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父母所願,方是人道中的孝道

南陽。

嬴成𫊸在街道上轉過了一圈,便轉去了南陽縣令府。

南陽沒什麼可看的。

在百家管理的諸多城池中,儒家管理的城池發展達不到上,比不過道家。卻也淪落不到下,遠比楚國巫覡管得好。

儒家,主打一箇中庸。

儒家頒佈的政策很多:

父母故去,子女守孝三年。

遇長者,上者要行禮,心存敬意。

道德高尚者爲楷模,官府贍養供奉。

見義勇爲者有獎勵,官府公示發放。

……

這些條條道道的政策光拿出一個來看,看不出其中意味,好像對局勢也沒有太多幫助。

但當這些政策一起發放具體實施下去以後,產生了組合拳的效果——儒家管理的城池緩慢地發展起來了。

爲惡者遭人唾棄。

行善者受人尊重。

儒家管理的城池,是最有禮貌,規矩最多的城池。

最討厭規矩繁多的嬴成𫊸不認爲這是好事,但他沒有因爲自身好惡而去幹預事態發展。

因爲禮儀,讓這些城池脫離了矇昧。

百姓生活的改變,城池發展的變化,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前進。

這些,比嬴成𫊸自身意志重要的多。

在剛剛推翻統治階級,還處於食穿未得到滿足的韓地,通常情況下,重視禮儀的儒家是站不穩腳跟的。

儒家之所以能在韓地打開局面,有一個重點不得不提,儒家借用了嬴成𫊸的勢。

儒家領袖伏生,在入南陽爲縣令後,第一個去的地點不是縣令府,而是大秦學堂。

頒佈的第一條也不是政令,而是呼籲南陽百姓都來讀書,學儒家經典——嬴成𫊸註釋版《論語》。

長安君嬴成𫊸在韓地的聲望很高,作爲領導一衆韓人推翻貴族統治的呂氏商會所有人,韓地百姓對長安君這三個字的認同度,遠比那近在眼前的始皇帝要高。

靠着“嬴成𫊸註釋”這五個字,《論語》短暫性地得到了南陽百姓的追捧,南陽的大秦學堂一時間人滿爲患。

不提其居心爲何,從事實上看,儒家是百家中第一個給廣大百姓啓蒙,讓百姓讀書識字的。

教育,是儒家統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孔子云:有教無類。

靠着從強那裡要來的新鄭郡守令,嬴成𫊸被儒家門生引領着進入縣令府內。

引領他的人很是恭敬,口中不住言說着長安君之美,真乃聖人也。從縣令府門口說到了主房門前,從房屋拐角說到了房屋廳廊。

幾個月之前,因爲朝堂上那場“掄語”,好些儒生還恨得嬴成𫊸咬牙切齒,恨不得胡謅經典的豎子去死。

到得今日,已是兩級反轉。

當初那些咒罵着豎子去死的人,和現在稱頌着長安君乃聖人也的儒家門生,是同一批。

“閣下持郡守令來此,有何要事?”

被嬴成𫊸指名道姓要求親自接見的伏生踏入房內,拱了拱手,深施一禮。

他的嘴脣上有一個老繭,施禮後的腰背挺得筆直,正值青壯年的他臉上滿是意氣風發,春風得意。

“比在咸陽的時候氣色好多了。”

嬴成𫊸笑着說道,沒有賣關子說什麼猜猜我是誰,擡手摘下斗笠,露出真顏。

伏生本就覺得聲音有些耳熟,從嬴成𫊸話語中判斷應是熟識之人,正在腦海中搜索人名對號入座。

見戴斗笠者有摘下斗笠動作,不再細想,只等答案。

及見嬴成𫊸的相貌,遽然一驚,失聲道:

“長安君?!”

