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講究平衡

“這一禮允熥受了。”

朱允熥大大方方受下解縉的師禮,跟着說道,“讀書使人明德,懂仁,守禮,但這德,仁,禮是即是對自己的也是對百姓的,自我的約束自己決定,百姓的智慧則要從百姓中而來,老百姓讀過書,但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教化,他們對一地的認知,他們祖輩傳下來知識,書上不會寫,也不會記錄,本王覺得想要踐行行知合一之路,就需要深入老百姓中去,然後結合情況從老百姓中走出來,兩者相互融合。”

“吾等受教!”

黃子澄,解淪,解縉紛紛起身說道。

“坐,當然啦,這中間的決斷還是依靠自身,百姓狡猾,訴求千千萬,可以講究平衡,制衡,但最重要的還是滿足絕大多數正確的訴求!而在這之前,就是定下一個規矩,一個公約!”

朱允熥起身,從書架上拿下一本冊子,“這是我列下的框架,三位先生既然接了之前的差事,那麼如何填充框架內的內容,就交給三位先生,除開土著之外,也可以邀請工匠,下馬坊軍護一起商量,暫做爲我瓊海國的法典。”

黃子澄接下冊子,有所不解的說道,“大明法典完善,爲什麼不直接使用大明法典?”

“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大明律脫胎與宋律,宋律有來自隋唐,甚至有漢的影子,千百年來大變沒有,小增小改不斷,繁瑣卻簡陋,比如株連之罪,一人獲罪三代株連可以理解,但株連九族是否太過?”

“……”

“一件殺人案,因人不同,身份不同,刑法不同,是否真的公正?”

“大赦,大慶大典大赦天下,死囚脫困是否合理?”

“肉刑,使人殘肢,因一時之罪斷終生,是否殘忍?”

“帝王喜怒,怒着殺人,喜則特赦,此爲法治還是人治?”

“大明浩大,南北統一用典,是否考慮到本地情況?”

……

看着沉默的三人,朱允熥開口如吐珠,一個個問題直接爆了出來。

“當然,這需要過程,不是讓你們一下子拿出來,而且我相信,瓊洲接下去幾年亂七八糟的事情不會太多,只要建立一個基礎就可以。”

朱允熥做出總結。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知法,人言不足恤,我瓊海國的確需要一個適合本國的法典,不能照搬照抄,就人口而言,瓊海國人口凋零,若行大明律連坐之法,恐不適合。”黃子澄贊同道。

“大明律繁瑣,看似明確諸多之事,但實則鄉鄰宗族之間,嫌少按大明律做事,更多的是他們之間潛移默化而產生的約定,解某之前想過緣由,如今看來是大明律不全,沒考慮到本地的情況,若是照顧到鄉鄰宗族,或許可解決法典難以入鄉鄰的問題,從而有善的管理。”解縉有所明悟。

“不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溺斃女童,此類案例在大明不少,瓊洲是否有?可若是沒有女童成長,往後如何生養,沒有生育,人口從哪來?

如果可以定下公約,對女童進行資助,是否可以讓更多女童活下來?

同時我瓊洲氣候,一年三熟,未來糧食不缺,又有漁獲相補,是否可以規定法度,在特定的年限中鼓勵生養,遇到荒年在定下規則,減免人口出生,做出調劑?

而不是像大明一刀切?”

“這些在大明不好做,但瓊洲一無所有,爲什麼不試試?”朱允熥笑道。

“王爺遠見!”

“善!”

“可以試試,或許我等可開一先河!”

三位頂級文人相繼明悟,大明是大明,瓊洲是瓊洲,他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去治理瓊洲,而不需要受到大明重重約束。

“讀書有學校,我們與百姓溝通,是否也可以搞一個特定的地方,好讓老百姓和我們接觸?”

黃子澄提議道。

“自然,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單獨修建一場地,暫時稱之爲通政院。

通,通知。

政,行政,政殿。

通政院建立之後,就是我們瓊海國給老百姓解釋政策,定理法典,接受百姓提議的場所。

可以搞得像戲園子的地方,別因太鄭重讓人害怕,平日內安排官員負責,解惑百姓的問題,特定的時間邀請各方百姓共同商量!”

“善!”

三人齊聲說道。

解縉更是大膽的提議道,“我觀大王善界畫之道,既然爲新城做出的設定,學校做出的設定,不如也爲這通政院畫下藍圖,既能宣揚大王對通政院的態度,也可以讓百姓感受到大王的仁德!”

