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者做事兒,就是這麼嚴謹!
說徐楊膽小也好。
說徐楊不願意惹麻煩也罷。
反正,他就是這麼做的。
畢竟有前車之鑑在那兒擺着,某米、某爲、某企鵝、某裡等等前輩的經歷他可以說是一清二楚。
尤其是這些大企業在互聯網上的口碑如何,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雖然其中多是水軍帶節奏的結果,但被抓出來的痛點和黑點也是真的。
比如說某爲,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愛國這個話題確實是炒起來了,某爲也真真切切的從中受益了,雖然任老闆一直強調不讓炒作這個話題,但在互聯網上根本沒用。
結果很明顯,某爲的生意中,但凡有一點跟國外企業沾邊,就會被人嘲諷不夠愛國。
雖然這種嘲諷對某爲幾乎沒什麼殺傷力,但也真真切切的影響到了某爲在互聯網上的口碑,那些沒有多少辨識能力的網友被影響的最徹底。
如果任老闆也是重生者,那麼,估計也會更加謹慎的對待這個問題。
任老闆不是重生者。
徐楊是。
所以,徐楊關注到了這一點,從羚羊科技開始就杜絕了輿論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可能。
可以這麼做。
但絕對不能這麼說,更不能這麼大肆宣傳。
當然也不能像某想那樣乾脆做了買辦。
做買辦,在早些年確實也有好處,畢竟是公知橫行的時代,做買辦,不但難度低,收入高,還有大批大批的人在網上和線下齊聲叫好。
但再往後……
十五年後的某想有多慘,上網瞅瞅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那腦殘一樣的決策,以某想的江湖地位和渠道、資源、能力,完全可以成長爲一家超越某爲的頂級企業。
但很可惜。
這個時候的國人還傻傻的把“科技無國界”這句話奉爲圭臬,覺得甭管什麼高科技,能租到買到就不用自己研發,所有權在誰手裡都一樣。
很誇張嗎?
一點也不誇張。
別說民用企業了。
連軍工這塊也有人抱着這樣的想法,並且真真切切的付出了不少代價。
好在後邊糾正的快,迅速從租買這塊轉向自己研發。
然後,軍工嗖嗖嗖的衝了上去,不到二十年就在絕大部分領域追了上燈塔國,該有的基本上都有了。
徐楊沖繩的時候,055服役八艘,在建兩艘,航母003/004也相繼入列,噸位十萬以上,核動力電彈樣樣不缺,就連五代機也準備大規模上艦了,是殲-20-海。
最拉風的當然是轟-20,那造型,那顏值,那載彈量,直接實現了反超,不光外表看着非常科幻,連特孃的各方面數據都跟科幻世界中走出來的一般,以至於老外們一直嚷嚷着國內這邊一定是獲得了外星科技。
反正吧,二十年後的開花結果,都建立在努力自研這個基礎上的。
要是都像某想那樣抱着能租就租,能買就買,就是不自研的態度去做事兒,二十年後怕是連發動機都買不到了。
隔壁的大毛子?
大毛子也不靠譜,感受到國內的強勁崛起之後,大毛子也深感不安,只是那個時候的大毛子除了乾着急也沒什麼用了,連原本深以爲傲的發動機也都被追上了,相反,大毛子還要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重點依靠國內。
大到國家是這樣。
小到企業,也是這樣。
互聯網企業是這樣。
實體企業還是這樣。
不管是計算機硬軟件,還是種豬種牛這些,必須做到最基本的自給自足,不然的話,一定會被人卡脖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徐楊給雷老闆施加壓力的主要原因。
他真等不起雷老闆慢吞吞的把某山推進股市裡,等到那個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別看他整天悠哉悠哉的,實際上內心還是很有急迫感的。
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想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壓力可想而知。
這還是隻考慮他目前涉足和計劃涉足的行業,如果算上光刻機、芯片製造等行業,那壓力,我媽的呀,更大了。
不過說起來,光刻機這塊,也不是沒有機會。
這個時候的阿斯麥爾已經起步了,沒了什麼截胡的機會。
шшш ◆TTkan ◆c o
但哪怕是從現在開始就做自研,到十五年後無論如何也具備了和阿斯麥爾爭鋒的資本。
國內,可從來不缺人才的。
連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訊衛星都能搞出來,能搞不出個光刻機?
不至於。
重生前爲什麼沒搞出來?
