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片場見聞

bookmark

《雲水謠》拍到現在,賀新最大的感受就是過癮!回顧他之前的那些作品,大概除了《香火》之外,要麼就是雙男主,要麼就是大女主,要麼就是男N號。

而且相比去年和兩位偏好炫技的大導演的合作,他感覺尹立纔是一位真正會講故事的導演。

他飾演的陳秋水一生傳奇,陳秋水的人生足跡從青山綠水的寶島開始,走過了戰火紛飛的朝鮮,終結於純淨聖潔的高原。漂泊的一生是陳秋水的宿命,又何嘗不是他作爲一名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的幸運?

外景地之一的漳州老街拍攝的是四十年代臺北的街景部分,就是賀新和徐弱軒在王家所在的位於鼓浪嶼的小洋樓,可以憑欄凝望的那條小街,劇組大隊人馬要浩浩蕩蕩轉戰一天的時間。

這裡除了主要的外景拍攝地,還是非常重要的特技外景地。

蔣琴琴走了,徹底失去方向的賀新在酒店裡坐不住,第二天上午便專門驅車來到漳州老街,提前感受一下片場的氣氛。

當他來到現場一瞧,嚯,好傢伙!就見現場兩百米左右的距離兩臺起重機伸出長長的吊臂,中間連接着一根鋼絲繩。

這會兒攝影師王小列正拿着對講機指揮地面上的工作人員,將重達兩百多斤的攝影機拉到鋼絲繩上,然後由人力拉動攝影機進行拍攝。

現場混亂的很,老街上人山人海,當地居民紛紛涌上街看劇組演雜技。賀新到達現場的時候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進了劇組劃出的警戒線。

“小賀,來啦!”

拿着對講機的尹立看到賀新只是匆匆點頭打了聲招呼,就朝着對講機裡吆喝:“慢點,慢點,千萬彆着急……對,穩住,穩住……”

隨着攝影機慢慢離地升到半空,攝製組所有工作人員的心也是越懸越高。不光是尹立一個人在吆喝,攝影師王曉列,甚至包括攝影師出身的製片人江濤都親自出馬,在對講機裡嚷嚷着指揮。

重達兩百斤,價值上百萬的攝影機固然摔不起,下面的百年民居更是嬌貴。

賀新聽旁邊的導演助理李楊介紹,老街上的建築都是百年曆史的文物保護單位,劇組進場拍攝前都是簽過承諾書的,不能破壞這裡的一磚一瓦。

據說屋頂上鋪的全是那種一碰就碎的薄瓦,根本經不起攝影機的一碰一掛。

好不容易攝影機升到指定位置,然後在底下人力拉繩操控下的攝影機開始工作。更要命的是在一片二層高的小樓當中,偏偏有一戶是鶴立雞羣的二層半,眼見着兩百多斤的攝影機晃晃悠悠在空中搖擺,一個閃失就會把百年老宅開了天窗。

兩個起重機上的兩組人馬外加地面人員的三方對講機聲嘶力竭地喊了一個上午,纔算是完成了這個可能在片中一閃而過的空中滑動鏡頭。

賀新在現場看的很是感慨,這種後世就是一臺無人機跑一遍的事,但是這年頭就得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既費時間,成本又極高。

下午劇組要掃街,賀新在現場吃過盒飯之後,便跟尹立打了聲招呼,在導演助理李楊的陪同下,前往南靖的長教古村落去看看那裡自己的“老家”。

汽車沿着山區蜿蜒的省道一路前行,沿途看到最多的就是在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佈的圍屋土樓。

聽李楊說,這裡土樓基本上都是元代的時候遷徙到這裡來的客家人建造的。而且這裡還是著名的僑鄉。宋末元初北方乃至長江流域的漢人爲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建起來了圍屋。然後到了明朝年間,很多客家人又開始出海遷移,足跡散播到香港、灣灣、緬甸、泰國、馬來亞、印尼、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

