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進擊

這邊呂布回到汜水關之後便將諸侯一應情形俱告知董卓,董卓自然是大怒,想來自己親征至此關東這些土雞瓦狗說什麼也絕對不敢繼續前進了,但哪曾想這些人不但不退反而擺出了一副誓死要進攻汜水關甚至是洛陽的態度,於是董卓便回頭問計於李儒。

李儒卻是不動聲色,他當然清楚董卓心中的想法和慾望,但這卻不足以動搖李儒對大局的判斷,從實力上來說便是諸侯再如何強大也決不可能憑空越過汜水關,但董卓麾下實際上卻並沒有足夠數量的士卒供他驅策。更關鍵的一點,董卓已然激起了洛陽百姓的民憤,如此下去不用諸侯攻破汜水關,洛陽自己就會先亂起來,而那時局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而李儒的選擇是放棄掉眼前暫時的利益以保存接下來更長遠的發展。

多疑李儒的回答很簡單:“丈人,如今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迴轉洛陽,遷帝都於長安,以應童謠。近日洛陽街市常有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儒思此言‘西頭一個漢’,約莫乃是應照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說的便是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丈人遷都遷回長安,方可無虞。”

李儒也算是煞費苦心了,爲了這一步棋他預先安排了不少人遍傳這首童謠,所以李儒也不擔心董卓起疑。董卓原本還打算着留在汜水關和諸侯正面交戰。但聽到李儒這一席話瞬間心中一涼,董卓一向是極爲相信自己的運道的,之前在黃巾之事時便幾乎因罪遭罰,正是因爲之前結下的關係才得以逃脫,那時起董卓便對這些事情極爲敏感。於是在聽罷李儒這番話後董卓笑道:“若非文優。我險些犯下大錯也。”說完這話董卓頓了頓又開口問道:“文優以爲當留何人鎮守爲上?”

但出乎董卓意料的是李儒竟然輕輕擺擺手道:“丈人何必爲這一道無用的關隘憂心?待 丈人遷都之後汜水關與丈人便毫無關係了,而今溫侯威名尚在,諸侯哪敢妄進?丈人大可便插旌旗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汜水關與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諸侯。”董卓聞言也是一怔隨後便低頭思慮半晌,而細細考慮之後董卓發覺李儒說的的確很有道理。一旦自己遷都洛陽那麼函谷關就會成爲董卓的防線,而這汜水關自然是不可能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但若是要自己麾下有足夠的士卒供以驅策那麼很顯然不可能在汜水關留下太多的守備部隊,如此一來倒不如干脆就棄之不要,這樣會使得自己在洛陽的一系列動作都更快更有效率些。

念及此處董卓立刻便做出了決定。他命令李儒留下來佈置汜水關一應事務,而他自己先帶呂布星夜趕回洛陽,而董卓之所以要急着趕回洛陽的原因很簡單,他需要鎮壓住聽聞諸侯討伐自己而有些紛亂的局勢,並且遷都之事也必須現有準備才行。而李儒則負責拖延諸侯的進攻速度,至少要爭取到董卓那邊全都準備完畢之後。

當然這對李儒來說並不算太難,由於呂布白日來來去去的奔殺已經令諸侯感到極爲疲憊。而且還得提心吊膽的提防着董卓軍的偷襲,李儒根本沒有任何的壓力、而李儒的打算也很簡單。自己留下只是爲了拖延時間,那麼就沒有必要輕易犧牲士卒的性命,只消在關隘之上安穩守着便足矣,一旦董卓那邊事了他這裡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守了。

董卓一回洛陽便馬不停蹄的召集麾下的將領議事,而這自然就是李儒提出的遷都之計,衆人自然都沒有意見,董卓也並不意外,這幫粗漢就沒有幾個認字的,說這些給他們聽着實是有些難爲他們了。但董卓曉得此次行動的重要性所以他纔會如此作爲。如今既然得知麾下並無人反對董卓立刻就命麾下甲士前去告知各大臣自己又是召見。

洛陽之中的這些文武百官原本很是爲董卓的離開感到欣慰哪裡能猜到不過一日過去董卓便又回來了。但儘管如此他們也絲毫不敢觸怒董卓,不論汜水關董卓一方是勝是敗都顯然並非能夠招惹的人,於是衆人也便只得聽話的依照董卓的意思聚於朝堂。

