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朝會(4)

何蜜始終認爲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此時她已經掩飾不住自己的得意了,如今是在朝廷勳卿面前,讓那些士族們瞧瞧自己的力量,這大漢皇位該是誰的還是誰的。

“陳學士,事涉太尉,此事你們御史臺意欲如何查?”

這話問的是翰林學士、前遼州牧現任御史大夫陳曦。

自秦漢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爲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太尉掌軍,御史大夫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相屬,直接對皇帝負責,三公職權雖然不一,但有實權,爲百官之首,地位尊崇。

楊伊進京之後,對官制進行了改革,將三公位進行了改變,任命了三名重臣爲上公,次於之前的三公。

御使大夫陳曦,兢兢業業,立下大功,不但被封爲列侯之爵,也是上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要知道此位此前可是三公之位。

陳曦如今是攝政長公主麾下的標杆,太后以往絕對不會招惹此人,如今卻忽然朝他問話,令人詫異。

馬日磾此時也忽然明白怪異來自哪裡,原來剛剛他被圍攻之時,竟然沒有一個人爲自己說話。

“臣以爲此案未結案之前,馬日磾不宜擔任太尉,請攝政殿下,太后免其相位,令其返家居住,無事不得出京。”

果然,此前的種種行爲,如今也有了結果,陳曦這言論,落井下石當之無愧,馬日磾長吁一口氣,現在他已經明白自己終於大敗虧輸了,只是不知道幕後佈局拿下自己的到底是誰。

太后觀之,不過一個婦人,沒有這樣縝密籌謀的本事;賈琮太過耿直,多半也是被人設計。

如今思來想去,也就大概是那位吧,想要更進一步,自己總是一個障礙,如此遭遇,也不算爲過。

“太尉爲先皇籌謀,嘔心瀝血,怎麼能這樣一個下場。”一直未曾說話的楊伊忽然開口:“太尉是關西人,不如就攢任涼州刺史吧,也可造福桑梓一二。”

“攝政殿下,太過慈仁了……”

楊伊話音一落,尚書鄭玄此時出列附議,鄭玄是天下經學大家,道德楷範,他說話的力量自然不一般。

此時他可以說是天下儒師,雖然爲尚書,但只是掛名,當然此時的尚書也只是一個位卑權重的職位,甚至不如九卿之列,不過如今被楊伊列入三上公之中,和御使大夫並列。

鄭玄出生時,鄭氏家族已經敗落,他的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都沒有出仕,只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比較貧寒。

他從小學習書數之學,到八九歲時就精通算術,十二三歲時,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五經”了,同時,鄭玄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

鄭玄自少年時就一心向學,不尚虛榮,天性務實,有一件小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他十一二歲的時候,他曾隨母親到外祖家做客,當時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華美,打扮得煥然一新,一個個言語清爽,誇誇其談,顯得很有地位和派頭。

唯獨鄭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學都趕不上人家,其母見狀,感到面上無光,便暗地督促他出頭露面,顯露點才華,表現點闊綽和神氣。鄭玄卻不以爲然,說這些庸俗的場面“非我所志,不在所願也”。

鄭玄十六歲的時候,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被大家稱爲神童。

鄭玄雖然立志於潛心鑽研經學,並已具有了一定的經學造詣,但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已沒有條件繼續專門攻讀了,父母兄弟迫於生計問題,也都不允許他再不事產業而長年讀書了。

在十八歲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鄉嗇夫之職,鄭玄在任上勤勤懇懇,十分認真,撫卹孤苦,甚得鄉里的好評,不久便晉級而成爲鄉佐。

鄭玄不安於鄉吏的工作,不願爲吏以謀生,一心向往研究學術,因此,他在做鄉吏的同時,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刻苦學習,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處遊學向山野博士請教各種學術問題。

他的父親對此極爲反對,並一再督責和訓斥他,但父、兄的反對也改變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到二十一歲時,已經博覽羣書,具有了深厚的經學功底,並精於歷數圖緯之學,兼精算術。

當時的名士杜密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縣巡視時見到鄭玄,認爲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調到郡裡爲吏錄,使他得到學習和深造的機會。

從此,鄭玄便結束了鄉吏生涯,到了北海郡不久,鄭玄又辭去吏職,入太學授業;他的老師第五元先,是當時京兆平陵的大姓,曾任兗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經學博士。鄭玄從師第五元先,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

