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回 古代追星族

而就在魏續答應張燕,願意做張燕在幷州的內線之時。身處幽州的劉明,也終於迎來了宗正大人劉虞的造訪。

劉明熱烈而又隆重的恭請宗正大人劉虞進入府內,兩人在客套寒暄一陣之後,劉虞把話題帶到了自己此次前來拜訪劉明的目的之上。

“漢光賢弟,我聞你幽州境內,忽設新司,再立新法,有違朝廷之法度,不合祖宗之規矩,不知可有此事?”劉虞語帶關切地詢問着。

劉明並沒有立即回覆劉虞地詢問,反而不以爲意的說道:“伯安兄,那不過是小事爾,我們稍候再說無妨。我現在可有一個天大的喜訊,一個上好的物事,要與兄共享之。”

劉虞有些不悅的說道:“漢光賢弟,此言差矣。朝廷之法度,祖宗之規矩。那是何等的大事,豈是小事爾。如若賢弟,確行此事,只要把那些不合法度的東西改回來,以你本身擁有開府立帳之權,而且你我又是同爲漢室宗親,又都是爲了大漢的江山盡力,愚兄難道還會追究與你不成。何必用其他的東西來搪塞於我?”

劉明笑而不答,雙掌拍了幾下,早就等在外面的家人,聽見信號,立馬把早就準備好了的東西捧了進來。只見那個家人手捧托盤,盤中之物,以紅布覆蓋。一會兒,那個家人就穩步走到了劉虞和劉明的近前。

劉虞看到劉明執意如此,多少也有了幾分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何物,讓劉明如此的自信,自傲。而那新法之事,自己不走,劉明也跑不了,稍後再說,也不急於一時。

劉明看到劉虞的好奇之心被勾起來了,於是面帶微笑,上前揭開了托盤之上的紅布,把裡面的物事遞給了劉虞。

那劉虞在劉明揭開紅布的時候,就已經看到紅佈下面蓋着的,不過是一部書籍而已,雖說這紙張裝訂得書籍,在如今還比較罕見,可自己博覽羣書,什麼樣的書籍沒見過。劉虞當時就覺得劉明有點大驚小怪。

可劉虞轉念又一想:不可能。一部書而已,自己在還不認識漢光賢弟的時候,就曾用漢光賢弟當初販賣的紙張抄錄過幾部典冊,雖然這紙質的書籍在百姓之中還比較少見,可在這皇室宗親之間,卻不希罕。以漢光賢弟的蓋世才華,聰明機智,怎麼會對一部書籍如此誇大?難道其中別有隱情。還是那漢光賢弟在暗示於我,他造紙有功,功在千秋,足可以抵他再立新法之過失。

劉虞就在這種疑惑不定的狀態之下,接過了劉明遞過來的書籍。可劉虞用目一看,只見書皮之上,寫着《三禮注》三個大字。劉虞一看之下,當時就火了,心說:好大的口氣,這是何人竟敢亂注《三禮》,如是矇騙別人尚可,我飽讀經書,又是如何可以被人騙得了的。這《禮經》從來都是口傳師受,從無註解。而且這《三禮》之說,也只是那當世大儒馬大家(馬融),朝中大賢盧大人(盧植)提出來的《周禮》、《儀禮》、《禮記》三書的統稱,即使是以馬大家的經學宗師的身份,也不過是注了《喪服》一經,這是那個狂徒膽敢稱其爲《三禮注》。

wWW● тTk ān● ¢o

劉虞氣憤之下,也顧不上數說劉明的無知,竟然把一本狂徒的塗鴉之作,拿來獻寶,信手翻開了書籍,就欲尋找著書之人的姓名。可劉虞找到之後,觀點立馬就改觀了,心情激動之下,捧着書籍的雙手,竟然有了點顫抖。

劉明見狀,連忙扶劉虞坐到椅上,失聲詢問道:“伯安兄,你怎麼的了?”

劉虞不理劉明的問話,用手指點着那本《三禮注》驚聲問道:“此書果真是康成公寫的?”