董卓也已然是在朝堂之中等待了,眼見大臣來的已經差不多齊了便大聲道:“漢東都洛陽,二百餘年,然氣數已衰。前些時候星官觀星象得知旺氣乃是在長安,我欲奉駕西幸。汝等各宜促裝。”這話董卓說的沒有半點商量的意義。顯然他就是刻意的表現出他心意已決的態度,但他對汜水關一戰的結果隻字未提還是讓朝堂之上的許多大臣有了別樣的心思。

司徒楊彪聞言變出列拱手道:“關中殘破零落,恐怕難爲國度。如今無故罷宗廟,棄皇陵,只恐到時百姓驚動生出變亂來。俗言道‘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望丞相鑑察。”董卓聞言雙眼一蹬立刻大怒道:“楊文先,汝阻國家大計耶?”楊彪哪敢接話頓時唯唯諾諾的退了回去。

但楊彪雖然選擇了退避卻還是有人不願意這麼選擇的,楊彪方回到之前的位置上時,太尉黃琬也出列拱手行禮,慢條斯理的開口道:“楊司徒之言是也。當年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如今長安盡爲瓦礫之地,難以安住;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今棄洛陽之宮室而就長安之荒地,非所宜也。”當然黃琬還略去的一句話便是,皇帝的面子問題,不過他也清楚董卓根本不會在意一個傀儡的想法所以他纔沒有說出口。

而董卓當然並不是不知道這些,但他卻有逼人不得不對他言聽計從的辦法。他擺擺手站起身來看向朝堂中的諸人道“而今關東賊起,天下將亂。長安有崤函之險;更近隴右,木石磚瓦,剋日可辦,宮室營造。不須月餘。我意已決,汝等再休亂言,再言者,便以謀反論處!。”這話說的是擲地有聲,滿堂文武一時之間不敢稍有出聲。

但終究還是要有人不死心,比如司徒荀爽,這位可是地位不低了,在潁川也是大大有名的當世大儒了。而荀爽此時也只是勸諫道:“丞相若欲遷都。百姓騷動不寧矣。”而董卓聽聞這話也只是冷冷一笑道:“若爲天下計,安能惜些許小民哉?”荀爽一時無言以對,但心中卻是依然看清董卓爲人,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不會繼續留在中樞。

諸人見荀爽亦是無功而返便知董卓怕是已然心意堅決了,於是便各自回府準備一切事宜去了。而旦日董卓便下令罷免楊彪、黃琬、荀爽爲庶民。楊彪黃琬是心有不甘仍舊希望能夠留下靜待時機,但荀爽卻已然看破了董卓爲人,他之前也曾受到自家子侄輩的荀彧的來信備說如今情勢。他原本嗤之以鼻,但如今再看卻發覺句句珠璣。於是在楊彪勸他留下之時荀爽便以身體老朽想要歸鄉養老爲由婉拒了。

但實際上荀爽卻還沒有到養老的年紀,如今對他來說最好奇的便是自己那位惜乎只有數面支援的侄子究竟是怎麼看出如今這紛亂的局勢的。帶着這般強烈的好奇心荀爽當然是馬不停蹄的趕回潁川去了。

而董卓呢,一大清早自府門而出想要上車去皇宮上朝,然而偏過頭便見到有二人望車而揖,董卓細細一看才知乃是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也。於是董卓便奇道:“汝等何事在此久候?”周毖聞言便拱手作揖道:“今聞丞相欲遷都長安,故來諫耳。”但這兩人卻是沒有看到董卓臉上的冷意,董卓記性不算太好但卻也絕不不差,他可還清楚的記着當初自己欲殺袁紹之時便是這兩個保下了袁紹,如今之所以董卓沒有立刻動手泄憤也是因爲回洛陽前李儒千叮萬囑要董卓按下自己的性子行事。

但董卓再怎麼好脾氣也忍受不了這樣的事情了。何況董卓原本就是脾性極爲暴烈之人,聞聽這話當即便大怒道:“我始初聽你兩個,保用袁紹;如今袁紹已反,料汝等必是其一黨也!”說完這話當即便叱武士將二人推出都門斬首。

