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我跟着爸爸返鄉過年。爸爸置辦了年貨,我們肩扛手拿,倉皇地趕上了車。坐在車上,爸爸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激動得像個孩子。仔細想想,我們都離家都快一年了。
我問爸爸,“爲什麼那麼期待回家?”爸爸說,“那是個讓人心安的地方,年級越大,越唸叨家。”爸爸又說,“人要感恩,感恩生育你的土地,感恩幫助你的好人。多虧了澄澄爺爺,給我在城裡找了份工作,還幫你找了學校。我們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澄澄爺爺。”我知道爸爸高興的原因,今年過年我們可以還上欠鄉親們的錢了。
坐在車上,我的心早已經飛回了山裡。學校的同學們都覺得,幽居山林是一件清苦的事兒,可我反倒看同學們每天家、校、輔導班三點一線,這樣單調重複的生活纔是清苦。山裡有看不完的美景,玩不夠的樂事。春如夢,看百花復甦。夏欲滴,覽林木扶疏。秋成醉,望雲捲雲舒。冬化玉,賞霧凇凝樹。
有次,霍煊給我品嚐了城裡的水果。我偷偷告訴他:“城裡的土地都沒有香味,所以瓜果也沒有了香味。”霍煊啞然失笑,“城裡沒有瓜果,這些都是從很遠的地方運輸過來的。考慮到運輸和銷售,不太熟的時候就摘了下來了,賣的時候再催熟。”我頓時覺得,光鮮的城裡人其實也挺可憐的,蝸居高樓大廈,寡食時令蔬果,不接土地陽氣。在山裡,懸鉤子、毛冬瓜、雞爪蓮,那可是要多甜有多甜。
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會撒腿跑的時候,我就敢去山裡找食材,從沒有迷過路。後來,大人們也會跟着我去山裡一起找,他們說我看下山的陰陽,樹木的長勢,就能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山珍,很神。有些山珍不捨得吃,曬乾後,等着小販來高價收取。那時候,在山裡的日子是爛漫的、無拘的,即便被藤曼絆倒在地上,聞到得都是泥土沁鼻的香味兒。
然而,“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媽媽病倒了,就像霹靂一樣,猝不及防地擊中了我們這個笙磬同諧的小小家庭。我的童年也隨之而結束了。爸爸要幹活賺錢,經常出門在外。我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去山上尋找藥材、放養圈裡的羊羔、生火做飯煎藥......
有一次,我因爲一心找藥,弄丟了一隻羊羔。回到家裡,爸爸用藤條狠狠地抽了我一頓,教訓道:“羔子要換錢給媽媽治病,你怎麼還這麼不懂事!”那是爸爸第一次打我,打的很重。第二天一早,我便到處去尋找羊羔,順着羊齒蕨被啃過的痕跡,我翻到了山的那頭。“咩,咩......”,它似乎受到了驚嚇。走近一看,原來小羊被藤曼纏住了腿,不停地試圖掙脫,後蹄已經勒出了血。幫它解開後,小羊卻無法跟隨我下山。於是,我把它扛在肩膀上,邊爬邊歇,踉蹌着回到了家。爸爸看到了狼狽的我,一把抓住,緊緊地摟在懷裡,一滴又一滴的淚水灼燙着我的脊背。
我悉心地照料着羊羔,以爲等它們長大後,媽媽的病就能治好了。可它們長大了,媽媽的病卻也變得更重了。媽媽被送到了鎮上的醫院,一個到處飄散着刺鼻味道的地方。我和爸爸在外面大廳焦急地等待着......後來,醫生帶我們進了病房。看着媽媽蒼白的臉龐,她用嘶啞的聲音,竭力地講出了兩句話,“娃要好好的,你們好好過。”然後,我就被醫生拉了出去。等到爸爸出來時,我看到他眼睛通紅通紅的。爸爸告訴我,“媽媽走了。”......
