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久待機的帝王,能改變其心意的人多已死了,近來又沒什麼大事,怎麼可能做出這般反常的事?
還有就是什麼時候冊封朱允炆,您老不考慮嗎?
朱允炆剛得大功你不去借此良機冊封,莫非還要拖延一段時間,朱允熥那邊都立國三年了!
當初懿文太子死後,那個急切的要立下儲位的君王,莫非不是您老?
再說了,不冊封去歲你幹嘛將諸王長子入京?
搞不懂,摸不透,每一樣都帶了一點,但每一樣的結果無不超出他們猜測!
“……餘一人之罪,無及萬夫……”
就在各類猜測的同時,曾多次出現在罪已詔中的兩句九字之言化爲音符出現在奉先殿內,驚恐之下無數人本該低頭聆聽聖旨的諸臣紛紛惶恐的擡起頭來,看着御座上那道身影,跟着又連忙低下頭來。
要出大事!
罪已詔!
洪武大帝竟然下了罪已詔,這可是罪已詔啊,而且還是爲了寶鈔下的,這是要變天的節奏!
……
罪已詔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皇帝下詔書,承認自己做錯了,向上天以及百姓承認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下詔多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遇天災,或者就是政權出現不穩的時,一般來說效果都非常好,畢竟這是皇帝認錯,老天都不追究了你還追究個啥?
只要不是一朝政權還沒到崩潰的地步,罪已詔下發下去,民間多少會給出積極地反饋,從而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
歷史上最著名的罪已詔,爲漢武帝劉徹所下的《輪臺詔》,承認了其窮兵黷武,有害天下的行爲,但下歸下,後面的仗該打還是打,只不過有了這份罪已詔之後,民間的怨氣的確壓下去不少。
而罪已詔最早的記錄則由《尚書》記錄,《尚書•湯誥》所記就是大禹,商湯兩人的罪已詔。
對此記載大致是大禹等帝位,無意中看到犯罪的人,就傷心地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遠古,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爲心,而予爲君,百姓各以其心爲心,是以痛之。”
如果這不是編的,那就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份口述的罪已詔。
而第一份明文的罪已詔,則在商滅夏侯,湯佈告天下,安撫民心所有,史稱“湯誥”,在“湯誥”中,商湯檢討了自己過錯了,伴隨着這份詔書取得了預期效果,後來又被百般附會逐漸神化。
這纔有了罪已詔的模版!
至於“餘一人之罪,無及萬夫”則出自《呂氏春秋》,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經成了範文模版,與後世罪已詔中常現!
……
可問題是朱元璋是什麼人?
自古得位最正,強權霸道之極的存在,那是連到馬皇后,朱標苦心勸說都聽不進的主,用老朱自己的話說,真要有罪,那也罪在百官,咱請他們出來治理天下,天下出事豈是我的過錯?
然而這是逼得全天下爲其低頭的帝王,卻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自己下了罪已詔……所有人的腦子在這一刻都感覺不夠用了。
“夠狠,夠硬,看來在寶鈔之事上,老朱是下了死決心了!”
一切的始作俑者,朱允熥在這一刻全身都顫抖起來,不是因爲害怕,而是因爲激動!
真的激動!
禮數古代皇帝,全數四百多人,平庸者三百八十多人,有所功績者不過數十人,而能稱之爲帝王不過兩手。
就算是拿各朝開國皇帝來說,能和老朱相比也就秦始皇一人。
能與這位大帝同時代,那是百姓的福分,是天下的福分,唯獨不是官員勳貴的福分,可朱允熥是有後世記憶的,無比清楚在歷史正面積極性上,朱元璋的存在代表了什麼!
朱元璋肯定是有瑕疵的,但瑕不掩瑜,這絕對是好皇帝。
能難的是年進七旬,朱元璋還在不斷學習,如今更是爲了民生考慮,於晚年發下這一份詔書。
要知道,硬漢狠人朱元璋,在歷史上可是半分罪已詔都沒有下過!
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果決,所圖爲民,所慮爲國,難道不應該去學習嗎?
石破天驚!
真正的石破天驚,奉先殿內所有人呼吸都在這一刻停止,腦子則轉得飛快,再心思單純的人在這一刻也明白,聖旨接下來的內容恐影響大明數十年,乃是數百年之久,並且包含了朱元璋的意志,無數人將因此而生,但會有更多的人或將因此而死!
刺激啊!
這場大朝會真的刺激,不按常理的牌出的一套一套……
之前朱允熥那通王八拳,之前被人當做歷年大朝會的巔峰操作,沒想到最後這份聖旨纔是。
要不是真的不方便,所有人都想端上一壺茶好嘮叨嘮叨。
無奈,只能聽下去。
不過聽得更細心,更謹慎,完全沒有早先的浮躁,呼吸節奏下意識的控制起來。
聖旨依舊!
洪亮的聲音依舊,罪已詔只是前文,後面的內容纔是重點。
改革分成三大塊,以朱元璋意志爲中心,吸收了北宋三司的體系,加入了朱允熥的方案。
第一塊爲改制,改制門下省。
門下省,爲三省之一,雛形出現在東漢之時歸屬少府,職責爲侍皇帝左右,贊導衆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進入南北朝之後門下省權勢日益增強,北朝更是政出門下省,爲中央行政中心,隋唐之時執掌機要,負責審查,封駁,簽署奏章,後隨着尚書省崛起,六部權勢逐漸加重而失去權柄,成爲了一個監察機構。
進入洪武年間後伴隨着朱元璋加強皇權,廢除丞相,直接管理六部,如今大明的門下省雖然還在,但已經是一空殼子。
空殼子好啊!
直接就可以拿來用!
首先,明確歸屬,中書省直屬皇帝,不受任何部門管束。
接着就是往裡面填充部門,一遷宮內四司之一的寶鈔司入中書省,二遷宗人府經歷司入中書省,三遷錦衣衛三千戶所入中書省,四遷戶部,度支,鹽科,鈔關並中書省。
三入一併,明確各司歸屬,算是徹徹底底剝奪了戶部,度支,鹽科,鈔關的職權。
……
第二塊,設立銀臺!
銀臺執掌門下省併入八部,執掌全國金銀調度,寶鈔印刷,兌付,金銀銅礦開採等權,非銀臺使者無權對銀臺進行干預。
銀臺,設十一銀臺使,此十一人分別爲宗人府左右宗正,戶部尚書,及下屬八司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