尤其是灣灣,光祖籍在長教村的就有二十多萬之衆。隨着改革開放,每年陸續都有很多灣灣回鄉祭祖,時間長了,這裡還被稱爲“小灣灣”。

從漳州市區到長教村差不多有一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劇組的美工組早在劇組從藏省轉場到胡建,就已經開始在這裡工作了。

拍戲有的時候真的是一個旅遊的過程,當然前提是你檔期不能夠太緊張,拍戲間隙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到處逛逛,換換腦子,輕鬆一下。

這種勞逸結合的工作方式一向是賀新比較嚮往的工作方式。比如拍《小裁縫》那會兒,他就和周訊、陳昆一起在張家界玩了個遍,還有拍《玉觀音》的時候,時間也比較充裕。

但是這兩年隨着知名度的上升,這種工作方式變的越來越奢侈,就象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幾乎就沒有休息的時間,而且每部戲的檔期都壓縮的很緊,根本沒有辦法讓你騰出時間來去遊山玩水。

今天只是忙中偷閒,藉着熟悉片場機會,趁機到處走走看看。到了明天他馬上就要投入到拍攝緊張的拍攝中,十天的時間要完成接近三十場戲,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長教這個地方與其說是個村落倒不如說是個古鎮。規模很大,村裡還保留着很多元明時期的圍屋土樓。

古村四面環山,縱橫約十餘里,汩汩流淌的長教溪從村中蜿蜒穿過,留下一灘灘綠草、一灣灣碧水,然後流向遠方的山巒。

當賀新看到溪邊那棵傳說中整個胡建最大的千年老榕樹時,真的是傻眼了,這絕對是他兩輩子見過的最大的一棵樹。

底部的樹幹,他估摸着最起碼得十來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巨大的樹冠遮天蔽日,甚至蓋住了小半條寬達上百米的長教溪的水面。

榕樹下一條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古道伸向遠方。古道旁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房屋,那就是長教的老街市了。

房屋底層臨街是店鋪,大多保留着木板牆的特點,上層多爲住房,兩層之間以木質屋檐挑向街心,作爲底層店鋪擋雨遮陽之用,一如閩南的騎樓。店面一間連着一間,依然可以看出這個七百年小山村當年的繁華景象。

時至今日,這條百年老街上還有食雜店、理髮店、打錫店、藥店等,只是有些空蕩寂寥罷了。

不過最讓賀新感興趣的還是溪邊聳立的那座巨大的水車,以及水車旁邊,一半用木樁支撐在溪水裡的陳家的碾米場。

這些都是劇組新搭建的,尤其是那座直徑八米,高達十數米的水車,正是劇組美術組的傑作。這可不是裝裝樣子的一個擺設,而是真正能夠舀水驅動的生產工具!

賀新到的時候,美工組的副組長馬大地正在請當地老師傅幫着調試。沒過多久,便見水車吱吱呀呀的開始運作起來,於此同時傳來屋裡舂米的那個巨大的碓身敲擊石臼的“咣!咣!咣!”的巨響。

“這麼神奇嗎?”賀新很驚訝道。

饒是上輩子,他都沒有見過如此古老的東西。

“那當然了,要是真趕上收稻子的時節,一天舂個幾千斤米小菜一碟。”馬大地得意道。

陳秋水的家就在劇組搭建的水車和碾米場的旁邊,這是把兩戶人家的老屋打通後,重新佈置的,馬大地說爲了集齊屋裡的各種具有年代感的擺設,他幾乎踏遍了方圓數十里範圍內十幾個村子。

現在他最發愁的導演要求陳秋水的房間外面的牆壁上要爬滿爬山虎。這個現種肯定無法實現,移植也不現實,馬大地能想到的辦法只能是到其他地方砍來之後一枝一枝粘上去。不過這樣的話,粘上去的爬山虎枝條只能維持一天時間,很快就會因爲缺水而彎曲。到時只能晚上連夜在重新粘上新的枝條。這對於美工組來說,工作強度非常大。