我們把她帶回了家,安葬在雲頂峰上。爸爸說,“這樣,媽媽就可以每天看到我們家了,而我們擡起頭,也可以看見媽媽。”
那天的晚上,我跑到師傅的觀裡,跪拜在後土娘娘的面前。跪了多久,我已經記不得。只依稀能想起,師傅放在我旁邊的粥碗大概換了五次。再醒來,我便躺在了觀裡的牀上。“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人之貴,在於心篤意定,能持恆,能守靜。你是塊質樸美玉,若經雕琢,必成良器。你願意拜我爲師嗎?”,師傅詢問我。我不知所可,答覆師傅道:“我得有爸爸的同意,才能拜師。”
我回到家,稟告了爸爸。爸爸說,“觀裡的神仙,才學無雙,多少人想拜他爲師都不成。神仙肯收你爲徒,是你的造化。原本爸爸來年要送你到鎮裡去上學,神仙比學校的老師本事還大。今後,一定要好生地伺候師傅。”
返回觀中,我篤敬地行了拜師大禮。陪伴師傅後,我不再是山裡的野孩子,漸漸懂得了“門開岩石千山月,簾捲溪樓一檻風。”是一種什麼樣的雅緻生活。師傅也不是“相伴雲和水,爲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衆心同。”的出塵神仙,而是一位“醉臥茅堂不閉關,覺來開眼見青山。”的風流名士。一年後,我再看着青山,他已經出落成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了。
“風帶泉聲流谷口,雲和山影落潭心。”我的家就在羣星谷的谷口,赤霞山的陽面山坡上,離月牙潭一里山路。
春天,“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月牙潭邊的辛夷花率先傳來了春的消息後,很快,羣星谷的舌雀梔子花便會競相開放。白色的花朵點綴滿整個山谷,又有河水川流其中,像極了夏夜裡的星空璀璨。赤霞山的杜鵑花也不甘示弱,爭芳吐豔,燒紅了整個山坡。
夏天,“青皋麗已淨,綠樹鬱如浮。曾是厭蒙密,曠然銷人憂。”羣星谷、赤霞山,全部披上了青翠色的盛裝。走在山路,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投射下來,明亮的光斑迷幻了整個山林。當你沉醉而不知歸路時,凝成了一顆祖母綠的月牙潭,會用她的波光粼粼,指引着這裡的山民。在清澈的山溪裡捉魚摸蝦,在清涼的山谷中順藤尋瓜,你也會感嘆,“不怨秋夕長,常苦夏日短。”。
秋天,“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千里橫黛色,數峰出雲間。”羣星谷、赤霞山翠色轉黛,山坡上火紅的雞爪槭和金黃的銀杏葉成了山林裡的絕色。“高秋爽氣相鮮新”,山霧消散時,捲簾看雲朵變幻。姍姍飄蕩像小船搖搖,冉冉吹起似輕紗嫋嫋,團團翻騰若波浪滔滔,綿綿連接如煙海淼淼。
冬天,“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晚風夕照間。最愛東邊晴後雪,軟紅光裡涌銀山。”山裡的冬天,鋪瓊砌玉,分外靈秀,宛如進入了一片琉璃的世界,而其中最美的景觀要屬霧凇了。霧凇輕盈潔白,附着在林木上,好似玉樹瓊花,素淨雅緻,楚楚動人。
在沒有遇到爺爺之前,我以爲會這樣,陪伴着師傅,永遠沉醉於這方天地。
在山裡時,我最喜歡在河邊收集石頭,這些卵石多是紅、黃、白色,上面的花紋像風景、人物、花鳥,十分精巧,惹人喜歡。有一天,我正在潭邊尋找瀑布沖刷下來的石頭。忽然有人喊道,“小朋友,你是山裡的娃娃嗎?”我衝他點點頭。“你可以做我們的嚮導,帶我們遊山玩水嗎?我們是外地的‘驢友’,會給你報酬。”知道可以賺錢,我便答應了。後來,來這裡的‘驢友’越來越多,不少村民也都開始做起了嚮導。
去年的暑假,爺爺和清清找到了我。遊山玩水時,他們會駐足欣賞那些美景,並吟詩來詠哦。他們懂得師傅所說的那種審美意境,於是我明白了,他們並不是僅僅爬山玩水加拍照的‘驢友’,而是師傅常說的風雅之士。
師傅和爺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師傅跟別人這般情投意合。爺爺問我,“你可在讀書?”我回答爺爺,“師傅教我識字,讀過些許詩書。”爺爺對師傅說,“如今山外滄桑鉅變,小朋友質樸穎慧,不可錯過紅塵裡的劫歷。”師傅點點頭,“委託耆老了。小娃還有生父,尚需請示。”我行了三跪九叩之禮,出了觀門。
家裡非常寒磣,竟然找不到一張像樣的椅子請爺爺坐下,只能委屈爺爺坐在小凳上。爸爸回來後,爺爺告知了來意,又好奇地問: “師傅做木匠營生,門外就有漫山的木材,爲何家中沒有器具?”爸爸答覆:“師祖有訓,‘木皆有靈,不可擅伐,伐之必爲善用。’”爺爺肅然起敬,“可否領略祖傳神技?”爸爸在屋外,隨便找了根木枝,用刨刀削了幾下,很快一隻蜻蜓就在爸爸的手上振翅欲飛。送給了清清後,她愛不釋手,喜歡極了。爺爺撫掌大悅,“學校有個木器博物館,很多傳世的木器因爲殘損不能再煥發光彩,懇請師傅妙手施以神技來挽救。”爸爸謙虛謹慎地回答:“不知先生所拖何物,但能施力,必不推辭。”爺爺說,“這個工作可以申請到國家項目,薪酬自不必擔心。屆時安住在學校宿舍,賢父孝子相伴,亦可共敘天倫之樂。”爸爸覺得一切甚好,便答應了爺爺,但是要等到手上的活計做完,明年暮春的時候,才能過去。祖師爺說:“‘匠’是一門技藝,‘心’更是一種修爲。匠人易得,匠心難修。墨家技藝,非修心者不能傳承。”爸爸一直恪守着祖訓,不會隨意放棄已經接過來的活計,更不會有半點懈怠。
