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禮自然有於嬸來操持,而就在洗三禮的前一天晚上,衆位武林同道們再次齊集於恆大公館,該練功的練功,該放鬆的放鬆時,突然,正在武當派林和道長討論道家內丹的俞長春愕然地轉頭望向綠水居的方向。
“怎麼了?”林和道長正談興大發,見此便目中異彩一閃,忙問:“可是王漢他——。”
“走,叫上大家一起出去,在別墅外觀看,我們這裡還是離得太遠。”俞長春興奮地點點頭,率先從座位上站起。
林和道長眼睛一亮,然後也馬上感應到一點異樣,驚喜地望向綠水居,迅速起身,寬大的道袍袖子一擺,一聲宏亮的道號已出口:“無量壽佛,各位武林同道,王總裁那邊似乎已有動靜,大家且出去,近距離感受。”
他心裡暗暗佩服俞長春。不愧是先天武者,這位對氣機的感應着實強大,比自己靈敏了數倍啊。
……
等大家走出碧柳居,來到綠水居門外,頓時紛紛臉現駭然。
天空依舊晴朗。
但是綠水居的上空,卻正有一股無形而強大的氣機在不斷地攪動着半空中的氣流。
看不見,但能感受到一股風雨欲來的緊張。
這股氣機就算是在俞長春看來,都十分強大,非他目前之力所能比。
更不要提其他的內家高手,心中已膽顫,原本已靠近綠水居的,此刻都忍不住退後了兩步。
這其中,林和道長算是修爲第一精深的,勉強能站在俞長春身邊,便力持鎮定地問:“前輩,爲何我能感應到濃濃的靈氣,但卻不是從四面八方而來,倒像是來自別墅內部?”
俞長春哈哈一笑:“道長自是不知,我濱海市哪有這等濃郁的靈氣啊。只不過小徒偶得一位世外高人的青睞,屢屢從高人那裡獲得一些有靈氣的賞賜,眼下這股靈氣,怕也是那位高人的贈饋。”
見林和道長眼睛一亮,頗有期待,俞長春又意味深長地道:“可惜,那位高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上面曾經多次暗察,無有訊息,而高人也不願意與其他人打交道,便是我、小徒的親生父母,都不曾見過他。我明白道長的心意,可惜我也愛莫能助。”
見林和道長一臉的失望,俞長春又笑道:“其實道長不必如此。那位高人雖然只信任小徒,卻也願意將身邊資源陸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只要我們不去深究他,小徒自然會當好這個代言人。”
眼前這麼詭異的動靜,肯定能讓不少內家高手浮想聯翩。但是,連國家力量都查不到王漢那位朋友的所在,俞長春不相信,憑眼前這些各有心思的內家門派就能查得到。
修爲和渠道都不是一個檔次的。
正說到這裡,突然,黃、赤、銀白、碧綠、黑五道肉眼可見的光華直衝別墅上空,並且在半空中交織於某一點。那巨大醒目的光柱頓時讓在場所有人都爲之瞠目,震憾不已。
五氣朝元!
這就是五氣朝元嗎?
好些已幾乎至三花聚頂境界的武者比照自己修煉時內視五臟六腑處的內景,頓時慚愧不已。
相比這五道靈氣,自己那點內景就如熒火比之太陽啊!
這境界的差距也太大了。
“咦,”林和道長突然又疑惑地問:“俞前輩,您之前說,令徒閉關時,有六虎爲其護法,但此刻這般動靜,爲何聽不到虎嘯?”
俞長春此時也正是疑惑。按理,這樣的異象,應該是衆獸臣服,狂叫,怎麼別墅內一點響聲都沒有?
……
沒有人知道,此刻在別墅後院裡閉關的王漢,並不是正常的擺太極樁,而是好像自發動功一樣,在院子裡有如夢遊般,閉目打着楊氏太極拳。
哦,現在不能說是楊氏太極拳了,現在的拳法依然是太極,但與楊氏太極又有了一點區別,加入了王漢自己對太極的一些感悟。
而且,他並不是雙腳穩穩睬地,而是浮空了近一米,在懸空打着太極拳,每一次的出手,都有一道光華在掌心、腳掌心吞吐,他的頭頂百會穴更是同樣有一股白光虛浮,化出太極圖案,只是還在粗略的形成中,並不明顯。
而打拳所需要的靈氣,是從那巨大的三文魚肉身,以及袖珍形的海眼裡不斷地涌出,再被他的身體全力吸收。
包括大黃在內的六隻大老虎,正環形圍坐在後院之中,乖順而畏懼地趴在地上,身上同樣有一絲絲靈氣不斷地與王漢身上的靈氣交匯,身上筋骨血管正在不斷地浮起、沉下、浮起、沉下,似乎是在經過某種程度的改造。
而王漢此刻的腦海裡,以往所習的每條太極拳心法和拳義都在歷歷過目、融合、身上的氣機迅速流轉全身經脈之後,自動沿着一種神奇的規律來運轉,每一次運行都能令頭頂那團熾熱的光芒再凝練一分。
王漢只覺得此刻對太極的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理論認知是前所未有的清晰、深刻,更似乎窺到了一絲生命起源的緣由,隱隱地觸摸到一層被天地封鎖的無形禁忌。
只要用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理論去破解它,自己就能完全踏入一個新的境界。
所以,他再度將習武以來的種種感悟重新審視,再次揉合。
大海里的平衡之道,陰陽之道。
赤柱山的陰、陽元石所獲得感悟。
長城內外的陰陽平衡之道、進攻和防禦的重要。
塌樓之後不分晝夜的搜救活動中,救出存活生命的欣喜,面對死屍時的無奈和遺憾,那種直面毀滅與生機只存一線的爭分奪秒和驚心動魄。
以及這次接連爲三位高齡多胞產婦的接生,直面新生命誕生那一刻的喜悅,以及擔心產婦大出血而難產而死的擔憂——。
各種理論化爲一股股的力量,不斷地衝擊着那層神秘的無形禁忌,一點一點地將它破解、融合……。
體外源源不斷地雄厚靈氣讓王漢沒有半點後顧之憂,但也謹守着平衡之道,儘量不去浪費它,該細微的時候輕微,該粗暴加快的時候用力就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