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趕忙找來了大臣商議着。
皇宮之中。
紫色的龍旗迎風飄揚,預示着這頭紫色的年輕的龍正要一飛沖天。
“陛下,此計策,大善。”蘇定方聽聞,臉色露出燦爛的笑容,說道:“我羅馬的基層官員若是能夠由唐人擔任,那麼未來百年內,羅馬都將會安然無恙。”
“當然,這些官員需要經過考覈培訓,合格以後,才能夠任命。不過,他們要是能夠來,我們就賜予他們子爵的爵位和封地,不管他們也沒有本事。”
“陛下,我同時還想,若是大唐的工程隊來了,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貴族少女去慰問。”蘇定方臉上露出一絲壞笑。
李象聽聞,眼中閃過一絲亮光:“此計策好。”
“大唐的工程隊從大唐而來,定然是不會帶着家屬的,其中一定是有很多的青壯年,這些人有着專業的學識。”
“青壯年嘛,在這裡又沒有妻妾,當遇到合適的女子的時候,一定會動心的,然後在這邊結婚生子。”
“最後,一定能夠有一大羣的人留下來,發展我們的羅馬。”李象臉上的笑容更加的濃郁了。
這簡直就是太好了。
天下最好的計策了啊。
“這件事,可休書一封至皇帝,讓皇帝幫忙,然後,在譴使者前往長安,招募有才學之人,最好是未婚或者喪偶的。”蘇定方說道。
“大善。”李象臉色露出燦爛的微笑。
羅馬沒有人才,大唐有。
羅馬確實官員,大唐多了去了。
大唐自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建立起了大學,所以培養出了無數的人。
所以,大唐不缺人才。
一大羣懷才不遇的人正愁沒有出路呢。
“最好,能夠從大唐邀請一些律法方面的人才,我羅馬在律法這一方面還是很落後的。”蘇定方想了想說道。
想要繁榮,完善的爲了保護皇帝、貴族的權利的律法,自然也是不能夠少的。
“然也。”李象點了點頭。
……
大唐。
春種忙。
大唐的百姓是這個世界是最勤勞的百姓,哪怕是滿是碎石頭山地,都能夠開發成爲種糧食的地方。
哪怕是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面,勤勞的唐人後裔依然能夠打造出一塊塊的菜地來。
爲何後事很多地方都出現反對唐人後裔之事?
無他,唐人後裔太勤勞了。
別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個星期休息兩天,一年休假兩三個月。
但是,唐人後裔一天能夠工作十天,一個月休息兩天或者都不休息,至於假期有些人都沒有。
勤勞的工作,這讓那些不勤勞的人感覺到了威脅,感覺到了自己的將要失業的威脅。
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反唐人後裔了。
畢竟,身爲老闆身爲資本主義者更喜歡錄用勤勞的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的利益的人,而不是懶惰者。
但是,國情不同,勤勞在某些國家是原罪。
春耕、秋收農忙,勤勞的唐人哪怕是在冬天,也沒有休息。
唯一的休息的時間也許就是春節期間了吧。
田埂上。
一名六七十歲的老農正坐在田埂上,看着兒孫勞作。
眼中滿是希翼。
這是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一道身影,向前走來。
書生模樣,穿着青衣。
來到了老者的身邊,坐下了來。
身邊跟着一名僕人模樣的人。
“老丈,這一片,都是你家的田地麼?”他坐在老者的面前,微笑的詢問道。
“嗯,這是我的地。這一大片,都是我的地。”老者臉色帶着燦爛的笑容,說道:“這都是聖人賞賜的。”
年輕人的臉上不由的露出驚訝,沒有看出來,這個人還是一個貴族啊。
畢竟,皇帝賞賜的,那估計就是隻有貴族了。
“真是失敬失敬。”年輕人臉色露出微笑,說道:“我年少,可能有些以貌取人了,卻是沒有看出來眼前竟然是爲貴人。”
“貴人?”老者聽聞,哈哈大笑了起來:“我算哪門子的貴人啊?我連一個男爵都不是呢。”
“那這田地?”年輕人臉色露出好奇之色,既然是皇帝賞賜的,這皇帝什麼光賞賜田地,不賞賜爵位啊?
這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自己的老爹什麼時候那麼的小氣了,光給田地不給爵位。
不對啊。
這不可能啊。
太子臉色滿是不解。
“郎君有所不知,我曾是一名大唐的老卒。”老者說道,臉色露出無比驕傲之色來。
這輩子讓他最驕傲的事情,就是他這大唐老卒的身份了。
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曾經拿着刀爲大唐開疆拓土。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不過是逐村的一個小遊俠,一言不合,就和人動手。”老者彷彿是在回憶一樣。
緩緩的說道:“後來,天下動盪,我加入了各種軍隊之中,直到大唐得了天下,成爲了大唐的士兵。”
“當年,我以爲像我這樣的士兵,將會戰死在沙場上了,雖然大唐鼎鼎天下了,但是戰事還是不斷的會發生的,畢竟自古以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啊。”
“後來,大唐發展了科技,製作出了強大的炮彈,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們的傷亡也會漸漸的少了起來。”
他臉色不由的露出無比激動之色。
不過。
很快的,他嘆息了一聲,說道:“也該是我時運不濟,在一高句麗戰鬥之中,被自己的刀砸斷的腳跟,所以再也無法上戰場了。”
“要不然,我現在可能已經是大唐的男爵了,或者子爵也不是不行啊。”說到這裡,他有些不甘心啊。
原本,自己是有機會成爲貴族的。
不過,他也明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有些東西,真的是看運氣的。
運氣不在的時候,那也沒辦法強求。
“不過,聖人念我功勞,賞賜了兩百畝的良田給我,再加上原本就有的一百畝,我也是有三百畝的人了。”老者高興的說道:“而且,聖人還爲我兒分了一位新羅女子和倭女,讓我有了傳香火的人。”
“如今,我一家人守着這田地,也不愁吃,不愁喝的,幾個孫兒也上了學,這還是我們家十八代的纔有的讀書人,以前我們是想都不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