好在伏生禮數週全,進門後便將房門關上,這聲音雖然大了些,但不會讓縣令府內人盡皆知。

“沒必要這麼大驚小怪。”

嬴成𫊸側面肯定了伏生猜測。

伏生當即就要再度行禮——剛纔的禮節是對郡守使人,不是對君爵,儒家禮儀繁多,針對不同的人行的禮不同。

“虛禮就免了,你知道我心性。”

伏生仍是一板一眼深施一禮,彎腰的時候腦袋都要磕在腳尖上面了,然後方道:

“伏生拜見長安君,謝過長安君給予儒家的恩情。”

嬴成𫊸硬受一禮,沒有避讓。

“大恩不言謝。”

“我是個豎子,不是聖人。”

“現在,是你們儒家回報我的時候了。”

伏生震驚的神色立刻肅然,虛擡單手。

“長安君請言。”

嬴成𫊸笑道:

“我要儒家廢禮儀。”

“我要儒家無貴族。”

“我要儒家教天下。”

三句話,讓伏生臉色大變兩次。

這三條要求,只有最後一條符合儒家立場,前兩個都與儒家理念嚴重不符。準確的說,是在顛覆傳統儒家。

儒家是一門貴族學說,致力於復興周禮的儒家,本質上仍舊是用家天下那一套來管制。

和墨家一樣,儒家也提倡愛人。

但和墨家兼愛不同的是,儒家的愛人是有分別的愛。

對親人的愛,要比對朋友多。

對朋友的愛,要比對路人多。

儒家的道德在法律之上。

父母犯法,子女不告官,要受到懲罰。而告官舉報,也要收到懲罰。且後者的懲罰,要比前者大的多的多。

儒家沒有大義滅親這四個字,只有不孝這兩個字。

這便是儒家用以治理國家的方法,禮治。

在君臣方面也是如此——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王對待臣屬要有禮儀,而臣屬要回報君王以絕對的忠誠。

這些條條框框的禮儀,變成了束縛百姓的樊籠,自小便讓百姓學習怎麼更好的被統治。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禮儀維護了社會穩定。而作爲人類生活主體的社會穩定,則讓大多數百姓性命得到保障,這道樊籠不只有束縛作用,還有保護。

“長安君此言,恕我……”

伏生臉色鐵青地拒絕,嬴成𫊸不等其說完,道:

“今日若在此的不是你伏生,而是淳于越,我不會來。本君以爲,你會答應本君的要求。”

端起水溫略微有些涼,剛端上來時熱氣騰騰的熱水,嬴成𫊸洇了一口。

“吳實,唐秉……這些人都是你的老朋友了,他們治理的城池發展速度遠比南陽要快,你可知道這是爲什麼。”

伏生沉默着,不答。

“看來是知道了。”

嬴成𫊸雙手交叉,下巴壓在手上。

“要百姓入大秦學堂讀書,按照年齡分別教導本君能理解。”

“要百姓侍奉父母,樹立德高望重者爲榜樣,本君也能理解。”

“本君不理解的是,父母故,守孝三年,三年內不許做其他事,這是何道理?”

伏生微低首。

“此爲《論語》中孔子之言,於……”

嬴成𫊸用力敲擊了一下桌案,以沉悶響聲打斷了伏生言語。

“本君知道出處,不需你說。”

“本君現在要你解釋給本君聽,這是何道理。”

伏生緊隨其後言道:

“兒女出生後,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最艱難的時刻。”

“是以,父母去世後,兒女要守孝三年,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爲父母守孝三年,周朝都是如此做之。”

停頓片刻,見長安君依舊在望着自己,伏生又道:

“百姓越看重孝道,越能知道禮義廉恥,天下重禮,方能太平,成就盛世。”

嬴成𫊸擊掌微笑。

“彩。”

“你終於說了實話,雖然僅是半句,倒也難能可貴了。”

“這太平不是你伏生的太平,更不是百姓的太平,是上位者的太平。”

“這盛世也不是你伏生的盛世,不是百姓的盛世,而是貴族的盛世。”

端上來的是茶杯中,裝着的是熱水而不是茶湯。

若不是伏生心生怠慢,就是縣令府最高標準只有熱水。而沒有那很是渾濁,只有貴族方能享用的茶湯。

做了南陽縣令,伏生沒有享受到上位者應該享受到的事物。

伏生平視嬴成𫊸,反問道:

“長安君不是上位者?不是貴族乎?”

“我自然是上位者,亦是貴族。”

“既然如此,何以要反自身?”

“因爲不爽。”

嬴成𫊸在伏生不解的眼神中,微笑着道:

“孝順是一種美德,尊師重道,待人以誠亦是應有之理,這些都是極好的。”

“這些極好的事物應該得到提倡,卻不應該成爲馭下的工具。這令我覺得很難受,很不舒服,很想造反。”

造反?

