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節 技術人生(1)

張越趕到溫室殿時,天子剛好打完了一圈五禽戲,正靠在軟塌上,享受着兩位御醫的按摩。

“臣毅躬問吾皇……”張越走上前去,俯首拜道:“吾皇萬壽無疆!”

“卿來了……”天子睜開眼睛,看到張越,臉上顯露笑容,道:“坐吧!”

“臣謝陛下!”張越起身,找了個靠近天子的位子,跪坐下來。

天子的心情,看上去非常好,張越甚至聽到,他一邊享受着按摩,一邊哼唱着他的成名作。

“秋風起兮白雲歸,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張越聽着,忍不住合起了拍子。

這首《秋風辭》乃是這位陛下生平最得意的作品。

哪怕是在詩賦名家層出不窮的漢季,這首詩賦,也足可稱得上名作。

一曲唱罷,天子笑了起來,道:“想不到卿連朕的這首拙作,也能記憶在心……”

張越恭身答道:“陛下大作,臣篇篇皆倒背如流,常與太孫議論,以爲國朝詩賦大家之中,當有陛下一席之地!”

天子聽着,開心極了,比被人拍了一萬個馬屁還要舒服。

他毫不懷疑,張越是在忽悠他。

因爲,話可以亂說,樂理這東西,可不是隨便什麼人,臨時抱佛腳就可以懂的。

能和上拍子,最起碼,也要懂基本的樂理,然後還得知道《秋風辭》的樂譜。

而漢家樂譜,出了名的複雜晦澀。

簡單的舉一個例子,後世華語樂壇有首傳奇歌曲名爲《滄海一聲笑》,這首歌最大的特徵,就是其樂譜乃是以古典音樂的音階宮商角徽羽而譜。

但,其實,這只是古代諸夏音律的簡單運用。

事實上,從春秋開始,諸夏樂律,除了宮商角徽羽五音外,還有陰陽十二律來協調音色與節奏。

所以孟子說: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故而,有些穿越小說裡,豬腳拿着後世流行歌曲,在古代中國亂唱。

十之八九會被人砍腦袋!

爲什麼?

五音不諧,陰陽十二律不合,標準的靡靡之音!

而古人深信,靡靡之音,乃是亡國之兆……

這也是爲何天子歡喜的緣故了。

漢家樂譜,宮商角徽羽五音,以陰陽十二律分之,複雜程度堪比後世的軟件代碼。

不是懂行的人,根本就是一臉懵逼,完全看不懂,更不知其作用,遑論使用、運用了。

不是真正喜歡、欣賞之人,根本不會去學,也沒有這個時間來學。

比起復雜的詩賦、樂理,還是拍馬逢迎,簡單粗暴,更加容易上分。

至少在天子這數十年帝王生涯中,能在他面前,用樂理和拍,或者以詩賦頌之的近臣,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

而且,如今,都已經死光了。

天子哪裡能想到,這個世界,有人能開掛?

蘭臺、石渠閣內,無數的知識、檔案,都沉澱在張越心中。

不過,張越也是真喜歡《秋風辭》。

沒辦法,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確實高端大氣上檔次。

奈何,張越連看都覺得頭暈眼花,完全get不到詩賦之美。

還是這《秋風辭》簡單通俗易懂,適合張越這種穿越者拿來練手。

天子卻是宛如找到知音,深感自己沒有白寵這個侍中官。

“卿來的正好……”天子笑着道:“方纔,執金吾報告了長安諸多貴族、方士,練手欲害愛卿的事情……”

“朕已命執金吾嚴肅查處,概不赦免!”

張越聽着,連忙起身拜謝:“陛下恩寵,臣無以爲報,獨鞠躬盡瘁,效忠陛下……”

天子聽着,笑了一聲,然後就眯起眼睛,看着張越,問道:“卿今日因何入宮?”

張越立刻拜道:“臣今日蒙皇后召喚,往東宮講演《道德經》,歸途之時,忽而念及陛下,故此前來請安……”

天子一聽,立刻感覺身心舒爽。

雖然,他心中能猜到,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但最起碼,張越還是講了實話。

不像有些人,明明做了,卻要在他面前表演沒有做。

譬如,那剛剛辭別的丞相劉屈氂和光祿勳韓說。

想起這兩人,天子便氣不打一處來!

