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賣刀

張仲曜未敢妄自揣測聖意,只着力整理此番進貢的西域物產,因爲沙洲勢力日漸窘迫,這次貢品較爲寒酸,有上好玉石三千斤,玉帶十副,白玉璧二十對,龍腦香藥五百斤,夜明珠二十個,河西健馬三百匹。張美、劉延讓在汴京城內外有多處府邸,這二人在驛館駐留一夜,次日便各自回府。沒過幾日,都亭西驛的官員便來安排沙洲歸義軍使節隊伍到汴京城中驛館住下,順便將貢品登記造。只是,因爲皇帝忙於朝政,暫時還未安排會見,這張仲曜又在汴梁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天下繁華聚汴京,張仲曜時常四處走動遊玩,倒也不覺日子難熬。

汴京外城是顯德二年世宗柴榮下令營建的,距今不過二十餘年,有着簇新夯土城牆的汴京,與與久經戰亂和滄桑長安、洛陽相比,年輕而充滿活力,彷彿如日方升的大宋。發達的水系,暢通的漕運,越來越多的官員和禁軍,都使得汴京的商業異常繁榮,五代的戰亂和朝廷制度的崩壞,反而使商販們突破街坊的限制,汴京的街市一改長安和洛陽的肅穆莊嚴,從早至晚,小商小販沿街叫賣不絕。

蹴鞠是汴京城中最受歡迎的運動,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閒漢,頗有樂此不疲的,不過張仲曜喜歡地還是更劇烈的馬球,只好奇地駐足旁觀半晌便帶着安思道離開。他日日便帶着安思道在這汴京城中徜徉,若不是他每日還堅持不懈地舞劍開弓騎馬,安思道簡直就要以爲久居河西的張仲曜已被繁華的汴京所迷醉。

這日清晨,風和日麗,張仲曜帶着安思道從郊外騎馬,看汴河兩岸楊柳依依,綠草茵茵,只見芳樹之下,園囿之間,遊子仕女徜徉來去,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歌兒舞女,遍滿園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張仲曜樂而忘返,縱馬馳騁,直至黃昏時分方纔回城,等閒人等在城中不得乘馬,張仲曜便和安思道都牽馬而行。

行至一處酒樓之前,張仲曜“咦”了一聲,停在一個路旁的漢子跟前。

此時不光朝廷爲官民都規定了嚴格的服色,就連各行各業穿着打扮各有規矩,比如香鋪裡的裹香人,一定是頂帽披背,而質庫(當鋪)掌事,則是着皁(黑)衫角帶,不戴帽子。這漢子形貌潦倒不堪,一看那穿着卻是軍漢,他面前攤了一塊破布,一把刀抽出了鞘來,和刀鞘一起整整齊齊地擺在破布之上,一看便是個賣刀的架勢。

吸引了張仲曜駐足觀看的,卻是這把刀。刀身佈滿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更暗暗隱現出一層血光。張仲曜久居敦煌,見識過四方兵器,識得這刀上花紋,此刀乃是出自波斯,雖不是經名匠之手雕琢的寶刀,卻也是難得的利刃,與寶刀的差異也只在沒有鑲金嵌玉而已。張仲曜俯身拿起刀仔細觀看,那漢子也不阻止,只見刀上血光隱然,可見雖然刀的主人細心擦拭,但此刀時常飲血,日積月累,便留下血紋。屈指一彈,刀身微彎挺直,竟如長劍一般發出“嗡”的一聲鳴叫。

“好刀!”張仲曜心中暗贊,再看這漢子身上破舊的軍袍,問道:“壯士,你這刀賣多少錢?”

那漢子擡起頭來,張仲曜纔看清他面目粗豪,額上有銅錢大小一塊箭疤,鬍子拉茬,滿是風塵之色,顯然日子過得頗爲窘迫。見張仲曜手上牽着一匹河西健馬,馬鞍上掛着弓箭,那漢子臉色一喜,有牽強地笑道:“公子若看得上眼,五十貫拿去吧。”

“五十貫?”張仲曜眉頭皺了起來,以他眼力,這刀至少要值一百貫。四方紛亂,沒有一柄利刃防身,錢財再多,也是爲別人保管而已。這漢子看樣子出身軍旅,當是識貨之人,怎捨得將這好刀如此賤賣?