於是,第二年春天快過完的時候,我便來到這紅塵裡開始“渡劫”。從未走出大山的我,第一次坐上長途大巴來到城市。大城市可真不一樣,空氣已不再清新,刺鼻的汽車尾氣壓倒了林木花草的芳香。有時候,天還灰濛濛的,行人都帶上了口罩。
在這裡,似乎什麼地方都要花錢,每天都要計算着過日子,生怕一個不留神,把錢花多了。爲了上下學能省下公交車錢 ,我準備學騎車了。我從大學的畢業生那裡收來了一輛自行車,一有空,就在操場的跑道上練習。摔了幾次後,也就學會了;沒過多久,就敢上路了;再沒過多久,都可以在城裡面到處溜達了。就這樣,我很快便熟悉了這座城市。週末晴好的時候,我會經常帶着爸爸到處去逛逛。
有那麼幾天,城市開始飄散着草木的香味。“西湖八月足清遊,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吹墮萬山秋。”我瞭解草木的習性,看下桂花的顏色,嗅下它的香氣,就能知道它是否進入了落花期。進了落花期的桂花,輕輕一撣,花瓣便會紛紛落下,而且不會傷及花木。適逢週末,我東奔西跑,收集了很多桂花。我找到專門風乾桂花的地方,賣給他們一大半,自留了一小半,等着過年的時候獻給師傅。
在城裡,除了與爸爸朝夕相伴外,更多的時間,是我一個人的自在。“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爺爺幫我辦理了一張借書卡,方便我去圖書館讀書看報。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城裡人同情山裡孩子的文章後,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於是,我寫一封信投寄給了那家報社。
《一個山裡孩子眼中的城市》
我生在大山裡,那一方山水如詩似畫、鍾靈毓秀。也許,我們物質上相當匱乏,但是大山能夠提供給我們安之若素的生活。如果你足夠地勤奮,大山便能夠給你不亢不卑的尊嚴,每一個山民都擁有一顆如大山般泰然且堅韌的心臟。
現在,我來到了城裡,看到了城裡人的奔波和苦辛。他們中的很多人擁有着我們山裡人想象不到的財富,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很難像山裡人那般坦蕩如砥。他們也說不清楚,奔跑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是發自內心的初衷,還是被迫脅從的無奈。而在山裡,山民們雞鳴而晨興,日落則暮歸,守時勞作,過着最簡單的人居生活。雖然日子清貧,也不乏憂慮,但是每個山民都坦然地面對着大山安排給我們的命運。
城裡有很多賢能的人,他們傳播知識和文化,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改變着生活。不管距離多遠,一個電話就能夠聯繫彼此。手機刷一刷,天南地北的貨物就會自動到家。還能拍照、上網、微信......,手機擁有如此多好用和好玩的功能,這也就難怪城裡人可以每天低着頭而不嫌累了。但是,城裡人五彩斑斕的生活裡,卻沒有太多恬適的空間留給自己的心靈。於是,城裡人一有假期就開始往山上跑,他們喜歡山裡的清新空氣,說是可以洗心換肺。這像極了詩裡所寫的那樣,“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還有些城裡人,甚至將家都安置到了山裡,過着跟山裡人一樣的生活。
可是,長期在山裡生活,人的確會變得相對閉塞。“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風風雨雨。”這樣的生活,雖然放慢了時光,但是日子久了,也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
所以,未來的生活應該是,把城裡變得更像山裡,讓每個住在城裡的人都能夠貼近自然的節奏;把山裡變得更像城裡,讓每個住在山裡的人都能夠享受到都市的便捷。許多年以後,我們將不會無謂地去區分城裡人和山裡人,因爲只剩下了唯一的稱呼,那就是“文明人”。
後來,我收到了雜誌社給我寄來的稿費,文章發表了。我用掉這個稿費,請爸爸下了趟館子。自爸爸來到城裡,這是他第一次走進館子。我們點了一條西湖醋魚和一份東坡肉,每個人都幹掉了三碗米飯。回宿舍的路上,我問爸爸,“活難不難捯飭?”爸爸說,“東西都是老的,得祖師爺傳下來的老法子才能侍弄,現在的新木匠都不會弄。爺爺說,我如果在這邊開個木匠鋪,能賺大發嘍。可是我沒想那麼多,能還上給媽媽治病欠下的債就好。祖師爺賞的這碗飯,吃好吃壞,都是要傳下去的。只是委屈娃你了,別人家的孩子是啥都有,要你跟着爹吃苦。”“我沒事,師傅說在什麼環境下都是修煉,我一定會努力,不辜負師傅和爺爺對我的期望。”,我堅定地回答道。一路上,我們就這樣晃晃悠悠地走着......