有了這兩條人命的教訓在前自然便在沒有人敢反對遷都之事了,而董卓也立即便開始了行動。而此時,李儒也回來了。

話說當日董卓一走李儒便下令關上士卒只守不出,但李儒卻沒料到這一切都早已在徐濟的預計之中。所以當汜水關僅僅剩下了數百守卒之時徐濟便悍然發動了進攻,憑藉樂進所部精銳士卒的努力徐濟強行衝開了汜水關的防線,李儒當時身邊人手並不多,而且他始終擔心徐濟只是作爲前鋒,所以他不得不暫時不去理會徐濟這數百人,但接下里李儒卻覺得自己被愚弄了,樂進等人突入之後便四散而去,李儒根本無法追捕,而且他不敢耽擱董卓的遷都計劃,所以最後他不得不放棄了找到這些強行突入汜水關的士卒。

但唯一讓李儒稍稍安慰的是這強行闖入汜水關的士卒似乎並沒有幫助諸侯的意思,自他們進入之後一連數日都有諸侯試探性的攻城,而李儒也故意做出了幾次不敵的跡象,但這些人都沒有絲毫的反應和動作,李儒也不得不暫時不再注意這些人,因爲諸侯的進攻越發的嚴密和章法整齊起來,這讓李儒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不過好在他並不需要長時間的和這幫諸侯死磕,預計了一下時間李儒就大約得出了自己需要駐守的時間,所以在第三日夜間他便率領近衛悄悄離開汜水關返回了洛陽。

而李儒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離開汜水關當夜,徐濟和孫堅所部所有士卒也同時全部通過了汜水關,憑藉的正是之前強行闖進汜水關的樂進等人。直到此時孫堅才明白徐濟的所有打算,原來徐濟從來就沒想過要以武力攻破汜水關,而且孫堅也看到了汜水關的情況。這裡實際上留守的士卒並不太多,得利於地形的優勢這裡的確也並不需要太多士卒,但孫堅還是不得不欽佩徐濟的眼光,沒有人猜得到董卓竟然會在此時放棄汜水關,惟獨徐濟通過汜水關上炊煙的變淡判斷出了士卒人數的減少。

而此時孫堅也重新有了目標。如今董卓正要逃亡,孫堅自然是絕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立時便要追擊,但徐濟卻阻止了他,而後對他解釋道:“兄長,李文優此人絕不簡單,莫急,我料定此人必有後手,何況董卓一時之間也脫不開。我等可緩緩圖之。”若是早兩日孫堅是絕不會聽徐濟之言的,但如今見識過徐濟能耐之後孫堅自然是不會違抗。也正如徐濟所料,李儒雖然不得不趕回洛陽協助董卓處理洛陽事務,但他也並沒有忘記樂進這幫人的存在,之前所有的試探都沒有作用也證明了對手的目標並非是協助諸侯攻城,那麼顯而易見的是對手顯然就是衝着董卓而去的,所以李儒當然也留下了相應的手段。若是孫堅真的急着去追擊那麼必然就要中了李儒設下的埋伏了。

但此時的董卓卻遇到了一個極爲棘手的問題,軍中缺糧餉了。原本董卓的麾下士卒董卓自然是能夠供應的。但自從入主洛陽之後收編何進的部隊與從各世家搜刮的來的士卒當然也都是需要糧餉的,如此一來董卓自然便是有些捉襟見肘了,恰逢此時李儒歸來於是董卓便火急火燎的找來李儒問計。

李儒向來都是一個損人利己的標杆人物,一聽董卓說的問題他當即便開口道:“如今既然錢糧缺少,自然便需有人資助,丈人莫非忘了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凡是袁紹等關東諸侯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鉅萬錢糧。”董卓聞言當即一驚。雖然董卓本身也是個極爲狂狷的人,但李儒所出之策仍舊令人感到有幾分不寒而慄。見到董卓面露遲疑李儒自然也猜到了董卓的想法,但李儒也只是淡淡一笑道:“丈人爲何猶豫難決?”

董卓聞聽李儒這話一愣,隨後露出了狂放的笑容道:“還是文優知我,也罷,你便去下令吧,一切都由你來安排。我只看結果!”聽到這話李儒也算是心中一塊大石落地,之前董卓的猶豫看上去頗有些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味,不過最終董卓還是同意了李儒的計策這一點就足夠了。於是李儒立刻便差鐵騎五千於洛陽城中捉拿富戶,短短白日時間便收繳了數千家,這還不算完,收繳之後還於其門前插旗,其上大書“反臣逆黨”。而李儒爲防其中有人走漏消息便命甲士將捉拿在獄的這些富戶以及官宦盡斬於城外,將其家中所藏金貲盡皆充作糧餉。