劉屈氂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子,乃是他的親侄子,更是他一手提拔的丞相,理應對他這個皇叔兼君父,忠誠到底。

韓說更是他的故友之弟,親眼看着長大和扶持起來的親信,本該對他忠心耿耿。

但哪成想,在公孫卿的案子裡,兩個人都不乾淨。

劉屈氂是行賄、送美女。

韓說是往來親密,過從頻繁。

本來這也沒啥!

水至清則無魚嘛!

天子也可以理解,畢竟,曾經公孫卿確實可以稱得上權傾朝野,影響力甚大。

爲了坐穩位子,與之有些往來是在所難免。

然而……

如今公孫卿事發,這兩個傢伙卻都忙着撇清干係,在他面前假裝與那公孫卿從無來往。

這是將他當傻子騙,還是當三歲頑童哄?

劉屈氂、韓說都是這個樣子。

其他大臣,屁股底下又該有多少翔?

只是想到這裡,天子就恨不得再玩一次告緡,弄死這些渣渣算逑!

還好,他如今,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暴脾氣,近來又開始養生,收斂脾氣。

不過,在張越表現出來的事無鉅細,皆有報告面前。

天子還是多少有些念頭不通達。

總感覺,自己是白養劉屈氂、韓說了。

事到臨頭了,連主動坦白也不能。

還能指望他們將來匡扶少主,安定社稷嗎?

肯定指望不上了啊!

一念及此,天子就看向張越,問道:“皇后找愛卿談《道德經》?這可是稀奇!”

“皇后都與卿講了些什麼啊?”

“回稟陛下,皇后舊讀之物,乃是河上公所述《道德經》五千言,臣非之,乃述老子《道德經》一萬言,俱講清靜無爲,有爲弗爭之理……”張越低頭答道。

天子一聽,臉色有些僵硬。

概因,他想起了自己曾經被竇太后鎮壓的歲月。

他這一生,很少有人能像竇太后那般全面壓制和鎮壓他。

讓他戰戰兢兢,讓他夜不能寐。

而彼時,那位漢家的太皇太后,甚至是一個眼疾嚴重,近乎不能見物,居於東宮的老太后。

而他青春鼎盛,活力十足,身邊又聚攏着大批文臣謀士。

結果,卻是不堪一擊。

建元新政徹底覆滅,身邊羽翼,一一被剪除。

雖然沒有被軟禁,但也被剝奪了對朝政的參與權。

而老祖母所用的手段,皆是堂堂正正,皆是正大光明。

一拳打來,萬法消散,讓他幾乎沒有還手的餘地與能力。

回想起老祖母的手段和手腕,天子就下意識的打了個冷戰。

衛皇后若是也能學到老祖母的手腕和手段……

那太子和太孫,怕是……

不過……

轉念一想,天子反而放寬了心思。

那與他有什麼關係?

太子幼稚,太孫稚嫩,若未來他真的迴歸茂陵,社稷宗廟,也確實需要一個強勢的女主人來匡正和矯正。

只是……

“卿可真是膽大!”天子悠悠的說着:“卿難道不怕,朝臣議論,卿言旁門邪說,亂社稷嗎?”

說到這裡,天子就擡起頭來,正視着張越的臉。

張越聽着,長身拜道:“臣不敢,只是黃老之說,本乃正理,臣持身立正,不懼他人議論……”

“況陛下聖明,故臣不懼也!”

天子聽着,臉色稍稍寬宥,輕聲道:“愛卿真是伶牙俐齒!”

黃老思想的退潮,與元光之後,國家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有關,但更多的卻還是當初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緣故。

當初淮南王劉安在壽春,召集了天下反儒士大夫貴族,意圖通過對儒家的攻擊來非議天子的統治。

於是,著出了《淮南子》,聲勢暴漲。

自然,成爲了長安的眼中釘。

待其謀反被誅,這些反儒士大夫貴族們,也就被長安定性,在天子當年的詔書中是這樣描述那些反儒分子的——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學,流貨賂,兩國接壤,怵於邪說,而造篡逆……

本來,這道詔書只是針對那些與劉安攪合在一起的傢伙。

並沒有擴大化的意思,奈何儒家的人,趁勢而起,痛打落水狗。

將黃老、雜家、墨家,全部牽扯進去,統統定爲‘造篡逆’的邪說,在整個漢家政壇、官場圍剿這些餘孽,有殺錯,沒放過。。

這就是這二三十年來,黃老學派沒落的根本緣故。

精英被人一網打盡,留下的小貓三兩隻,又被扣上了‘邪說’的帽子。

嚴打個幾年,自然灰飛煙滅。

其後雖然風頭過了,儒生們也收手,轉身去忙着內訌了。

但黃老學派的脊樑骨也被打斷了。

想要恢復元氣,無異於做夢。

若無張越現在忽然撘了一把手,將黃老思想重新引入宮廷,介紹給衛皇后。

他們絕無翻身之可能!