伏生大驚,腳步沒站穩,後退半步,臉上是惶恐摻雜着迷惑。

從蜡祭時始皇帝的態度,再對人情世故不擅長的伏生也看的出來,秦二世或許不是太子嬴扶蘇,而是眼前的長安君。

且蜡祭過後,“一子立二王”,“長安君讓王位予陛下”的傳言也在臣屬間展開,說的有鼻子有眼。

聞聽的伏生初聽雖不信,但見始皇帝沒有阻止跡象,且各個老臣口訴過去往事一致,幾乎沒有偏差後,也是將信將疑。

爲何這樣一位出生王室,有望登臨王位,甚至讓出了王位的天下最貴者,會生出這樣逆反的想法——我反我自己?

這樣的想法,只應該是出身卑微,讀書,勘破了儒家本質的大儒纔會生出的想法——譬如伏生本人。

沒有經歷過苦難,便無法理解苦難。

嬴成𫊸從座位上站起,繞着僅是用一塊劣木打造的桌案走下。

“父母愛子女,這份愛是不摻雜功利,不追求回報的愛。但儒家卻非要將這份愛定性,定出父母故,不守孝三年便是不孝的禮儀。”

這不是儒家定的,這是周朝定的……伏生在心中言說。

話雖沒有說出口,臉上卻有些許異樣,嬴成𫊸一眼見之。

“孔丘弟子宰我問孔丘:‘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時間也太長了,一年也就可以了罷。’”

“孔丘答:‘你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便吃精米,穿錦緞衣,你心安乎?’”

“宰我道:‘心安。’”

“孔丘說:‘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居喪期間,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家裡不覺得舒適。如今你心安,那便去做好了。’”

“這是《論語》中記述過的,我這番解讀,不是曲解罷?”

伏生笑了,微微拱手。

“長安君所言,正是其中真義。”

嬴成𫊸滿意點頭。

“很好。

“逝去的父母會想要看到自己的孩子過三年苦日子,不能吃精米,不能吃綢緞乎?不會。”

“他們在子女三歲前,經歷了最辛苦的三年也沒有放棄子女,不是爲了死後讓子女受三年苦的。”

“讓子女受三年苦的,是儒家,是孔丘,是上位者,是貴族!”

“是希望以此讓天下人彎下膝蓋,躬下身軀,來消磨血性,學會順從!”

聽着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伏生面容卻依舊保持着笑容,沒有反駁。

嬴成𫊸靜待伏生辯駁,未等到其開口,深深地看了還能笑出來的伏生一眼。

我果然沒有猜錯,精通儒家經典,後世《尚書》的經傳者,大儒伏生,怎麼可能不知儒家內旨……

“提倡孝道,不能背離人道。本君阿父在世之時,常因本君而歡笑。”

“本君爲阿父排憂解難,侍奉阿父。阿父去世後,本君未守孝三年。依先生看來,敢問本君是一個孝,還是不孝呢?”

伏生笑着道:

“莊襄先王致力大秦一統,其思慮多是國事,少爲家事,在位時朝堂派別錯綜不一。”

“生在咸陽聽了許多長安君之傳聞,若長安君真是衆望所歸,整合秦國勢力。爲先父處理朝政,無人不服。找回始皇帝陛下,了結莊襄先王心病。讓位兄長,完成先父一統天下之遺願。”

“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長安君一併爲阿父處置。於孝道上言,天下再沒有比長安君更孝順的人了。”

嬴成𫊸走進伏生,揪了揪伏生的臉皮,仔細觀察根部膚色。

“你當真是伏生?不是戴了人皮面具的周青臣乎?”

這馬屁拍的,實在是響。

嬴成𫊸高舉雙臂,伸了個大大的懶腰,又捂着嘴打了個呵欠。

“看來我和先生達成了共識。”

“給阿父阿母盡孝要在生前,死後枯坐三年不是給阿父阿母盡孝,而是給上位者盡孝。”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方是阿父阿母所願,方是人道中的孝道。”

“儒家禮儀中這些有許多,都廢了罷。道家那邊熱火朝天建設新家園,你們這邊一羣人在墳墓前守孝,憑什麼比得過道家。”

醉心於經典,不問世事的大儒伏生拱着手。

“唯。”

