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九叔激動的搓手。
鑫海的屋子能不好,那是中型社區,用最新的工部單位,單屋面積達一百三十平,內外分隔分出兩主兩側,建造之時遇到上下水密封問題,還是九叔帶隊給解決的。
當時就熱眼了,如今有機會住進去,九叔能不欣喜嗎?
真要能分到,那就是自家的房子,從此之後他們一家在瓊海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產業!
“能分到嗎?我聽田嬸他們說,這次是抽籤啊,未必就能到手?”胡氏一臉心憂的說道。
“能!”
胡青田錨定的說道,“三大社區,扶海,隆海是抽籤沒錯,但鑫海社區卻有限定房,軍機有兩棟,我查了相關的文件,我們家的情況可直接申請一套!”
全面抽籤是保證公平,可在保證公平的同時,具體方案中自然也存在傾斜!
胡青田一家,集了胥民,南下移民,夜校學員,工部工匠,軍機後勤,出海人員等一系列標籤。
這要不進行一番傾斜,那真就是說不過去了!
因此在具體的分配中,鑫海社區有大半成爲限定房屋,被圈禁名單中的抽籤還是要抽,可抽不再是名額,而是具體的戶!
“申,直接申請,爲什麼不申請!”
相同其中的關節,九叔激動的說道。
“已經申請了,八月初五抽籤具體的戶型!”胡青田笑着說道。
……
“鑫海有限定房,名額有少了不少!”
“不過也該他們獲得,看看上面的條件,這些人難道不應該優先安排啊!”
“是啊!家宅不穩,又怎麼能要求付出,不過說真的,軍機,工部的待遇真的不錯!”
限定房的消息一出,議論非常。
有不甘者,可面對限定房的具體申請條件,卻是說不出什麼花樣來。
這些人該有,當有!
……
“溫大人!”
“都準備好了嗎?”
溫太安走進第三事業羣一倉庫內,各類傢俱如山一般堆砌在其中,這些都是工部就喬遷準備的。
房屋分配只在房屋本身,想要添置東西還是需要購買。
如今溫太安離任在即,但民意涌動,無論如何他都要站穩最好一班崗。
“準備好,全都準備好了,按照內閣給出的方案,分了四個檔次,不管是那一檔我們都能保證質量槓槓的!”負責看管倉庫的大佬說道。
喬遷新居,必然需要新傢俱,新擺設。
新居,與中原模式不同,自然配套的東西也不同,商賈在這一塊力量不足,工部就得盯上,總不能讓人住進去連牀都沒有吧。
“都是自己人,主意質量,可別搞出邋遢的事情,最終弄得大家都不舒服!”溫太安提醒道。
“大人放心就是了,這裡的每一件擺設搬進來之前,我們都驗證過,用上一輩子不敢說,七八年絕對沒問題!”
瓊海潮溼,非特殊木材都會腐朽,能做到七八年已經是極限,畢竟真好的東西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也用不上!
有關分房的相關政策逐步下發。
擁有購房名額只是擁有新城房產的第一步,但這依舊擋不住對新城房產有迫切需求的百姓。
新舊兩城的區別,只要不是瞎了都看在眼裡。
規劃之初朱允熥心裡就很清楚,新城再新也新不成後世,鋼筋混凝土森林再好,也需要工藝的支撐與百姓的接受,可新城的整體規劃中朱允熥還是運用了後世的佈局。
寬敞的道路,成套的基礎設施,間隔分明的住宅,大量的綠化……
新城住宅雖然無江南園林之美,卻有精巧之格局;無後世高樓大廈,卻更適宜居住了。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沒有應承不成反差。
三年前,第一眼看到新城規劃,多少讓人覺得這是朱允熥在大興土木,是勞民傷財之舉,是用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大餅吊着衆人。
沒有反抗不代表百姓沒有怨言。
大量投身新城營造的青壯,只是在君權無上,民生艱苦的現實環境下做出無奈選擇,以付出體力勞動爲代價,在朱允熥這邊討一口飯吃,新城日後究竟如何與其根本沒有關係。
三年後,時代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不說誕生了主人翁意識,對於新城百姓心底至少埋着一份感情,因爲這座城市裡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佔了他們汗水,更別說三年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良好的環境,舒適的住宅空間,外帶一份情感上的聯繫,想成爲新城首批居民念想越發強烈。
“外面鬧得那麼歡,你小子就一個人躲在這?”
會議結束,關於水師的決議順利通過,並製作出相對嚴謹的時刻表。
“什麼叫躲?我這是在爲日後思考!”
自竹牀上起身,朱允熥沒好氣瞟了一眼張定邊。
這老貨真的是越來越放肆,都敢搶自己的吃食,必須得着機會給他安排了。
“切!”
一聲充滿嘲諷的輕笑,張定邊肆無忌憚的將果盆抱在懷裡。
“誰還不知道誰啊,你不過就是偷懶!”塞了一塊瓜果,一副無賴相的張定邊朝着朱允熥伸手,“房子!
別說什麼貢獻不貢獻的。
這話堵得住他人,但堵不住我!
海貨,造船,南下胥民這些年出力不少。
他們和海口的原住民不同,日子是越發好過,卻無恆產在身,土地要進行國有,房子上你總得照顧一下吧!
這一批分配我不插,下一批是不是該考慮一下,家是一個虛的東西,但房子卻能讓家實體,給他們種個根吧!”
產業是精神的寄託,有產而穩,擁產而定!
這不僅僅是胥民的問題,但凡南下遷徙漢民多都有相同的訴求。
張定邊跑來爲胥民張目討要房產,不僅僅因其爲胥民的領袖,更關鍵的是胥民有功與瓊海。
瓊海的第一批移民是胥民,大食堂的海貨,食鹽供應都來自胥民,工部造船一條線胥民出生的船匠佔了六成。
這些曾今的江南無產者,借世世代代相傳的手藝與經驗,與過去三年爲瓊海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也別下批了!”一番思索,朱允熥開口道,“景海社區已修七棟,月底之間另有兩棟封頂,我劃三棟出來吧!”
“少了!”
張定邊搖頭,朝着朱允熥伸出一巴掌。
“四棟最多了,我還要考慮別人,而且你也不希望,景海社區成爲胥民社區吧,這不有利與融合!”朱允熥解釋道。
苦難磨心智,胥民出匠才!
曾將大半心力丟在工部的朱允熥,對工部基層幹吏那是一門子清。
胥民無論是造船,還是木工活,個頂個的都是好手,更關鍵是胥民懂得簡約,加之代代相傳經驗不成體系,再獲得體系化培訓後後,反而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巧思與巧慮。
第一臺機牀,胥民出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