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荷蘭人的本錢

別看中原王朝一支沒有將大員正式納入版圖,可對澎湖的開發卻可早早的追溯到秦漢年間。後來隨着航海技術的發展,澎湖列島逐漸成爲臺海兩岸間的交通跳板。這裡有良好的港灣,扼東南海運要衝,被稱爲“東南鎖匙”。在宋代就已正式收入中國版圖,當時八閩之地已有人移居澎湖。

及至到明末時候,澎湖的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了千戶。但在二十多年前的明荷戰爭中,卻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荷蘭人擄掠了1500多名壯丁爲奴隸,在澎湖興建紅木埕要塞,後來又在白砂、八罩附近興建類似的堡壘。這些堡壘多爲每邊56米的方型城堡,每堡安置火炮29門。紅木埕要塞歷時三個月完工,1500名華人奴隸在這三個月中累死餓死了1300名,倖存的270名被送往巴達維亞做爲給庫恩總督的私人禮物,其中最終抵達的只有137名,其餘均死於途中。

遭受了如此大劫後,澎湖的發展勢頭內攔腰斬斷,也就近十年,沿海活不下去的難民越來越多,澎湖的人口才恢復到了先前水平。鄭芝龍穿越後更是叫人重點控制了澎湖列島,使之成爲了鄭氏水師聯繫大員的一箇中轉站。

不管是對大員的人口輸運,還是與荷蘭人的貿易往來,一艘艘海船多要打此經過。

不過爲了叫荷蘭人的神經不要太敏感,鄭氏在澎湖列島上並沒有修築炮臺之類的防禦工事,就是城池都是簡單的老式城牆,高度也只兩丈不到。

“何輝見過大帥。”何斌的侄子出現在了澎湖,還出現在了鄭芝龍的面前。

“你叔父現下可還好?”鄭芝龍還真有點擔憂何斌的安全。這人在他眼中可算是個稀有人才了,只要能爲他所用,日後就是跟歐洲人打交道的最好人選。

“勞大帥掛心,我家叔父現下還好。荷蘭人且沒抓到我叔父的把柄,再則,不見談判破裂,他們是不會對我叔父下手的。”何輝心裡如喝了杯熱茶一樣,暖暖的。

他們何家現在已經把所有的本錢都壓在了鄭家身上,搞來了荷蘭人的全部情報,一旦出事,血本全無虧得會一塌糊塗的。

鄭芝龍現在表現的越有人情味,何輝心裡就越熨帖。

閒話少敘,何輝這次來澎湖的使命就是給鄭芝龍通風報信的。雖然島南的情況根本就瞞不過鄭芝龍。二者貿易往來那麼頻繁——荷蘭人販入日本的中國貨都需要先從鄭家手裡購買,每年都有大批的商船從八閩駛入島南,對於熱蘭遮城(赤嵌樓此刻還沒有建起)的地理地勢,水道航行,乃至是防禦炮臺,以及火炮的數量,和駐軍的數量,不說是瞭如指掌,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

鄭芝龍更需要的是最新的資料,得到了巴達維亞的支援之後,島南荷蘭人手中的實力。乃至是熱蘭遮城堡內的具體糧食物資,還有荷蘭人最新的軍事佈置。

赤嵌樓此刻還沒建立,熱蘭遮城是荷蘭人在臺僅有的堡壘,這可是一個典型的荷蘭式棱堡。雖然因地形的限制,外城與內城是前後鏈接的,而不是外城徹底包裹內城,但它內外足足三層高,壕溝圍繞四周,斜坡土堤爲臺基。牆面爲紅磚砌成,荷蘭人用糖水、糯米、蚵殼灰、河砂,搗和黏之,堅固不下石城。