此時解決之後李儒便催促董卓儘快執行遷都之事,董卓自然也曉得這事宜早不宜遲,何況如今洛陽城內已經是鬧的人心惶惶,幾乎所有人都曉得董卓要強迫大家遷居長安之事。

見此狀況董卓便令李傕、郭汜各自率本部將洛陽城中的平民百姓盡皆驅逐出洛陽,並將其趕往長安,而洛陽百姓卻有百萬口之多,皆是老小並行的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中間便有董卓麾下士卒一隊,互相拖押。一時之間倒是蔚爲壯觀。然而死於溝壑者。死於疾患者、死於饑荒者,不可勝數。

而董卓麾下士卒軍紀一向散漫,董卓更是縱容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如此一來啼哭之聲,震動天地。一時間悲慼之聲便塞滿了洛陽至長安這條漫長的官道之上。而且爲了趕在諸侯追上之前就能抵達長安董卓更是下令路途中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士即時催督,而這些軍士盡皆手執利刃。一路上多有老者難以行動,而這些軍士也好不憐憫的便於路殺人。

這便董卓教百姓先行自己也沒慢下來,他可是怕死的緊,就在百姓離開之後他立刻也如法炮製的將宮中的一應從屬和當今皇帝一道上路,而董卓便與皇帝同行,美其名曰護駕,但誰都明白,董卓就是擺明了要手裡拿捏着皇帝叫人不敢對他如何的。

而董卓臨離開洛陽之時也做了一件更爲瘋狂的事情,他不但將皇帝等人劫持,更是令麾下之在皇宮的諸門放火,並於洛陽城內焚燒居民房屋,這還沒有結束,董卓更是命人放火燒燬了劉氏一族的宗廟宮府。

一時之間南北兩宮,火焰相接;曾經富麗堂皇的皇宮,一把大火之後便盡爲焦土。

在途徑皇陵之時董卓又是臨時起意便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董卓裝載金珠緞匹好物數千余車,便孖往長安去了。

第278章 步步緊逼第51章 圉縣(四)第148章 知心第350章 幽州之事(四)第358章 邊關禍事(上)第194章 陷陣!陷陣!(一)第153章 駕崩第182章 甄氏(六)第143章 下馬威第128章 落定第65章 荀諶第443章 下邳之戰(三)第430章 鬥(九)第二章第159章 董卓之計第445章 下邳之戰(五)第121章 勝敗第186章 張夫人(上)第452章 雙雄(三)第237章 亂長安(三)第408章 捷報第八章第343章 禍水(中)第346章 獠牙第203章 奪冀(二)第100章 洛陽來客第244章 亂長安(十)第125章 後續的麻煩第264章 得勝第55章 大計劃第196章 陷陣!陷陣!(三)第二十七章第275章 幷州(下)第97章 再往陳郡第42章 波才與高順(上)第289章 破敵之路(一)第333章 鉅變(上)第404章 宗教第202章 奪冀(一)第442章 下邳之戰(二)第421章 入府第144章 劉宏的態度第442章 下邳之戰(二)第66章 並論天下第四章第52章 圉縣(五)第331章 對手(下)第110章 襄邑雜記(完)第80章 己吾之行(七)第445章 下邳之戰(五)第256章 得失算計第396章 來客第440章 謀戰(四)第221章 定冀第50章 圉縣(三)第369章 賈詡的對策第41章 降第429章 鬥(八)第443章 下邳之戰(三)第329章 甘興霸第281章 於扶羅第194章 陷陣!陷陣!(一)第373章 混戰(一)第230章 疑惑第二百一十八 掌好大的算盤第397章 峰會(一)第七章第157章 何進身死第189章 行動第178章 甄氏(二)第398章 峰會(二)第193章 飛燕第265章 局(上)第81章 己吾之行(八)第313章 安鎮兗州(七)第十七章第51章 圉縣(四)第305章 謀臣第262章 大事不妙第202章 奪冀(一)第165章 受阻第51章 圉縣(四)第275章 幷州(下)第85章 人證物證第281章 於扶羅第78章 己吾之行(五)第六章第394章 動心第442章 下邳之戰(二)第448章 下邳之戰(八)第四百一十八 掌無題第71章 “幽影”成立第199章 新的征程第193章 飛燕第156章 張讓之禍第二十八章第78章 己吾之行(五)第124章 襲營第258章 艱難求生第138章 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