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道:“沒錯。我決定拍這部電影,並且是近期就拍,以最快的速度拍完,拍完就上映。而且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扣除成本,我會把所有盈利都捐出去,一分都不留,當然了,要是賠本了那就沒辦法了。”。
常季紅聽了蘇浩的話道:“真的,要玩這麼大。”。
蘇浩肯定道:“當然。”。
當下的天下大勢,那自然的就是眼前的抗洪救災,這場大水實在是太過兇猛了,甚至是攸關了祖國的繁榮安定。
蘇浩決定拍部電影,自己也要爲抗洪盡一份力,當然在盡力中,自己也有收穫,那就最好。
蘇浩一直都明白影視圈是一個水很深的圈子,不是誰都能玩的轉的,貿然進入,很可能會栽跟頭,弄得頭破血流,甚至是血本無歸。
苝京影視圈更是如此,對於一個陌生的、進圈子搶食的外來者,那些影視公司的老闆絕對不會投來善意,雖然不一定投來惡意,但隨手添堵也不是蘇浩願意看到的。
當然如果你低調悶聲發大財,慢慢發展,那就不必在意,你可以花幾年時間積蓄力量,等別人發現你威脅到他們,要對付你時,發現你已經不是他們可以輕易對付得了,也行。
可這一套對於蘇浩來說太慢了。
蘇浩現在是在和時間掙命,從94年到現在,蘇浩已經重生四年時間,今年是他在學校最後一年。
明年他就畢業了。
畢業後他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娛樂圈了,以後他是要自編自導自演往巨星發展的,而想要實現自編自導自演那麼影視公司就要有這個實力。
影視公司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創作能力、拍攝製作影視劇能力、藝人數量與質量、宣發服務能力、資本運作能力、作品影響力等多方面。
而一個影視公司要想發展首先要先立足,站穩腳步。
蘇浩這次拍攝電影【驚濤駭浪】就是爲了在苝京娛樂圈站穩腳步。
之所以如此決絕,原因很簡單,因爲在這樣一個時期拍攝一部關於抗洪的電影所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現代社會經濟投資,效益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經濟效益,另一種叫做社會效益。
一部電影上映取得的票房是經濟效益,其他如口碑、上層好感等就是社會效益。
只要電影【驚濤駭浪】取得成功,在上面留下好印象,那麼希望娛樂就有所依仗,在沒有大的利益糾紛之前,沒人願意當出頭鳥來爲難希望娛樂的。
所以蘇浩纔不惜浪費出演【還珠格格】第二部這個機會,也要拍這部電影。
......
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和與普通觀衆生活相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鄧總設計師曾說:“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電影”。
我國的主旋律電影從題材內容上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爲三大類:
第一種是人物傳記,這類電影主要關注我國的革命偉大人物以及新時期的英雄、模範。
第二種可稱之爲大歷史的書寫,比如對我國的戰爭時期某場戰役的描述,或者新時期某些國家工程的再現、解讀。
最後一種可歸納爲民主進程或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細節的呈現,例如某項技術攻關或者真實人物事蹟的對位。
主旋律電影,它兼具主流意識形態認可、國家政策倡導、主導文化價值體現、情態表現積極向上等多重特徵。
主旋律電影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還是一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言說方式,是構建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觀必不可少的手段。
【驚濤駭浪】是標準的主旋律電影,而且是描述剛發生的大洪水中-國人民抗洪的情況的電影。
這種“命題作文”式的電影拍好了很容易獲得觀衆和上層的好感,所以蘇浩纔不惜浪費一個能紅的機會,也要拍這部電影。
這個片子,對蘇浩來說是一舉多得的事情,至於說掙錢與否,他根本不在意。
而且此時能有一部反映抗洪救災的電影,一部非紀錄片性質的電影,那賺錢應該不成問題。
當然也有人會說發國難財之類的話,蘇浩非常明白有些人他們自己過得不好,也見不得別人好。
所以爲防“發國難財”之類的傷人品的話,蘇浩決定除成本外,【驚濤駭浪】的所有收益都捐出去,用於災後重建。
蘇浩拍這部電影主要就是爲了獲得上層的好感以及觀衆對自己公司的好印象。
這些無形的收益纔是蘇浩可以繼續在娛樂圈闖蕩的資本。
......
和常季紅交流過後,蘇浩就給劉楊打電話,詢問他公司的情況:“公司招人情況怎麼樣,能組成一套拍攝團隊嗎?”。
劉楊道:“人員招聘還行,基本能組成一套拍攝團隊。”。
蘇浩聽了劉楊的話道:“這麼短的時間就能招到這麼多人,看來楊哥是下了大力氣了呀,年底一定給楊哥包個大紅包。”。
劉楊搖頭道:“人是我招的,但還真沒費多大力氣,頂多就是咱們的工資待遇好點,人一聽就來了。”。
蘇浩聽後疑問道:“那是怎麼回事,我記得你曾說,很多人都瞧不上咱們這個新成立的公司,怎麼現在他們會爲了咱那點高待遇,離開原公司來咱們這個名不見經的小公司。”。
劉楊道:“這咱得“感謝”時代呀,現在全國正在鬧下崗,娛樂業也不例外,咱們招人正趕上好時候了,所以我其實沒費什麼口舌,就把人招好了。”。
下崗。
聽了劉楊的話,蘇浩反應過來,現在正是全國下崗風潮。
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有企業一直面臨改革開放以後所帶來的種種衝擊。進入九十年代,大量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三角債頻發。
國有企業經營不景氣不賺錢,企業在職人員又多,國有企業重組也就成爲必然,進而引起重組後各企業大量裁員。
從1996年到2002年之間,全國上百萬家國企破產,將近4000萬國企職工下崗。
與此同時,各地的鄉鎮集體單位,也有2000萬工人失業——這還只是登記數據,沒有登記的不知凡幾。
娛樂業也不例外,國營的幾大電影製片廠進入90年代也都經營不景氣不賺錢,也開始裁員,所以劉楊纔沒費什麼勁兒就把人招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