高度最低的外城(四角附城)爲長方型,長一百六十公尺(米),寬七十七公尺,較內城來的低,內有長官及職員宿舍、辦公室、會議廳、醫院、倉庫等公共建築。

內城則爲方型,有上下兩層,長寬一致,長寬皆爲一百一十五公尺(米),城壁高約九公尺,厚一點二公尺,四角棱堡厚一點八公尺。地下室爲倉庫,儲存着大量的彈藥、糧食以及雜物,上層則設有長官公署、教堂、瞭望臺、士兵營房等設施。對外城居高俯視。上面的火力可以輕易地覆蓋整個外城,而這也是棱堡的難攻之處。

鄭成功那時候都是靠着長期圍困,之前明荷戰爭時候,明軍在澎湖也是長期圍困,鄭芝龍也打算學一下兒子,學一樣老前輩,對熱蘭遮城圍而不攻。等糧食吃完了,那裡頭的荷蘭人早晚要滾出來自己送死!

而如此做的大前提就是徹底打掉巴達維亞的主力艦隊,徹底的斷絕掉荷蘭人的外援才行。

普特曼斯帶着十五艘船隻駛入了島南,這就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島南本來有水陸軍一千五百人左右,若是徵召荷夷青壯入伍,數量大概可有兩千人。”荷蘭人常年駐島南的軍商百姓數量在三千人上下,扣除了婦孺,還有一些上等人物,兩千人已經到了他們的極限了。

“外加一支四百人左右的原住民組成的巡邏隊。”

“這是一支以大肚王國西逃的難民爲主的隊伍,普遍仇視漢人,而且與東部山區的原住民交往緊密,一旦開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定會是荷蘭人手中的一把尖刀。”何輝說道巡邏隊的時候,態度表現的很明顯,可見這巡邏隊與島南漢人之間處的絕對不愉快。

“普特曼特帶來的十五艘戰船裡有九艘是真正的戰艦,其中五艘爲單層炮甲板,船上配炮普遍在三十門以下,最強的四艘,則都是雙層炮甲板,配炮達到了四十門上下。餘下的六艘,五艘爲武裝商船,一艘是單桅通訊艦。搭載的荷蘭步兵有上千之多,現在只少部分被分到了大員鎮,另外大半人都給分到了禾寮港。後者已經建起了一些防禦工事。”

鄭芝龍立刻就想到了赤嵌樓,這禾寮港現在於荷蘭人的作用,恐怕就跟赤嵌樓建立起之後差不多了。是他們在陸地上的一個節點,也同時遮蔽了熱蘭遮城的腹肋。

畢竟荷蘭人先前的一系列佈置,那都是對外海的,而不是對內裡的大員島的。

不管是熱蘭遮城堡所在的一鯤身沙洲,還是鹿耳門兩側的北線尾島和加老灣沙洲島,那都是一片片的沙洲,後世這裡都已經被土地鏈接,你可想而知海域水面有多麼淺。

然而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人常說的,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爲你再打開一扇窗。大海潮汐,海潮沖蝕,往往會在你肉眼看不到的水面下造化神奇。那鹿耳門就是一個大潮汐口,遂成就了出入大灣的一條重要港道。只是底部堅石堆積,暗礁盤結,大船不易通行,素有“天險”之稱。

而荷蘭人選定的老巢熱蘭遮城堡所在的一鯤身沙洲,與對面的北線尾島南端之間的水道通航情況就遠比鹿耳門要強,這就是大員港。所以,荷蘭人只在北線尾島的北端,也就是鹿耳門水道處設立一座簡易的炮壘,並沒大張旗鼓的駐紮軍兵守衛。

他們將自己的老巢設在了一鯤身沙洲,建立了牢固的熱蘭遮城堡,整個控制了大員港。而從大員港繼續向內,那就是臺江海面,也可以說是大灣,內裡的港口就是禾寮港。同時還沿着七鯤身七個沙洲,建起了一連串的炮壘,徹底把大灣水域把持在了自己的手中。

從鹿耳門周遭的淺灘遍佈到北線尾島北端建立的炮壘,再有與北線尾島南端對峙的七鯤身,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個打海中浮現的沙洲,一字排開,相距各里許,勢若貫珠,直連接到岸上的打狗山。上頭是都有炮壘建立。