其中《京氏易》是前漢京房寫的,《公羊春秋》是戰國公羊高傳述、前漢初成書的,這兩部書都是經學的重要典籍;《三統曆》是前漢劉歆寫的歷法,《九章算術》則傳說是西周周公著的,這兩部書都屬歷數之學的重要著述,此後十年左右,皆爲鄭玄折節求學的時代。

他師事第五元先後,又從東郡張恭祖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其中除《禮記》和《韓詩》外,均爲古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鄭玄向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學習了今古文經學兩大學派的重要經籍後,尚不以此爲滿足,又從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在此期間,他還以明經學、表節操爲目的,遊學於幽、並、兗、豫各州,遍訪名儒,轉益多師,虛心向他們學習,共同探討學術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辭勞苦,孜孜求道,鄭玄的青年時代,就是這樣匆忙而充實地過去了,到了而立之年後,鄭玄已經成了一名有着較深造詣的經學家,他的學問在中原一帶已經可以說首屈一指、無出其右者了。

鄭玄雖然已經學富五車,但他自己卻毫不滿足,當他感到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學者已經無人再可請教了的時候,便通過友人盧植的關係,離開故國,千里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人馬融爲師,以求進一步深造。

馬融是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學問十分淵博,他遍注儒家經典,使古文經學達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其中優秀者亦達五十人以上。

馬融是勳爵門第,爲人比較驕貴和講究,雖然門徒衆多,但他只親自面授少數高材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高材生轉相授業。

鄭玄投學門下後,三年不爲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沒能見到他的面,只能聽其高足弟子們的講授;但鄭玄並未因此而放鬆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直至有一次,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渾天問題,遇到了疑難而不能自解,有人說鄭玄精於數學,於是就把他召去相見。

鄭玄當場很快就圓滿地解決了問題,使馬融與在場的弟子們都驚服不已,馬融對身邊的盧植說:“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後,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便把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馬融求教,對於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了七年,因父母年邁需要歸養,就向馬融告辭返回山東故里,馬融此時已經感到鄭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甚至會超過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說,由他承傳的儒家學術思想,一定會由於鄭玄的傳播而在關東發揚光大。

從馬融那裡學成回鄉後,鄭玄已經四十多歲了,這時他已成爲天下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經學的大師了,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於是遠近有數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門下,拜他爲師,聽他講學,當時他家裡還很貧窮,便“客耕東萊”,一面種田維持生計,一面教授門徒。

建寧元年,朝廷下詔各州郡查究黨人,凡“黨人”及其門生、故吏、父子、兄弟現居官位者,一概免職禁錮,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鄭玄曾爲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賞識與提攜,所以也被視爲黨人,於建寧四年和同郡人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

鄭玄起初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後來他又跟張恭祖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這是屬於古文經學派的,他在馬融門下受業多年,而馬融乃是古文經學大師。

總的看,鄭玄是傾向於古文經學一邊的,但是,鄭玄並不遵守當時經學中師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同時也採用了許多個今文經學家的解釋;即以古文爲主,兼採今文,擇善而從。

鄭玄從四十五歲被禁錮,到了五十八歲才蒙赦令,前後長達十四年,在此期間,他打破了經學的家法,註釋與著書“幾百餘萬言”,創立了“鄭學”,在經學發展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傑出貢獻。

“鄭學”逐漸成爲“天下所宗”的儒學,例如,鄭玄所注的古文經學費氏《易》流行,而今文經的施、孟、樑邱三家《易》便廢止了;鄭注《古文尚書》流傳,而今文經的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尚書》便散失了;鄭玄箋註了古文經的《毛詩》,而今文經的齊、魯、韓三家的《詩》也就不顯了。鄭學的出現,使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它使經學進入了一個“統一時代”。

若是假以時日,天下仍舊太平下去,那麼鄭玄不難成爲儒家一個繼往聖之絕學的在世聖人,成就不會下於儒家一脈孟子,荀子……

不過去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被迫大赦黨人;解除黨禁後,朝廷當政者對鄭玄的大名已早有所聞,於是爭相聘請他入朝擔任要職。

但鄭玄爲學而不求官,絕不願涉足仕途,乃屢拒徵辟,一心一意從事著書講學的學術工作,不過執掌朝廷權柄的外戚大將軍何進爲了籠絡人心,首先徵辟鄭玄入朝爲官。

州郡官吏脅迫起行,鄭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見何進。何進爲表示禮賢下士,對鄭玄禮敬有加,設幾、杖之禮以待之。