“此提議好,還請大王爲此賜下墨寶!”

“臣附議!”

黃子澄,解淪紛紛稱讚。

“你們是要累死我啊,不過我只是累一時,你們要累一世!”

“大王放心,若事實如此,黃某願獻此生!”

“吾也是如此。”

“哈哈哈!”

事情敲定,書房內傳來陣陣笑聲。

遠離中原,身邊多是朱允熥認可,亦認可朱允熥的人,加之得到地方宿老的支持。

朱允熥在瓊洲島海口一地,幾乎沒有半點約束,可按其真實想法對新城進行勾勒。

自春節之後,幾乎都是好消息。

千餘本地青壯齊齊出動,與下馬坊到位的三百戶所齊齊出動,向着森林進發開墾良田。

同時新城選址落定,朱允熥說服衆人不再修建高大城牆,否決大建王府的提議。

圖紙上的新城,暫定六大區域。

海港區,原舊城的位置,原海港擴建,住宅推倒,靠海的一面修建各種貨倉,修建道路,同時與西面修建大量臨時住所,提供給跟隨朱允熥南下的隊伍,在這裡他們將生活一年,熟悉海南的情況,跟着進入別的城區。

工業區,舊城以東區域,同時也是最大的區域,主要馬路四條,成井字網格,每條都是左右百步,如今已經開始探測,東將靠瓊洲最大的河流南渡河。

行政區,位於工業區之下,是六大城區的中心地帶,也是未來瓊海國的政治中心,除開常設的行政單位,朱允熥留下了三座大學位置。

農業區分別東南,西南,大量的農業力量集中在這裡,側衛新城,面積也是最大,以原有村莊爲基礎,伴隨着人口南下,再分成數十個大型村莊。

最後爲南宮區,主祭祀,同時也是朱允熥生活的區域,輔以公園,娛樂建設,既滿足朱允熥這位大王居住,也爲新城增加休閒屬性。

六大區域如今雖然還在紙面上,卻已經得到認可,待到今年第一批糧食豐收,第二批糧食種下就會開始開幹,預計兩年內框架出現真實的版圖上,五年內豐富,十年內建成。

第9章敬業閣第581章 沒辦法講通第507章 物力短缺第214章 得勝歸來第3章 以退爲進第169章 無視帝王的龍威第376章 有效第432章 配套措施第24章 一言三變第67章 全盤下注第554章 港口停靠第315章 不敢觀望第67章 全盤下注第434章 它是唯一的第21章 根本沒辦法第364章 引而不發第28章 傳旨第146章 威望第306章 大明賦稅第181章 消失第72章 賠禮第456章 信心第177章 誘人的味道第182章 爵位不要了第95章 嘆息第46章 有所用處第116章 不能忘本第515章 公告牌第385章產業第193章浩浩蕩蕩第99章 安安分分第210章 賞諸兵第46章 勢必要一個說法第310章 維護第370章 束手就擒第358章 一筆餉銀第90章 不愁發展不起來第178章 寶鈔貶值第545章 認可的含義第14章行商方式第147章 自然交接第36章 後悔第530章 優先採買權第562章 死心眼第28章 傳旨第473章 綁定第477章 好奇第319章 思潮就第419章 佈局全球第572章 特例第359章 驛站第501章 自家人第403章 說一不二第368章 教訓第70章 等待迴應第403章 說一不二第49章 絕對不能慫第307章 無力接待第302章 驚恐的目光第289章 記憶融合第142章 一文不值第194章 大明勳貴第524章 支柱產業第461章 彪悍之氣第538章 信件第575章 再度效忠第552章 屬性第353章 訴求不同第161章 互生互存第379章海外貿易的擴張第293章 手段第426章 強烈第558章 蹩腳第71章 額定的物資第369章 束縛第572章 特例第207章 多爭取幾個第379章海外貿易的擴張第53章 不關心第153章 以工代賑第449章 成員第479章 算術科?第507章 物力短缺第580章 發矇第278章 整理第334章 忠心耿耿第476章 金牌第484章 培訓第556章 念頭第315章 不敢觀望第470章 一海之隔第543章 勢要前行第489章 清理第500章 高齡第359章 驛站第405章 主動融入第100章 修繕水利第531章 工部的野望第345章 華麗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