見他臉色猶疑,那漢子心裡便有些着慌,他若不是窮困潦倒,也捨不得來賣刀,可他這把刀雖好,可願意拿出一大筆錢來買的人着實不多。“吾看公子也是習武之人,寶刀配英雄,四十貫。”見張仲曜仍然沉吟未決,這漢子愁眉苦臉地,都賣了三天刀了,除了幾個市井閒漢前來打趣之外,竟是乏人問津。太平年月,如要解決麻煩,刀還不如銀子好使。

“三十貫,不能再低了,公子給小的留點還鄉的路費吧。”那漢子都要哭了,不停地搓着雙手,一臉期冀地望着張仲曜。

“這刀是你所有麼?”聽他報出如此低價,張仲曜疑心更起,擰緊眉頭,厲聲逼問道。他出身高貴,久在軍旅,這一問自有一番凌人的氣勢。可那漢子適才苦苦央求,吃他這質疑,忙道:“公子可是疑心這刀來路不正?”見張仲曜不置可否,便解釋道:“公子有所不知,小人乃是關南巡檢李漢超將軍帳下牙兵,名喚朱導,上月故主離世,吾等將軍生前爪牙之士護送靈柩回京,誰知將軍府上說太平年月不便收留勇士,只給了些盤纏打發吾等兄弟回鄉。小人一不會耕田,二不會經商,回鄉也只是坐吃山空而已,原想憑着這身武藝,另找主家投奔,誰想道流落汴京已有半月,卻四處碰壁,李將軍府上贈送的盤纏也所剩無幾,無奈之下,只等將這柄傍身數載的寶刀變賣。”

見朱導越說臉色越是黯然,張仲曜暗歎,朝廷忌憚元勳重臣之心昭然若揭,正是風聲鶴唳之時,京中誰家還敢招來勇士?此人能蒙關南巡檢李漢超賞識,選爲牙兵,乃是我漢人中的壯士,卻落得如此潦倒,當真可悲。

須知這關南巡檢中的關,是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乃是宋遼接壤的要衝之地,每年每月,圍繞着三關大大小小衝突不計其數,只因過了這關南之地,便是無險可守的冀北平原,遼國騎兵可以通行無阻。而關南巡檢李漢超麾下兵不過三千,卻能剋制契丹人不能南下劫掠漢民,可見其精銳。這朱導若當真如他所言,是李漢超的牙兵話,便是一等一的勇士。

張仲曜沉吟片刻,將那柄刀還給朱導,沉聲道:“我乃河西沙洲歸義軍判官張仲曜,歸義軍地處羣胡之中,日日礪兵,月月有戰,你如無他出去,可願意隨我西歸敦煌?吾必不薄待了壯士!”他不待朱導回答,從懷中取出一塊五兩左右的銀錠交給朱導,又道:“些許銀錢,聊表對關南壯士的敬意。”此時中原尚通行錢帛,民間不大使用銀兩,但敦煌商旅繁盛,西方好用金銀爲貨幣的習俗,卻也傳入了漢人之中,張仲曜一路跋涉奔波,深感錢帛攜帶不便,隨身就帶了一些輕便的銀錠,以備不時之需。

張仲曜當街直接招攬,豪爽贈銀,朱導倒是一愣,他低頭沉思,就算拿了這幾兩銀子,回到鄉里,自己無地無家,難不成吃光了之後做個乞丐?他下定決心,便躬身道:“謝張判官擡愛,朱導願投歸義軍。”他既然拿定主意,無處着落的頹唐氣息一掃而空,百戰悍卒的氣概顯現出來。

張仲曜不易今日竟然收了一個得力手下,心下大爲高興,拍着朱導的肩膀道:“今後便是一家人,不必客氣,這位是我家將,安思道都頭。”朱導當過節度使的牙兵,也上過些場面,見安思道緊隨張仲曜身後,衣飾不比普通軍漢,便知是張仲曜的心腹,恭敬地抱拳道:“安都頭。”

安思道見他腿腳粗壯,右手掌心和指頭都有厚厚的胼胝,顯是常習弓馬所致,也含笑抱拳道:“朱兄弟請了。”又對張仲曜道:“恭喜公子募得勇士。”

張仲曜哈哈大笑,伸手指着旁邊一座酒樓道:“今日有緣法,不如上這酒樓一醉方休。”朱導和安思道擡頭一看,只見酒樓匾額上書三個大字“魁星樓”,都驚吸了一口氣,這魁星樓乃是東京城中酒菜最貴的一處所在,現時還好,若是趕考的時節,爲圖個好口彩,士子們大都要來坐上一坐,簡直要把門框擠開五分,門檻卻踩下三寸。

張仲曜混不在意這些,敦煌地處沙漠之中,卻是東西商旅繁盛之處,許多汴京日常所用之物都奇貴無比,這魁星樓中酒飯的花費在他看來,還算是便宜的。

舉步登樓,打賞了小二,十文大錢,便揀了最高處的一個雅閣,推窗望遠,只見汴京城,車水馬龍日夜川流不息,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羣,高門顯第混雜而居,遙遙只見門庭若市,分不清哪是高官顯貴,哪是富商巨賈,夕陽的金光照着鱗次櫛比的屋檐,映照着奪目的光芒。坐在這高閣之中,把酒臨風,一派盛世太平景象,酒未入喉,人已醉了。