此後不久,不等何進用出更多的手段,何進就迅速敗亡,京師紛亂而起,鄭玄被迫藏身民宅,至楊伊進京,窮搜洛邑不法以及各家死士,鄭玄也就這樣出現在楊伊麪前,被楊伊拜爲三上公之一的尚書。

何蜜以爲鄭玄是何進所請,雙方淵源深厚,鄭玄也該和他是一派的,以往鄭玄在朝堂上也是一眼不法,給了何蜜一個錯覺。

此時,聽鄭玄忽然出來表態;這個老匹夫!何蜜憤怒地一拍座椅,她百般算計拿下馬日磾,是顯她之威嚴,以懾羣臣,想不到最後竟然讓楊伊摘了果子,那麼如今打蛇不死以後是要吃虧的。

馬日磾可不是什麼無背景的人物,爲馬融之祖孫,伏波將軍之後,無論是經學士族還是將門士族,都有不少的淵源,這次不打死他,那麼以後就等着報復吧!

“馬日磾身爲太尉,對朝廷無一益處,當處以極刑,以儆效尤!”

何蜜此時掀開珠簾,站了出來,朝着殿中人一字一字的說着,這是押上了自己太后的臉面。

鄭玄當年師承馬融,此時自然不能無視,當先走出朝班道:“請太后三思。”

“請太后三思。”

“請太后三思。”

“請太后三思。”

…………

這一片請命聲,非是楊伊的那一脈中人,而是以往大多默不作聲之人,何蜜卻是一片心寒。

第十五章 溫家堡第八章 時無英雄第八十一章 許唯第五十四章 飛刀第六十一章 天子坐明堂第三章 風雲際會潛水遊第一百五十五章 下馬威第四十六章 暫別烏桓第一百三十二章 算計(4)第七十四章 黑木崖之戰(1)第五十九章 結盟(1)第三十六章 我佛慈悲第六十二章 星空高科園第一百八十四章 危機第五十五章 帝王詩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3)第十七章 冀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炎漢終有飛天時(五)第二十九章 請戰第一百四十章 荊州攻略(2)第六十三章 兵不血刃第六十八章 一級警戒第四十九章第三十九章 岱宗如何第四十一章 天榜第十第三十八章 青龍會(3)第八十八章 襄水畔戰雲密佈第一章 巧合與意外第八十三章 劉玄德初至京師第一百章 荊州安皇甫北上(下)第七十六章 新員工第三十九章 青龍會(5)第六十七章 大額打賞第六十章 曇花第二十六章 援手第一百四十三章 進退兩難意徘徊(二)第十章 神仙?第四十章 埋伏第十四章 進攻第十三章 強奪劍譜(1)第八章 楊公寶庫(5)第一百六十六章 即將到來的最後一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視察供應鏈第一百零五章 袁公路一無所獲第一百四十四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6)第六十四章 逃離黑木崖第四十九章 紫薇軟劍第四十三章 招兵買馬第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六十七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章 至寶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玩家戰爭(3)第四十八章 各方動作第二十八章 江湖豪傑第八十九章 駕臨第九十六章 戰休顧往事(一)第五十一章 東成西就第二十五章 仙鶴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國衰落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二)第七十七章 異獸第二十章 謀算第八十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一)第四十四章 守望第一百六十一章 威逼第三十七章 青龍會(2)第一百三十七章 三英戰呂布(下)第四十二章 青龍會(7)第二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變化第十三章 回山第七十二章 大戰又起(二)第六章 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熱點第九十二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3)第七十八章 進退維谷第七十一章 殺上黑木崖(1)第二十七章 報應第八十九章 邁步星空(3)第四十七章 建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成才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一百零六章 祭二郎神第一章 風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琴瑟和鳴第三十九章 決戰中原(2)第六十二章 投靠第一百七十三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三)第八十五章 漢水血未休(一)第五十九章 結盟(1)第三十章 比劍第二十章 你去死吧第十四章 對峙第一百九十二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三)第十五章 閉關第十三章 巧奪劍譜(2)第五十三章 戰爭持續中第八十七章 偷襲第二十二章 連城訣第四十三章 招兵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