一個原因。
不重視。
現在的芯片製造纔剛剛進入納米時代,絕大部分芯片需求還處於微米時代,到二十年後,也只有手機等一部分集成度非常高的數碼電子硬件必須用到納米級芯片,其他絕大部分工業設備依然可以使用微米級的芯片,包括軍工也是如此。
所以,在03年前後看,國內對納米級芯片的需求並不高,但研發成本和研發難度卻非常高,再加上還沒有被制裁,還可以買到當時最先進的芯片,於是國內各方面都沒有怎麼重視。
這差距,越拉越大,直到徹底拉開差距。
然後,被卡脖子了。
這個教訓,不是一般的慘痛。
所以,徐楊還真琢磨着提前搞這個,就算現在沒機會,再等的三五年,怎麼得也該啓動了,到那個時候,他應該也具備了那樣的實力。
好吧,有點想當然了。
阿斯麥爾從默默無聞到一統江湖,燒掉的現金和資源都是海量的,更集成了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的資源,纔有了那樣的成就,光徐楊知道的03年之後的收購就有好幾次,,還都是直接收購的燈塔國的高科技公司。
他有那樣的機會嗎?
絕對沒有。
就算他再有錢也沒用,燈塔國那邊可不信奉什麼“商業自由”,或者說,只有他們收購別人的自由,別人敢伸手試試,捶不死你。
所以,還是隻能自研。
而且必須藉助國家的力量,因爲單靠他自己,一百年都不見得能研發出來。
全世界範圍內的高科技企業,有意加算一家,統統都藉助了國家的力量,沒有哪一家可以例外,國內就不說了,國外那些也不例外,包括特拉斯這種,連阿斯麥爾在崛起的過程中也真真切切的得到過西方各國的助力。
只是很可惜,現在的羚羊科技還不具備那樣的實力和潛力。
就算他主動貼上去,國家也不見得會理會他。
飯,得一口一口吃。
路,也得一步一步走。
慢慢來,等羚羊科技上市。
等他涉足相關製造行業之後,自然會有人跟他接觸。
只是起步要稍微慢個三五年了,沒辦法像羚羊科技這樣早早起步。
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就一普普通通的鄉下小子,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搞出這麼大的陣仗,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不能苛求更多。
除非他重生爲某想某爲億達那些頂級企業的二代,那種二代可以動用的資源、人脈可不是他這樣的窮小子能想象的。
……
徐楊送走愁眉苦臉的雷老闆。
然後和自己的親信們繼續開會。
也就是劉曉鬆、張曉穎、王劍、範曉璇這些人。
先是相互道喜。
畢竟成立了董事會,公司又往前走了一大步,雖然是象徵性的,可對上市卻很有幫助。
一家企業能否上市,關鍵就在這些程序上。
財務、業績這些東西可以弄虛作假,但這些程序必須一絲不苟。
嗯,現實就是這樣。
那些借殼上市的企業都是這麼玩的。
其他方面搞的亂七八糟,唯獨程序這塊抓的死死的,偏偏還能過了審覈並且成功上市,在股市裡瘋狂撈錢,然後崩撤賣溜,到角落裡悄悄的數錢。
這種案例,別說03年,直到20年依然還有,而且是在以要求嚴苛的美股市場。
所以,在03年,對一家企業來說,成立董事會就意味着距離上市更近了一步。
這可一點也不誇張。
因爲董事會這玩意兒,明面上看,是分權和制約創始人、股東權利的,相當於把公司的決策權從創始人手裡轉移到了董事會手裡。
所以,很多企業的創始人都不願意成立董事會,怕自己的權力會被分散,更怕自己的公司會變成別人的。
在這種觀念的制約下,好多傳統的企業真不願意上市,也不願意成立什麼董事會。
03年,纔剛剛走入新世紀,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思想和觀念卻還沒有真正放開。
所以,徐楊主動成立董事會,在公司這些高管眼裡,就好似足夠開明的象徵,哪怕明知道這董事會就是徐楊的一言堂,他們也是開心的,因爲只要願意成立董事會,就證明徐楊願意接受新事物,願意爲了公司的發展而改變自己,不是那種真正的徹頭徹尾的獨裁者。
說句不好聽的,有董事會在,哪怕徐楊出了什麼意外,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的大局。
否則的話,公司瞬間就崩了。
但話說回來了,徐楊真那麼開明?
未必。
真的未必。
他這麼做,是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遠,可以賺的更多。
雖然會增加一些風險,但整體算下來是值得的。
至於和股東們、高管們的勾心鬥角,那是在任何時候都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