馬大地還特地跟他打招呼,到時候拍攝的時候,還要請他發揮出影帝的水準,儘量快點拍完。美工組工作量大是一回事,馬大地最擔心的是到時候萬一爬山虎的用量過大,村裡砍完了沒地找去。

第六百八十三章 工具人賀老師,羣戲第三十四章 獲獎(一)第七十章 波折,採訪第一百六十五章 虛心接受,屢教不改第二百八十二章 陳導想找你談談第四百三十四章 女演員顏值不夠是硬傷啊第七百四十六章 感性的人腦子容易犯渾第六百三十五章 最後一塊拼圖完成第八百六十六章 賀老師的教導第二百八十六章 劉液的偶像第二百三十七章 呂悅第五十四章 離別第二百三十三章 不認同第四百七十九章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第二百十六章 不可思議第七百四十五章 難道現在的姑娘都這麼現實麼?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一樣的《石頭》第四百四十一章 男朋友女朋友第四百五十八章 王者歸來第一百八十五章 氣質獨特湯小姐第五百零八章 謹言慎行很重要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氣盛還是年輕人嗎?第二百七十三章 得手前和得手後的落差第八百九十五章 滿綠的翡翠鐲子第九百十二章 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一)第六十六章 日常第九百零一章第四百零四章 新劇本續第三十八章 紅姐第一百八十二章 畫魂第四百九十八章 或喜或悲第二百九十四章 石頭雛形第三十六章 回國第九十三章 登堂入室第八百八十四章 熱鬧的電影節第二百十九章 吃撐了第三百七十五章 吊打主角專業戶第一百七十四章 《紫蝴蝶》殺青第五百九十二章 不能說的秘密第二百六十四章 患得患失第二百七十三章 得手前和得手後的落差第八百三十六章 扛旗女演員和工具人導演第四百五十六章 掙扎第九百十七章 小三和流氓第六百五十章 鋼的琴2第七百三十一章 華表影后第八百四十四章 競爭激烈的春節檔第一百八十章 都是吃貨第五百六十三章 《風聲》第六百八十一章 賞心悅目第五百四十六章 不欠人情不差錢第七百十二章 我要結婚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浮想聯翩第一百六十四章 你以爲你是誰第三百六十五章 那當然了第六百六十九章 演的好有個屁用第六百零九章 同步記錄片第九章 殺青第七百六十三章 又聞“爛魚”聲第四百零九章 揣摩人物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龍八部第三百七十三章 咦,怎麼渣男都姓陳?第三百十七章 小演員的奮鬥第四十八章 表白第二百零三章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第四百四十五章 形象高大的新哥第三百九十四章 岳父岳母駕到第四百零二章 最大的贏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愚人節第三百九十二章 好象有點抖M傾向第五百八十三章 《雙驢記》首映第八百七十一章 再次起疑第四百二十四章 僞藝術家也矯情第四百零一章 好消息接二連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陳導想找你談談第二十八章 接站第二百十一章 賀新火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冰冰姐,你太貴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詩糖蜜聚齊第四百三十二章 該死的體驗派第三百十七章 小演員的奮鬥第三百二十四章 徐老怪和風火連城第六十七章 串串,老段第四百三十章 紛紛擾擾第六百十九章 歲月靜好第三十七章 考學第二十九章 進展良好第四百三十七章 王晶花第六百五十五章 汪滔滔第四百十四章 影帝的水準第四十章 藝考(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老闆,好消息!第五百六十八章 冰冰姐,你太貴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六百三十五章 最後一塊拼圖完成第四百五十七章 你嫌棄我第二百二十九章 五月第三百四十章 片場、古銅色、瓜哥洛第三十三章 首映第八百零七章 雨中的戒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