當然,張越也要爲此承擔風險。

畢竟,這幾十年來,宮廷再無黃老之聲。

可不僅僅是儒生們使了力,當今天子厭棄和痛恨黃老學派當年支持竇太后和恐懼漢室再出一個竇太后,也是原因之一。

也就只有張越有這個膽子了。

換了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這個膽量和能耐,敢玩這種高難度操作。

第八百零八節 天子教孫第八百六十三節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十五章 再入空間第四百零四節 公孫賀之死第三百零四節 ‘君子’之怒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三百二十三節 延年公子(2)第兩百七十八節 李廣利眼中的張越(2)第六百七十九節 普世價值(1)第八百八十三節 穩得不行第三百五十四節 巫蠱之禍?(1)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一百零八章 宮廷險惡(2)第一百八十六章 官僚(1)第四百二十一節 飛速發展的工坊園(2)第五百二十七節 倒勾第六百一十四節 中央集權第六百七十一節 抉擇(2)第八百三十九節 浪潮(2)第七百六十三節 中產之謀(2)第一百三十五章 戰將趙破奴!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六百一十六節 世界線變動第四百四十八節 嚇傻了第三百四十九節 羌人問題(2)第一百六十三章 朱安世(2)第一百一十四章 法家永不爲奴(2)第六百二十二節 種子第五十三章 狂妄第七百五十六節 官商(2)第四百一十二節 各自的抉擇第七百三十一節 見賢思齊趙充國第五百三十三節 餘波(1)第三百七十一節 天子的難題(1)第十九章 交易第六百四十四節 定策(4)第七百八十六節 誘之以利(2)第三十四章 有朋自遠方來(2)第四百九十四節 各方的反應第三十章 秀才(1)第三百一十二節 公無渡河(1)第四百五十三節 吾何執?吾執射第四百七十一節 帝國主義第二十八章 睚眥必報張子重第四百八十八節 疫情(1)第七百四十六節 公主駕到(2)第二十五章 再入空間第一百五十章 針鋒相對(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官僚(1)第五百七十五節 再入空間第六百二十三節 快去抱大腿!(補更2/4)第三百六十節 粉碎巫蠱(2)第兩百零六節 鉤弋夫人(3)第三百一十二節 公無渡河(1)第四百九十九節 吃貨的狂想第六十六章 仇人,最重要的是整整齊齊(1)第兩百六十七節 推薦信第兩百九十四節 面聖(1)第一百七十六章 部署(1)第六百二十一節 軍事大家張子重第六百二十九節 烏孫來使(1)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四百一十四節 詔命第七百五十五節 官商(1)第八百五十五節 糜爛的雁門(1)第八百六十三節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十三章 紈絝二世祖第一百五十四章 鼓舞第七十三章 風雲(2)第一百九十八章 面聖(2)第八百零三節 太孫(1)第八百六十九節 十面埋伏(1)第四百八十二節 大漢帝姬第三百八十二節 劉進的感激第五百六十三節 引導輿論(2)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兩百二十四節 劉進的內疚第四百六十八節 正確的拍馬姿勢第八百四十五節 膨脹的烏恆第五百二十一節 劍拔弩張第四百九十七節 漢家野望第八百九十六節 秣兵歷馬(1)第七百一十四節 對烏孫的定位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三百七十九節 佈局樓蘭(2)第四百二十九節 潛流(2)後記(1)第一百二十五章 君子?小人?第兩百八十一節 論兵西域(2)第七百二十七節 大漢軍人第七百三十一節 見賢思齊趙充國第七百二十四節 最終……卻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七百二十五節 悔不當初第七百二十六節 誓言第三百九十七節 嬰兒保衛戰(2)第一百一十章 地圖(2)第八百二十三節 尷尬的韓說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五百七十六節 新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