這一系列的在應對海上威脅的時候真的是很牛掰,很有恃無恐。

第九十五章 揚眉劍出鞘第一百四十章 暴風雨前第一百九十章 鄭李友誼靠三桂(求訂閱)第四百六十四章 過了這村兒沒這店兒第九章 閩地來的海蠻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鄭家的板刀面沒人願意吃(求訂閱,2/3)第五百一十四章 招女婿第二百六十九章 懵逼的洪承疇第五百四十八章 試炮場,趙構教子第四百零七章 士大夫的苦日子真的要來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耶律大石的神助攻第四百四十六章 文武分歧第三十七章 巴牙喇兵第二百章 協議是用來撕毀的,韃子是用來做朋友的第五百九十一章 邢文閣第三十七章 巴牙喇兵第九十七章 戰事酣第四百九十二章 over!第一百七十四章 李自成進考場了……(求訂閱)第二百九十三章 何去何從鄭芝龍第五百三十八章 我拿今天換明天第三百一十七章 奸臣啊,大奸臣第四百章 漢人的手筆第五十九章 黑心壞鳥鄭芝龍第四百零一章 仁義之王第四百一十五章 何爲正統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師助剿吳三桂,太后牀上多爾袞(求訂閱,3/3)第五百二十三章 草原(上)第四百零八章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第一百七十四章 李自成進考場了……(求訂閱)第四百八十八章 離開草原第一百四十一章 幸與不幸第一百一十三章 荷蘭人在行動第三百二十八章 通州都到了,燕京還遠嗎?第七十 八章 斬了鄭芝龍第六十三章 造化鍾神“秀”第一百四十二章 昏君若此,天下安能不亡?第四百八十章 該嶺南了第四百三十四章 國債三千萬貫第五百七十二章 喜悅第三百四十九章 裝神弄鬼,我信你的鬼!第三百五十三章 嶽韓當先鋒第六十五章 招降小袁營第四百二十三章 朕意已決第七十五章 阿巴泰的不忿第二百八十一章 鄭芝龍的身後名第四百九十三章 斬草除根第二百二十章 老爺我從沒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求訂閱)第五百五十四章 草原各部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師助剿吳三桂,太后牀上多爾袞(求訂閱,3/3)第二百零四章 韃子不是韃子了,歷史也面目全非了第五十九章 黑心壞鳥鄭芝龍第五百六十章 希望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城費·續(求訂閱,4/10)第三百一十二章 殺不盡的南蠻,打不完的炮第二百五十章 西班牙人的血第三百七十四章 朕必須把秘方拿到手——十五走親戚,第三更來不及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首鼠兩端第五百二十七章 他還需要學習第七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五百六十六章 繼續教導第三百三十七章 是非之地不久留第二百八十四章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第二百三十一章 多年未見家光將軍,總要去江戶登門拜訪第一百九十三章 幫一把李自成(求訂閱)第三十八章 鳴金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紳之敵,士林之敵第三百九十五章 明智想選擇第四十六章 忠肝義膽(求收藏)第八十一章 硬骨頭第二百零八章 忠心的好奴才(求訂閱)第二百三十章 痛打落水狗(求訂閱)第十章 好法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將門無將,毒瘤垃圾第五百四十九章 水藍星牌蛋糕第一百二十一章 遭雷劈的南蠻第三十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零六章 鄭芝龍的生化攻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阿濟格北去第五百一十二章 又是一年寒冬到第三百二十八章 通州都到了,燕京還遠嗎?第五百八十四章 泱泱大國,天朝風範第四百八十六章 娛樂大衆第一章 穿越“閩海王”第三百七十章 趙官家番外4第二百一十三章 這是爲了崇禎好,爲了大明好……(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九章 是南遷,南遷,還是南遷呢?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陵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沒過河就先拆橋第六十九章 孔孟曾顏第三百六十章 大戰來臨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片降幡出城頭第三百四十一章 后妃第五百五十一章 北巡第三百五十五章 應天奪權第二十五章 世之大義(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第一百零六章 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