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於戰爭方面的輿論已經在興起,雖然間或有許多西方親密勢力跳出來駁斥,宣揚和平共存的觀點,但無一例外被扣上“奸佞”的大帽子,好在海宋國法律早就通過不以言罪人的原則,沒人因此下獄,但他們這些言論在逐漸被吵熱的戰爭輿論中,也變得沒有市場,許多年輕人爲輿論宣傳而興奮,迫不及待地去參軍,以便博取和父祖輩一樣的功業。
三百多穿越衆年紀最輕的也有六十多歲,這種在穿越的時候還是幼兒狀態,最老的已經九十多歲,有現代人的知識背景見識,再經歷了數十年的政治軍事的實踐磨練,就算是庸才也被磨成了老奸巨猾之輩。
他們每個人手下不僅有大量對他們效忠的各種勢力,更有大批幾代人世代相傳的心腹。軍權就不用說了,都是牢牢掌握在手上的,高層和中層軍官都是由他們自己或者絕對忠誠與他們的土著人充任。軍隊的主要成分中,大部分人都從海宋帝國的發展和擴張中得到了利益,經受過現代化的軍事訓練,士兵士氣和作戰力不是普通封建部隊可以比較的。
不過就要面臨的對手也不是一般人,他們同樣有着現代化的軍隊組織,有着更強的武器裝備,更強的工業規模和潛力,唯一差的就是軍事動員人口要遠遠少於海宋帝國。
畢竟在大規模統一之後,通過農業技術的改進,良種推廣,農業機械,基層組織的建立,糧食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餓死人的情況極少出現,五十年間,海宋帝國的人口翻了幾倍,從兩億多人增加到近十億之衆,實際數字還要更多,畢竟有許多剛剛征服不久的土地,人口數量還沒有統計清楚。
而經過各種情報估計,此時歐洲和美洲的總人口最多隻有五億人,這意味着雙方兵員的動員能力上要差上一倍。而在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空軍等高殺傷性兵種沒有出現前,兵力的多少仍然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兵多者,心理上就佔有優勢。
兵力已經開始動員,糧草方面,也由於多年和平,在諸多戰備倉庫中儲備下了足夠數量,各種食品工廠和作坊接到軍方大量訂單,開始行軍口糧的準備製作,這些口糧保質期往往很長都在六個月到一年以上,大大節省了後勤壓力,由於軍方的大量訂單出現,一時間海宋帝國的經濟出現了畸形的極端繁榮,各種軍需物資開始上漲,鋼鐵,石油,煤炭等原材料價格上揚,生活物資也開始逐漸漲價,勞動力價格也開始上漲,畢竟士兵的動員,就是佔用原本的勞動力。
一旦兵力動員好,鐵路的廣泛建設,使得陸地兵力投送遠比半個世紀前變得簡單,短短几天時間,就能將大部分兵力集中到中亞地區,更爲重要的是,這大大解決了後勤問題,陸路千里不運糧,這是封建時代的鐵律,蒙古騎兵可以打到多瑙河畔,和他們走一路搶一路是密切相關的,也和作戰方式有關,蒙古馬的優勢之一就在於後勤壓力小。
沒錯,這次老謀深算的穿越衆,預備挑起衝突的地點就是中東地區,打這裡,可以符合國內正在日益壯大的工業資本需要,減少國內對這場戰爭的阻礙。並且還可以將這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將漢人、倭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稀釋進去,佔據地廣人稀的中東地區,建立起牢固的統治基礎,同時緩和國內的土地矛盾,爲大農場的不斷建設進一步鋪平道路。
一般新開拓的領土,農民們可以獲得十倍,甚至最多百倍於原本的土地面積,比如一個普通貧民在海宋國內地只有兩三畝的薄田,那麼如果去到南洋,就可以得到三四百畝的荒地,當然要自己開墾出來,不過水利設施都是朝廷組織維修,他們只需要出些人力,還有工錢拿,另外靠着大批藥物的產出,那些被認爲是惡地的地區,也可以輕易被開發出來。
靠着這種手段,各個征服地區人多的地方開始逐漸進行流動,大大穩定了整個帝國的基層統治,緩和了原本封建社會中人地之間的尖銳矛盾。
中東地區沙漠衆多,土地貧瘠,水源稀少,絕對不適合墾荒,但對於工業發展卻是一塊寶地,石油儲量極其豐富,而且容易開採煉製,對正在從蒸汽時代向內燃機時代轉變的帝國來說,是一塊必需要控制在手上的地方。
海宋帝國統治的地盤中,神州大陸石油儲量只夠目前規模所用,但現在已經入不敷出,海上鑽探要求太高,而且風險大,一次風暴就可能將鑽井平臺全部埋葬,版圖中,石油豐富的地區並不多,而且開採難度往往不低,因此對於中東的爭奪,是目前國內工業資本勢力的關注重點。而米國人就得天獨厚,他們的北美洲本來就是石油豐富的地區,因此對中東的爭奪雖然由於穿越衆的存在而在意,但國內勢力並不非常看重,相比國內容易開採、運輸方便的油田,有動力去中東冒着和海宋人衝突危險的資本家不多。
而這些穿越衆們就拿這個做文章,預備將整個國家拖入戰爭列車的軌道上。
………
“稍息,里正,向右看齊!”
