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九鬼嘉隆就馬不停蹄地從加賀趕回京都,面見織田信長,將武田正信警固衆的四大武器訴說給織田信長。
九鬼嘉隆說道:“太閣大人,臣所見,小早船等都裝有神火飛鴉,關船裝有焙烙玉,安宅船一千石的有兩到四門南蠻大筒,兩千石以上的有八門左右的南蠻大筒。
不僅如此,將軍殿下的警固衆還有一些從未見過的大船,遠超最大的安宅船,恐怕不是本國的,類似南蠻人的。
而且將軍殿下建造鋼鐵戰船,臣試過,刀槍不入,極其堅固,若是本家的安宅船造成幾艘鋼鐵戰船,毛利家的警固衆必定不是敵手!”
織田信長點點頭:“聽你說,武田將軍與毛利家交過手了?”
九鬼嘉隆回道:“嗨,聽津田大人說,之前將軍殿下與毛利輝元和明國的海商合作,之後毛利家反叛,意欲偷襲將軍殿下的警固衆,反被擊敗,損失不少,之後,毛利家再也不敢招惹將軍殿下的警固衆。”
織田信長冷哼一聲,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隨後說道:“既然武田將軍那邊的警固衆如此厲害,你就去學習吧,並且和武田將軍那邊說,建造幾艘鐵甲戰船。”
織田信長正在積極建造警固衆的戰船,這影響到對付石山本願寺,只有擊敗毛利家的警固衆,截斷補給運輸路線,石山本願寺就可以很快攻破。
不過等待新的戰船,訓練新的水軍衆還需要時間,在這之前,他和石山本願寺那邊只能拖延時間。
織田信長這幾日看着地圖,形式可謂清楚明瞭,在西邊就是石山本願寺以及三好家在四國的殘存勢力,西國毛利在播磨丹波作戰,暫時還沒進入畿內。
至於關東那邊,上杉,武田和北條三家被武田正信擋住。
隨後他把目光投向畿內的伊賀和紀伊兩國,他突然問道:“根來衆和雜賀衆來自哪裡?”
侍奉在織田信長身邊的森蘭丸說道:“殿下,根來衆和雜賀衆出自伊賀和紀伊。”
織田信長一巴掌拍在地圖上,橫眉豎眼道:“呵,一箭之仇還沒報呢!明年就征討紀伊,消滅根來衆和雜賀衆!”
如今時間已經八月,各地的征伐都已經停了下來,現在不像以前只有幾千人的時候了,一旦調動兵馬就是數萬人。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這數萬兵馬所需要的錢糧物資如大水衝壩一般,嘩啦啦的就花完了,沒點積蓄根本不敢打的太久。
所以武田正信想要速勝,織田信長也想速勝,上杉謙信和武田勝賴等人也想速勝,這不僅僅只是對勝利的渴望,同時也是對錢糧和國力的考慮。
所以這上半年來的喧囂已經停了,接下來,大家都是等待錢糧收取,等待兵精糧足時分,便會開始新的戰事。
天正五年二月末,春耕已經結束,天氣也已經暖和了許多,織田信長率領數萬大軍征討紀伊國。
由於毛利軍之前在播磨丹波一線被阻擋,警固衆在爲石山本願寺輸送糧草等物資,上杉謙信等關東大名也無力西進,在這樣孤立無緣的情況下,紀伊國的雜賀衆和根來衆只能自救。
織田信長的大軍一路攻入田邊城附近,此刻城內有根來衆的津田妙算一派,雜賀衆領袖雜賀孫市即鈴木孫一。城內共有兵力六千餘人。
不過織田信長第一波攻城就被田邊城裡的鐵炮擊退,隨後雙方進行了鐵炮大戰,連綿不絕的鐵炮聲響了三天三夜。
第四日,明智光秀對織田信長說道:“殿下,這樣下去,只怕田邊城依舊沒法攻破,不如與之和談吧?”
織田信長斜眼看了一下明智光秀,目露兇光,隨後又看向田邊城,說道:“暫時不急,繼續進攻,雖然本家鐵炮已經損毀上千挺,那又如何,難道那城裡的鐵炮會比我們多嗎?”
明智光秀沒看到那一抹兇光,回道:“可是敵軍中一種鐵炮不同於尋常鐵炮,以及將軍殿下那邊的鐵炮,此鐵炮響聲極大,略小於南蠻大筒,恐怕也是一種利器,連將軍殿下都沒有的利器。”
織田信長也見了,有些鐵炮最多打傷竹束或者木盾,但是有些鐵炮一槍就可以打爛木盾,要是竹束也是一槍打的爛了一部分,兩槍就打散架了。
織田信長略微點頭,說道:“那該如何?”
明智光秀出言道:“殿下,我們可以招降對面的根來衆和雜賀衆,收購他們的利器,並且仿造,以後要是他們反叛,屆時可用利器壓制,不再像今日與之對射了。”
織田信長對於火器十分重視,他想了想:“那還不如讓人把南蠻大筒拉來,去,讓堺町那邊送兩門可以運輸的南蠻大筒!”
在東洋,運輸南蠻大筒極其困難,主要是道路崎嶇,而且南蠻人可以出售的南蠻大筒也是船上數千斤的火炮,而不是武田正信自己造的最小型的佛朗機炮。
織田軍千辛萬苦將兩門最輕的千斤大炮運來,費時一個星期。
不過織田信長這邊沒有專業的炮手,只能抵近到一里內發射。
隨着大炮響起,紀伊衆派人與織田信長和談,不過一開始的條件惹怒了織田信長,雙方又打了幾天,接着重新談判。
經過幾番談判,最終敲定條件。不過,沒有提供人質給織田信長,只是在形式上維持和睦,織田信長從紀伊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