰囧》只是一部喜劇,喜劇的目的就是讓人笑!
爲什麼我會投資做《泰囧》?
因爲這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喜劇!
我的第一部電影叫《瘋狂的石頭》,一直以來,我們對喜劇都很關注,橙子的前幾部電影,《夜店》、《人在囧途》都是低成本喜劇…
我們始終堅信,無論市場怎麼變,高質量的喜劇肯定有它的一席之地!
即便是被很多人稱作最成熟的北美市場,喜劇電影的票房也佔到了四分之一…
很多人說《泰囧》配不上現在的票房,那是因爲你們真的不瞭解電影市場!
首先,票房高的電影≠高藝術價值的電影;
高藝術價值的電影≠人們喜愛的電影。
有一個詞“曲高和寡”或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泰囧》不是一部藝術價值非常高的電影,但它絕對是市場經濟中的好電影,因爲我們判斷的標準是票房。
《泰囧》符合了目前市場的調性,它定位的是“類型片”,而且是“搞笑類型片”,它的市場人羣在哪裡?
城市!白領!學生!
涵蓋了大部分的觀影羣體——不是那幫專家、教授…
我們不以票房論電影質量的高低,但是,商業片的成功,一定是符合大衆口味的電影,很多電影都是希望電影演繹自己的個人情懷,但同時又希望大衆能夠與之達成默契,但很多時候恰恰相反,所以,我會說做藝術片就不要想票房了!
其次,在國內做喜劇其實是很難的!
國際通用賣座的喜劇三大規律:性、宗教、政治,我們都不能用!
香港電影前輩們鼓搗出了無厘頭,被稱爲後現代喜劇,但是嫁接到我們身上,總覺得有隔閡…
《泰囧》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做一部合格的喜劇真的很難,煽情比喜劇更容易,因爲人性中柔軟的地方很好找,找到它,撞擊它,眼淚出來了,創作者就成功了。
喜劇就完全不一樣了,想搞笑,意味着創作者必須承擔着所有的不公正。
歧視、灰色地帶、不理解、相互折磨、小人物的辛酸和狼狽等等負面情緒…
很多創作者嘗試稍微再喜劇作品中加入適量的哲學思考或者道德反思或者人性光輝,但這玩意很難平衡…
平衡好了,人家說你有情懷,平衡不好,如果一句批評是一顆子彈,您且等着變成“篩子”吧!
想對馮曉剛導演說一句:《1942》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有情懷,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