劉明這才明白劉虞是怎麼了,感情這劉虞就象現代的追星族一樣,看到自己偶像的簽名,有點興奮過度了。於是,劉明含笑的點頭說到:“正是康成公的著作。”

劉虞一聽劉明此言,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了。劉虞再看這本書,可就不象剛纔的那樣輕視了,那真是如獲至寶呀,手撫其書,愛不釋手。嘴裡還不斷的念着:“寶書呀,寶書。果然是好寶貝。”

這劉虞現在雖然還沒看到這《三禮注》的內容,可就衝着註釋之人,康成公的名號,劉虞就覺得這書錯不了。劉虞對這個康成公可是仰慕已久,知之甚詳了。這個康成公本來姓鄭,名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人。生於順帝永建二年,其家世原本顯赫無比。其遠祖名叫鄭國,字子徒,乃是孔子的弟子,其後世封爲朐(qu渠)山侯。鄭玄的八世祖鄭崇,字子游。爲高密大族,哀帝時官至尚書僕射,那鄭崇爲人剛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與當時的宦官、倖臣董賢等爭鬥,後來遭到佞臣誣陷,慘死獄中。到了康成公出生時,鄭氏家族已經有些敗落了,康成公的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都沒有出仕,只在鄉間務農,家中生活也比較貧寒。可這一切,並沒有妨礙康成公的學習,這康成公自幼無比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並喜讀書數之學,到八九歲時就精通加減乘除的算術,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過他,即便是讀書之人,如果不是專門學習書數者,也是趕不上他的。到了康成公十二三歲,他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五經”了。同時,他還喜歡鑽研天文學,並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凶的方術。至16歲的時候,這康成公就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詳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曉讖緯方術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地聲名遠播,被大家稱爲神童。後得當世名士杜密的資助,從師第五元先(第五是複姓),先後學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俱達到了通曉的程度,後又從師東郡張恭祖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身兼今古兩家經義之長,已經算是一代宗師了,可他還不以此爲滿足,又從師陳球受業,學習了《律令》。而在最後關東境內再無人可指教於他的時候,他又毅然離開故居,千里迢迢,西入關中,拜扶風馬融,馬大家爲師,以求進一步的深造。當康成公在馬大家門下習藝七載,因母親年事已高,需要歸養的時候,馬大家深有感慨地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此時可以說,就算是連馬大家自己都自認不如康成公了。而之後,這康成公本應受朝廷徵用,入朝爲官,可惜這康成公,又受黨錮之災,遭到禁錮。可就算是如此,這康成公還在禁錮期間,遍注羣經,一統當今的今古經義之學。這經義之說,講究的就是“師法”和“家法”。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叫做師法;而同一經師的不同學生又各自爲家,故師法之下又講家法,在遵從師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師法是追溯淵源的,家法是對師說的引伸與發展。可如此一來“疏不破注”,疊牀架屋之下,致使一經就有數家,一家又有若干說,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進學者不知所從。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經學的突出弊病。而在此之下,今古經義之爭,就是最爲的強烈。自那先秦始皇,焚書之後,有一些年老儒生憑記憶背誦出來一些經文,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即今文)記錄並整理出來,被稱做“今文經”。而在本朝成、哀之世,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又發現了一部用古籀文字書寫的《春秋左氏傳》,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禮》、《古文尚書》,和當時尚未立於學官的《毛詩》,如此便成了古文經的主要經典。研習今文經的,叫今文學派,而修讀古文經的,就叫古文學派。由於兩家不僅經文有所不同,就是其經義註解、觀點等等,也是相差甚大,所以兩家勢成水火,相攻如仇。而當康成公的經義註解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不再爲人們所信了。這康成公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爲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世人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爲“天下所宗”的儒學。想當初,康成公所注的古文經學費氏《易》流行,則今文經的施、孟、樑邱三家《易》便廢止了;康成公註釋的《古文尚書》流傳,則今文經的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尚書》便散失了;後來康成公箋註了古文經的《毛詩》,則今文經的齊、魯、韓三家的《詩》也就不顯了。就來當世今文經學大師何體,他用17年的時間寫成了《公羊春秋解詁》一書。從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三文中可見,他認爲《春秋》三傳中只有《公羊》義理深遠,象墨子的城防一樣無懈可擊。而《左氏》與《穀梁》二傳則存在嚴重的缺點,根本不值得研究。而康成公乃針對他的觀點,著《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以駁斥之。他認爲三傳各有其優缺點,《公羊》並非十全十美。那何體讀了康成公的文章後,也只得歎服的說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由此可見康成公對何體的批駁是多麼的有力,致使所有的經師和學者們皆是十分的驚服。而從此京師之人,稱何體爲“學海”,而稱康成公爲“經神”。皆不敢直呼其名。而自己在來冀州之前,由於取消了黨錮,那大將軍何進,就首先想到的是徵辟康成公入朝爲官,以壯其聲威。而那康成公所在的州郡官吏皆奉大將軍意脅迫康成公起行,那康成公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見大將軍何進。而大將軍何進也對康成公禮敬有加,設幾、杖之禮以待之。可康成公爲保其名士節操,羞與外戚閉寺爲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與大將軍何進相見。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職就逃走了,自己希得一見。可眼下自己竟能看到康成公的新書《三禮注》,真是福氣呀。