善。

他在心中道。

第111章 蓋聶!你有了新人忘舊人是不是?【第188章 陛下是不是忘了,您的王位是誰爭來第246章 拿上它,跟我走,我送你一個廷尉第446章 你想和我睡?爲什麼?第389章 貪狼者,陰險狡詐之徒也!臣說不過第201章 朝堂巨震(八千字可求月票乎?)第461章 先把那個放羊娃迎回來做楚王!第177章 越女劍傳人第235章 八百里加急,請陛下御覽!第102章 始皇帝:這豎子簡直放肆!第507章 那要是太子死了呢?第262章 綱成君第362章 豎子,你去做甚?第220章 縱橫十三道的意義第27章 樓臺風波第531章 不對勁,秦軍爲何會選擇夜攻?第560章 天下失其好,人力終不及,未來已定第327章 鬼谷子離去第483章 反賊盡小覷我大秦!狼子野心,滋生第401章 你有能耐來場隕石雨啊!第129章 今日嬴扶蘇,血染大鄭宮請假條第113章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收天下之兵鑄金第24章 找什麼藉口理由,全是屁話!第396章 唯有大秦的始皇帝,是他們的神!第293章 樓臺當取締,不可存於世第72章 他習慣半夜刀人第335章第495章 先帝剛入帝陵,你爲其弟不守孝就算第369章 那些都是叔父教的第168章 黃口小兒!無知豎子!(二合一)第173章 呂不韋的操作第236章 你,你,你這豎子,你……第469章 不差這一碗酒的時間嘮叨兩句,關於上一章!第443章 助你霸大漠,望中原,成王業!第51章 沐浴,新衣,薰香第201章 朝堂巨震(八千字可求月票乎?)第494章 陛下焉敢如此欺辱我等?第262章 綱成君第471章 君上!你還沒生白髮呢!第268章 要我收手?(八千字大章)第546章 德水?他選了一條死路?第7章 長安君,你不值啊!第490章 朕現在要去繼位!你有能耐就來一場第161章 因果循環,息息相關第24章 找什麼藉口理由,全是屁話!第149章 都到秦朝還要被逼婚?第67章 一個醫者能有多少力氣?第158章 我認爲,不如何!第168章 黃口小兒!無知豎子!(二合一)第466章 你我皆爲大漠子民!自己人不打自己第525章 只要不徵兵,陛下要什麼,要多少,第181章 老六,纔是他荊軻本事第232章 我若不死,秦國無天第380章 大人要做甚?我沒有觸犯秦律!第75章 陛下不會放過你的第124章 諸公,等急了否?第503章 陳平,他控制得住嘛?第466章 你我皆爲大漠子民!自己人不打自己第485章 知道王爲何要稱孤道寡嘛?第69章 自殺的原因第260章 殺人,栽贓,嫁禍第247章 羅弟,你要玻璃球乎?第407章 聽王公說,你是流落在民間的嬴氏一第372章 你們都不是鳥人,只有大父是鳥人第214章 四十六封請辭奏章(二合一)第458章 朕弟嬴成蟜!繼二世之位!第463章 清單于側!誅閼氏妖姬!請立冒頓王第139章 和你阿父吵架去!(求訂閱)第98章 長安君又要造反了第443章 助你霸大漠,望中原,成王業!第117章 皇兄,我不在就挖牆腳是吧?第68章 豎子誤我清名!(加更)第205章 陛下,滅了匈奴吧!第2章 扶蘇請辭第125章 我只想看個樂子而已!第420章 你吹的牛破了,憑甚要朕來修補?第65章 長安君,我什麼都沒幹!(加更)第11章 大侄子,這就是你看好的儒家!第108章 這輩子,她都別想出雍地一步!【求第268章 要我收手?(八千字大章)第264章 老賊!你也有今天!第109章 這上面字跡,不是陛下所寫!【求月第129章 今日嬴扶蘇,血染大鄭宮第64章 再嘮個十金的?第84章 只有一種可能第398章 他要去找另一個會打匈奴的將第561章 殺人破軍者!楚人項羽!第32章 你手指怎麼回事?第548章 不戰即可屈人之兵第413章 你既然喜歡裝死,不如真死,本君要第26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第370章 卻匈奴七百餘里第555章 此戰,我有萬全勝算!第47章 鄭妃拜見韓太后第167章 豎子誤國?(二合一)第17章 千萬別流鼻血第80章 大父真的老了第417章 做了沛公,拿了沛縣就能亡秦?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