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允執厥中

暄暄走上講臺,逗趣道:“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人物和我一樣,也有着令人頭疼的童年。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私塾先生都覺得深奧的小詩——《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那一年,他還說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的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裡可是大逆不道的狷狂之言。聽到這句話的老父親頓時被嚇得六魂無主。父親王華實現了一個書生在幾十年寒窗苦讀後所得到的最高榮譽——狀元及第。可是,‘如何成爲聖人’,那是父親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等到王陽明漸漸長大後,他那卓然超羣的軍事才略開始讓他展露頭角。平定江西匪患,是王陽明爲官後初試鋒芒的精彩表現。匪患聚集的地點在江西、湖南、福建、廣州四省交界之處,是朝廷最頭疼的“四不管”地區,而且這一片地區又是很容易藏匿土匪的深山老林,所以官兵的搜捕常常難以奏效。在幾十年時間裡,土匪們從一開始的偷雞摸狗、小打小鬧,到後來佔山爲王、組建聯軍,明目張膽地攻佔城鎮、洗劫鄉里,把整個江西搞得烏煙瘴氣、滿目瘡痍。爲此,朝廷增設了巡撫專門駐守在江西,並不斷增加軍卒來平定匪患。可幾年、十幾年,數十年過去了,土匪並沒有被消滅,反而做大做強了,從農具菜刀的山林遊擊發展成了裝備整齊的規模軍隊,讓朝廷苦不堪言。朝廷不斷派出官員去鎮壓,但這些官員要麼白忙一場無功而返,要麼直接告病不敢前去。朝廷無奈之下,便讓王陽明去江西接了這份苦差事,權且把死馬當作活馬醫。這差事就是燙手的山芋,不,比燙手的山芋還坑。可是,明知入坑的王陽明卻並沒有消極怠工,反而仔細地考察了當地形勢,並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剿匪屢戰屢敗的根源在於衙門裡有土匪的內應。於是,他放出剿匪的假消息,順藤摸瓜調查後,一舉抓獲了那些長期跟土匪勾結的老僕役,併成功策反了他們。有了這些雙面間諜的情報,後面的剿匪出奇地順利。王陽明藉助剿匪成功的威勢,對當地進行了整頓。“十家牌法”就是連坐制度,十家牌法規定每十家爲一牌,牌上註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輪流巡查。如果一家隱匿盜賊,其餘九家連坐,誰敢和土匪再勾結,就會被其餘九家揭發。這樣一來,王陽明就切斷了山中土匪和外界聯繫的渠道,困居山中的土匪漸漸變成了甕中之鱉。當然,土匪造反的根源是吃不上飯,所以王陽明在剿匪的同時,更加註重對當地吏治的整頓,減輕賦稅、興辦教育、移風化俗,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一年多時間下來,贛南汀漳數十年的匪患基本上就被平定了,當地百姓將王陽明尊敬爲神人。

“然而真正讓王陽明功成名就的,是寧王送來的神助攻,果真是‘自助者,天恆助之’。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王陽明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匪患。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後,王陽明就局勢做出了分析: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爲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主動,倘若江南各地的土匪再因勢響應,那麼南方的局勢就會變的非常棘手。於是,王陽明立即趕往吉安,就地發出檄文,開始募集義兵,準備征討寧王。可是,率領這幾天臨時拼湊的義軍來對戰準備了幾十年的寧王軍隊,王陽明完全沒有勝算。所以一開始,王陽明便籌劃使用疑兵之計將寧王軍隊拖延在江西,‘拖’是王陽明制勝的關鍵。王陽明拿捏準了叛軍的心態,畢竟犯上作亂的人心中通常都缺乏底氣。所以,他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更到處張貼假檄文來迷惑朱宸濠。檄文聲稱朝廷派援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馬上就要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爲爭取更多的時間集結軍隊,王陽明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僞相李士實、劉養正勸朱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同時又故意將此事泄露給了朱宸濠。因此,當李、劉二人依照戰略提請寧王進兵南京時,朱宸濠心中猶疑不定,遲遲按兵不動。寧王等了十多天後,才探知到朝廷根本沒有派出那麼多的軍隊。上了當的朱宸濠這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後,逼近安慶。正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陽明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了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進行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陽明去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令我們腹背受敵;而且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趁着南昌守備空虛,必可一舉拿下;南昌爲叛軍老巢,寧王出師未捷卻先失大營,這將嚴重挫傷叛軍本就不高的士氣,所以寧王一定會班師回救,到時我們再以逸待勞迎擊叛軍就能取勝。後來的事實果真如同王陽明所預料的一樣。朱宸濠回兵救南昌時,在鄱陽湖和王陽明的義軍展開了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王陽明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的辦法再一次擊潰了寧王的烏合之衆。至此,這場轟轟烈烈的寧王叛亂歷時43天后宣告結束。