劉虞遙想康成公的身影,雙手顫抖的翻開《三禮注》,仔細地觀看書裡的內容,真是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妙不可言,可就在劉虞要沉入經學的海洋當中之時,劉明在旁邊發話了:“伯安兄,小弟的這個物事可好?伯安兄可願分享之?”

劉虞這才驚醒過來,連聲說道:“好,好,好。真是好寶貝。愚兄既然知道了賢弟有此寶書,就算是賢弟不願與愚兄分享,愚兄也會厚顏相求的。此次賢弟將此寶書與愚兄分享,愚兄就承賢弟這個情了,待愚兄回去之後,立即焚香淨面,沐浴更衣,把此寶書恭抄一遍,絕不會有損賢弟寶書分毫的。”

劉明一聽笑了出來,連忙說道:“伯安兄,何必還要抄錄。此書就是小弟送與您的禮物。”

劉虞一聽,勃然做色的說道:“噯。君子不奪人所好。難道愚兄是貪圖他人寶物的人嗎?此書如此貴重,乃是經學之重典,法理之正根。愚兄能夠抄錄一份,以作傳家之寶,使我之後人,不致偏離經學之正途,這就是愚兄的福氣,賢弟的恩澤了。愚兄哪還能將此書厚顏收下。”

劉明一看劉虞這個勁,就知道自己的一番心思白費了,那個康成公的名氣太大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全都掩蓋住了,看來自己只能再提點一下劉虞了。當下,劉明指這書上的字跡說道:“伯安兄,難道你就沒看出來,這書上的字跡如何嗎?”

第26回 瘟疫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451回 最後的瘋狂第185回 全力一搏第324回 晚到一步第433回 雛也要第127回 子龍出山第613回 劉明真正的主力方向第435回 情色小說的鼻祖第470回 程昱薦諸葛第144回 買一送二第515回 政教合一的困惑第192回 錢第626回 落後就意味着捱打第147回 談笑間第32回 突騎兵和強騎兵第622回 程昱逼宮第453回 古代無間道第24回 對外貿易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387回 閃動的火把第496回 讓諸葛亮震驚的蔡瑁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414回 趁勢第293回 西征(中)第204回 一號計劃第287回 請戰書第359回 曹操的老毛病第476回 徐庶南下第66回 雨夜豔遇第349回 有什麼不滿意第379回 敢爲天下先第117回 野望第522回 神謀諸葛亮第252回 接駕第343回 神秘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598回 劉明受皇位第501回 魯肅良言第115回 玄德的機遇第307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三)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275回 陣第315回 九品武士第168回 吃主第516回 賣票第312回 意外第488回 突飛猛進的呂布第517回 僧道鬥法第117回 野望第527回 老實人第235回 千萬不能死第221回 一觸即發第250回 機會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307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三)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147回 談笑間第65回 劉明遇刺第560回 誰去第145回 豐收第530回 黃月英怒斥諸葛亮第381回 舌辯無雙第106回 摻沙子政策第93回 出使烏桓第229回 鬥魚傳說第527回 老實人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135回 不結盟政策第349回 有什麼不滿意第522回 神謀諸葛亮第444回 進攻第60回 成立虎豹騎的因由第629回 劉明和諸葛亮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地三百一十六回 德才之爭第186回 我來晚了第549回 魯肅兵敗第463回 天馬第539回 張飛巧言壓龐統第293回 西征(中)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15回 大俠的真相第299回 千葉第509回 劉明的渴望第53回 正名第243回 袁紹覆滅第397回 守口如瓶第559回 陰錯陽差第89回 軍紀第567回 馬超反救魏文長第470回 程昱薦諸葛第384回 連環策第604回 天下亂第298 貿易隱患第237回 張遼顯神威第304回 竊笑第320回 忠心的表現第220回 中伏第386回 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