期末的考試,我得了全優。我要感謝霍煊的幫助,他卻說行俠仗義是他的本能,收我的回報有損他的俠名。我將成績交給了爸爸,他激動了一個晚上。
......
車終於到站了。我們又轉了一輛摩的,來到了山腳下。之後,我們馱着大包小包,頑強地向家的方向走去。路上,爸爸問:“重不重,累不累?”我逗趣道,“比起羊羔來,這個還算可以吧!”我們相視一笑。
通往山上的路已經被積雪堙沒了,好在我們家住在谷口。回到家裡,我們來不及緩緩氣,就把給鄉親們準備好的禮物送上了門去。鄉親們也給我們回送了他們準備好的年貨——臘魚、臘肉、鹹雞、冬筍、香菇、石耳、芋頭、芹菜、豆腐、青菜、白菜、黃元米餜和米粉。
第二天,臘月二十三,我們把家裡好好地打掃了一邊,這是“掃塵”,掃除一切污穢之物,乾乾淨淨喜迎春節。當晚,用碟子盛上茶葉、大米、紅棗和糖餅放在竈上祭祀竈神,又稱“糊司命”,祈求竈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第三天,農曆臘月二十四正是小年。這一天,備了些酒菜,陪着爸爸喝了兩盅,這就是過了小年。今年,爸爸比往年都要開心些。
第四天,我們準備好打麻子。打麻子,是搗弄年貨食物的一種活動。糯米浸透後蒸熟,起蒸馬上放入石臼用搗棍槌搗,打勻後趁熱做成圓餅狀的糰子,晾乾後就是我們說的麻子了。
第九天,農曆臘月三十爲“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爸爸帶着我給媽媽上了墳。下午,我們準備好了祭品,燒紙錢拜祭了宗祖。在廳堂的大門外貼上了大紅的春聯和年畫,連不用的羊圈、雞籠上也貼上寫有“六畜興旺”、“金雞報喜”的紅紙。晚飯是豐盛的年夜飯,又叫“團圓飯”。除夕夜,燈火通明,我和爸爸圍坐在火爐邊“守歲”。到了午夜,爸爸放鞭炮封門辭舊。
第十天,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開門迎新。大門打開,放長鞭炮,迎接春意涌進。接着朝日出的方向走幾步,口中唸到“新春大吉、連年如意”。開門後,全家吃新年飯。飯是昨天剩下的,萊是4個素菜:一是芋頭,寓意家裡有“餘”;一是芹菜,寓意“勤儉”持家;一爲豆腐,寓意家庭“富裕”;一是青菜,又叫大菜,寓意新年裡生機勃發。
我提着籃子,裡面裝着麻子和桂花,還有一罈我從城裡帶回來的老黃酒,爬上了山路。師傅的道觀離我家有點遠,當中隔了兩座山頭。雪封了山路,不太好走,但是這並沒有難倒我。一個時辰不到,我就來到了師傅的觀門。推開觀門,進到了師傅的屋內。跪拜後,我把籃子奉上,“這是今年城裡的桂花。”師傅打開桂花的袋子,嗅了一口,然後背轉過去。良久後,吟道:“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我把我身上的香袋解了下來,雙手奉給師傅,“這掊土隨着我進得城,一直未曾離身。山裡的幽幽香土已經侵染了城裡的紅塵氣息,願能夠陪伴師傅左右。”
離開道觀的時候,門外升起了大霧,我摸索着走下山去。回望道觀,一團迷霧,隱約中能聽見師傅的聲音: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