“博識、精思、問疑、苦索,最終悟道。王陽明如神般的軍事稟賦,源自於他對整個戰場的清晰把控。從複雜的形勢中,看清楚問題的主症,並依症找出上佳的對策,這就是我們所仰慕的‘大智慧’。

“《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王陽明在立德方面,開創陽明心學;在立功方面,43天平定寧王叛亂;在立言方面,龍場悟道之後開館授徒,最終留下了《王陽明全集》。“三不朽”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王陽明又是歷史上少有能實現“三不朽”的人物。所以很多人便把王陽明當成了成功的偶像,試圖用成功學的思維去解釋王陽明的成就。然而,王陽明自己又是如何來評價成功的呢?

“王陽明認爲衡量成功有兩把尺子,一把叫做‘成色’,一把叫做‘斤兩’。王陽明說,聖人之所以爲聖,與‘斤兩’無關,只看成色。聖人‘成色’足,是指他的心純乎天理而無摻雜一絲一毫人慾。當然,聖人也有‘斤兩’,王陽明打個比方說,堯舜好比黃金萬鎰,孔子好比黃金九千鎰,伯夷、伊尹好比黃金四五千鎰。但他們都是足金,這是關鍵,所以後世才尊他們爲聖人。聖人之所以有斤兩不同,是因爲時勢使然。堯舜有做聖王的條件,而孔子沒有。如果孔子有堯舜那樣的條件,那他的事功就能跟堯舜一樣大。王陽明的成色論否定了功學所鼓動浮躁的斤兩之爭,他認爲自己的‘三不朽’功德乃時運所濟而成,而並非自己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就好比有一個人跑到王陽明的面前,問:‘陽明大師,我必須得成功!怎麼做才能像你一樣成功呢?’王陽明卻回答道:‘做個好人吧!我沒想成功,只是想做個好人。’這在很多現在人的眼裡,不是跟‘小目標’、‘臉盲君’、‘嫌錢多’一樣,也‘裝’的太氣人了!

“做一個好人如何會有成爲聖賢那般宏遠的意義呢?這跟個人的成功,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呢?最近的歷史學習,給了我答案。

“人擁有兩個意識,一個是我們熟知的自我意識(顯意識),另一個就是潛意識。西方人認爲:自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後,人們才知道了這扇大門可以照見自己的人性,並能夠藉助這種自鑑的方式調整自己的心理,從而過上穩定的心靈生活。可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已經掌握這樣的方式,並把它稱之爲‘內省’,而那時的中國人稱呼潛意識爲‘天理’。沒錯,就是那句‘去人慾,存天理’,讓理學招致了‘滅絕人性’的罵名。‘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有人把‘天理’當成了自然界的客觀法則去解釋,這顯然不是‘天理’的真正涵義。因爲客觀的東西,怎麼會以‘存’、‘滅’來形容呢?正是因爲對‘天理’的誤解,儒家的哲學才被打上了唯心的烙印。

“要弄清‘天理’是什麼,我們先要明白潛意識工作的規律。假如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潛意識,那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找到它的存在。剛學自行車的時候,我們總是以爲控制好平衡,就能夠避免摔倒。可我們越試圖控制,我們手裡的車把就似乎越不聽話;反之,當我們不去刻意控制車把後,我們才真正學會了騎車。那個要強烈控制車把的意念,就是我們的顯意識;而當顯意識知道讓渡給潛意識管理這輛車時,一切都變得那麼輕鬆和順暢了。並且我們一邊騎車還能和別人一邊說笑,這時的潛意識承擔着騎車的工作,而顯意識則承擔着說笑的任務。一心二用的真正原因,人們很少會去探究,是因爲我們太習以爲常了。可這項本領卻是動物們在億萬年的進化中得到的生存絕技。有了這項絕技,兔子們才能夠一邊吃草,一邊警戒。