“學校裡怎麼教的,軍訓的基本要領都不會,統統拉出去,十軍棍!”
一處兵營中正對緊急徵召的新兵進行着爲期六個月的初步訓練。
近代軍隊的出現,是在解決了營養問題的前提下,靠着皮鞭和軍棍等**懲罰,以及大量的訓練,來讓士兵變成不怕死的機械行動的怪物,可以承受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傷亡,以至於出現一戰中一場戰役死傷幾十萬雙方都不崩潰的可怕現實。
封建時代,一場大戰,看似規模宏大,動輒號稱百萬決戰,實際作戰者不過十幾萬,至於傷亡,往往幾千人的死亡,就會導致一方軍隊全面崩潰,真正的大規模的死亡,往往是在戰後屠殺俘虜,而不是戰場上殺死的。
而現代軍隊的標誌就是讓士兵擁有自己的思想,靠着愛國主義以及集體主義,榮譽等手段,讓士兵知道自己作戰的意義所在,再加上軍事懲罰做輔助,使得士兵既有戰鬥力,又不畏懼死亡,相比起近代軍隊有着更高的主動性,作戰能力上超過不止一籌。
受到這個時代的限制,海宋帝國的軍隊還處於現代軍隊,近代軍隊,封建軍隊的混編之中,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兵員的來源地不同。
來自於歸化較早,海宋帝國認同度高的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是前明的版圖,民族成分一致,有共同的文字,受過多年教育,士兵文化素質高,他們受到的教育中,對本朝的開國曆史有着充分理解,配合影像資料,明白當前生活的寶貴,而家裡的老人也身體力行地告訴過去的時代,是多麼可怕,一場現在普通的旱災,就有數不盡的百姓去逃荒,一場澇災,就會有成村成鄉的人被淹死,難民充塞縣城。
這部分兵員戰鬥力是最強的,他們保衛國家的熱情也最高,同時樂於學習最新的軍事技術,也有能力學習,由他們組成的軍隊,除了在武器裝備上與現代軍隊有所差距,其他方面幾乎沒有差別。
其次就是歸化較晚的地區,這些地區包括關外女真族的領地,朝鮮,倭國,東南亞,以及印度這些地區,以被征服時間的早晚差別,地區種族成分特性不同,其士兵的忠誠度,戰鬥力也大爲不同。
其中女真人是在1640年被徹底征服的,朝鮮在1642年,倭國1670年才徹底歸順,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是一個單一民族,其中的中上層貴族對外來的抵抗意識非常強烈。打敗他們不過是在1650年,但小規模的反抗衝突時有發生,不過大多數底層百姓還是爲了吃飽飯,吃上自己種的糧食,是不在意換個大名的,這種情況下,在上層不合作的貴族,比如大名,寺院,公卿、武士等中上階層等被清掃一空後,剩下的人老老實實地接受了被征服的命運。反正倭國也曾經長時間向中原進貢,現在被征服也並不是一件需要集體玉碎來表達決心的事情。
上述地區中,女真人和倭國的士兵是最有戰鬥力的,他們的底層貧民很多,而且民風彪悍,在被強者征服後,在吃飽穿暖的誘惑下,爲了得到更多賞賜和土地,爲了給後代掙下家業,以及更重要的爲了獲得正式國民待遇,成爲海宋帝國公民,這些士兵在充足營養的保證下,靠着近代軍隊的訓練手段,已經成爲了指揮如意的近代軍隊。
說他們是近代軍隊,是因爲雖然大多數這種士兵也知道自己作戰的目的,但他們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多教育,在戰鬥的知識上,還是隻能依靠上層軍官的命令,不具備多少主動性,一旦整個指揮系統被打散,指望他們如同現代軍隊一樣,自行聚集起來戰鬥,那是不可想象的。當然他們在沒有得到新命令前,大多數會繼續按照原本的軍事命令行事,以免受到軍法處置。
當然這些人也是最爲殘暴的,他們沒有受到多少教育,大多數人腦子裡還是中世紀的戰爭觀念,殺戮俘虜,屠殺掠奪戰爭區的平民百姓之類的事情,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而印度人是最差的,雖然他們在17世紀一度有着最強盛的莫臥兒王朝,抵抗海宋帝國的征服,也只持續了短短五年時間。在大量火炮和半自動武器的攻擊下,沒有任何一隻印度人軍隊可以抵抗,靠着分化的手段,主動投降海宋的部族不計其數,1664年海宋帝國就完成了對整個南亞地區的穩定統治,可以進行收稅和動用人力,進行正常的行政工作。再沒有成規模的抵抗運動出現,實際上隨着當地百姓生活的改善,只要注意文化上的同化,取得民心並不困難,讓他們認同新的國家也不困難。在有着強有力軍隊的支持下,輔助經濟手段的誘惑,民心是一種很容易被扭曲的東西。
滿清統治中原就靠的這一手,有着豐富知識的穿越衆,沒理由做不到這點。何況滿清和明朝人的仇恨,種族間的隔閡,一點不比漢人和印度地區各民族的隔閡大,一樣是文化不同,風俗不同,語言文字也不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