“一心二用雖然能夠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但這項能力有使用的前提:其中一件事我們得熟練到不需要顯意識來參與甄辨;另一件事雖需要顯意識參與甄別,但不必調度潛意識進行深度思索。也就是說,一心二用是我們應急的手段,一心一意才能使我們獲得認知的拓展。我們學習時,需要聚焦顯意識來完成認知和思考。但當你的顯意識認爲自己已經完成了這塊知識的理解後,你的學習纔剛剛開始。顯意識把知識交給潛意識後,你的潛意識還繼續承擔着你完全無法想象的工作量。首先,這塊知識應該放置到你知識體系裡的那個位置?然後,與你原有的知識發生衝突後如何融入?還有,以什麼樣的方式存放才能保證你在需要的時候將它激活?如何維持知識系統的認知昇華?......而我們的創新過程,就是大腦驅動顯意識和潛意識共同工作,直到結果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潛意識的工作量要遠遠超過顯意識的工作量,而且越智慧的人,潛意識的工作量就越重。所以,顯意識如何爲潛意識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這纔是一個關乎智慧的根本問題。

“有助於潛意識工作的方面有兩個,休息時間的保障和認知節奏的維護。休息包括,睡覺、娛樂和冥想等。人在睡覺時,我們的潛意識依舊在工作,而且相當高效。很多創新的靈感就來自於夢境,比如著名數學家拉馬努金。所以,對於學生和腦力工作着來說,睡覺是頭等大事,懸樑刺股的方法並不值得提倡。維護潛意識的順暢認知節奏,一方面要剋制縱慾,無欲則剛的精神狀態是顯性意識能夠給潛意識提供的絕佳條件;另一方面,就是避免外部因素對我們節奏的侵擾,這就是莊子所追求的身如不繫之舟的狀態。就拿儒釋道來說,它們的核心教義都是‘先克欲,方見道’。人的七情六慾是人的生物本能,是人存在的基礎。所以,儒家把人必要的情慾行爲劃歸到禮的範疇,卻嚴格地剋制那些逾禮以外的放縱慾望。當人的顯意識沒有被這些過分的慾望給佔用時,它才能更好地與潛意識完成交流與協作。在這個交流過程中顯意識感應到了潛意識所傳來的信息,將其總結梳理後便形成了人類文明中智慧的累積。潛意識的運行極爲客觀,也會因此而產生極爲客觀的理念和判斷,這些認識被古人認爲是上天所賜予的真理,故稱呼其爲‘天理’。而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輝映過程,就是審美的實現。這便是‘去人慾,存天理’的真正意義。

“做一個好人,就意味這個人已經脫離了低級的趣味,而不會被慾望輕易地擺佈,這樣的人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智慧。有了這些智慧的加持,成功還會遠嗎?

“講到這裡,仍舊有人會跳出來說:‘我沒有成功,難道我就不是好人了嗎?’這時,我們就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好人’。我沒有觸犯法律,沒有傷害別人,那我就應該是好人了嗎?其實不然,電影《狗鎮》裡的淳樸農民,在誘惑到來之前,他們都算不上惡人。因此,好人並不是用這些固態標準來衡量的,正是這些固態的評價標準才使‘孔教’擁有了禁錮國民的枷鎖。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好人,由自己內心世界的三維‘真、善、美’而決定的。求真爲了知善,知善方能審美。不是成功的人都是好人,但好人一定知道自己心中所求的成功到底是什麼!做一個真正的好人,就會擁有成爲聖賢的潛質,即擁有聖賢一樣的‘成色’。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筆下的脊樑,便是陽明眼中的聖賢。

“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僞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要譽於鄉黨焉,則人心矣。飢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一於道心,則存之無不中,而發之無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發之於父子也無不親;發之於君臣也無不義;發之於夫婦、長幼、朋友也無不別、無不序、無不信;是謂中節之和,天下之達道也。放四海而皆準,亙古今而不窮;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達道也。

“這段話正是王陽明在《重修山陰縣學記》裡對於‘心學’的詮釋。‘靈明無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即過不戀。’這是多少現代人所向往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境界呀!而‘心學’卻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到達這樣的境界,只需要你做到正心誠意,就能夠領會‘恕’的真意。

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六章 相聚五環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二十八章 約從離衡第二十章 盜火濟生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七章 姑射仙子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七章 姑射仙子第九章 國士無雙第三十八章 還施彼道第二十六章 雲端之城第二十章 盜火濟生第一章 熠熠生輝第三十七章 鷗鷺忘機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十六章 惟茲何功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二十六章 雲端之城第三十五章 食荼臥棘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三十五章 食荼臥棘第三十五章 食荼臥棘第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六章 相聚五環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三十八章 還施彼道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十六章 惟茲何功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十三章 允執厥中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十七章 緣鵠飾玉第七章 姑射仙子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二章 向陽花開第十一章 哲婦成國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十六章 惟茲何功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十一章 哲婦成國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六章 相聚五環第二章 向陽花開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二十八章 約從離衡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二十章 盜火濟生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三十五章 食荼臥棘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三十八章 還施彼道第二十三章 厲兵秣馬第一章 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