小二殷勤地端上冷盤果腹,替三人添上茶湯,正待報出本店的招牌好菜之時,旁邊雅間卻有人朗聲道:“諸位同年,此地魁星樓,正合吾等新科進士相聚,傳將出去,又是一番佳話。”

“今科取士一百零九人,乃是前所未有之盛舉,正是陛下求賢若渴,勵精圖治之兆,吾等同年及第,當守望相助,不負官家之期望。”

“馬兄,臧兄說得甚是,可嘆一幫饒舌的小人,竟說陛下居然是爲了取張齊賢,才一股腦兒將我等排名在齊賢之前的都取了,當真可惱!不說其他,呂兄,你是金榜魁首,才高八斗,難道還沾了張齊賢的光不成?”

原來隔壁是一羣新科進士正在宴飲。

以唐朝文華之盛,進士科每年應舉者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寥寥,從不滿十人到三十人左右。當朝太祖年間,乾德六年只六人中進士,中進士最多的開寶八年也不過區區三十一人。誰知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一科進士竟然取了一百零九人,難怪民間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也令這些得意揚揚的天子驕子心中有一些異樣的味道,明明是十年寒窗苦讀贏回來的進士,卻似加了錫的劣質銅錢似地。

聽着旁間的進士們議論紛紛,張仲曜微微一笑,手腕一翻,將大碗黃酒像水似地喝將下去,胸中豪氣干雲,耳畔呱噪之聲漸隱,迴響起一首敦煌流傳的曲子: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場騁僂囉。手持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徳能多。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注1:曹翰《退將詩》曰:曾因國難披金甲,恥爲家貧賣寶刀。

注2:太平興國二年,“癸卯,關南巡檢、應州觀察使李漢超卒。上甚悼之,特廢朝,贈太尉、忠武節度使,遣中使護其喪歸葬。”

注3:太祖時,以李漢超爲關南巡檢使捍北虜,與兵三千而已,然其齊州賦稅最多,乃以爲齊州防禦使,悉與一州之賦,俾之養士。而漢超武人,所爲多不法。久之,關南百姓詣闕訟漢超貸民錢不還及掠其女以爲妾。太祖召百姓入見便殿,賜以酒食慰勞之,徐問曰:“自漢超在關南,契丹入寇者幾?”百姓曰:“無也。”太祖曰:“往時契丹入寇,邊將不能御,河北之民,歲遭劫虜,汝於此時能保全其貲財婦女乎?今漢超所取,孰與契丹之多?”又問訟女者曰:“汝家幾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對。太祖曰:“然則所嫁皆村夫也。若漢超者,吾之貴臣也,以愛汝女則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與其嫁村夫,孰若處漢超家富貴!”於是百姓皆感悅而去。太祖使人語漢超曰:“汝須錢何不告我,而取於民乎!”乃賜以銀數百兩,曰:“汝自還之,使其感汝也。”漢超感泣,誓以死報。

三十一章 毀城六十四章 降否十七章 國殤二十二章 必勝十一章 斬案怒五十六章 大局七十九章 黑雲三十七章 狹路楔子九十一章 交易六十章 巡城第二章 北風惡四十六章 袒呈四十七章 約定二十章 爭短長二十一章 斬首二十章 道理第十六章 雍熙二十二章 弩戰第十八章 奇冤二十八章 地運第三章 送禮八十二章 問策五十七章 幽會第十六章 雄心十八章 同仇二十九章 棄子二十四章 桃李九十七章 無敵十八章 癡人語第五章 讓國十二章 漢人四十三章 擁立十四章 春分十二章 商幫草原絲綢之路三十五章 龍升五十章 食肉三十七章 狹路十四章 蜃樓十六章 譁變三十一章 胡漢三十章 承影五代十國的軍隊制度第五章 射藝“王小波”名辨釋 作者段玉明21章中藤甲的創意來源—唐代的複合盔甲第三章 送禮三十七章 逆轉四十五章 對峙四十一章 奪氣三十九章 心腹三十三章 邀戰二十九章 危局四十一章 沙場第七章 心憂九十四章 困守第九章 稅吏七十一章 迫降三十四章 迫和二十五章 王侁三十七章 盲戰第二章 選擇二十三章 文戰二十一章 報怨三十七章 逆轉四十三章 擁立十一章 斬案怒九十八章 歸程十四章 春分九十章 屯田六十九章 三百史書下酒之張議潮三十七章 扣留二十三章 背水三十七章 扣留四十四章 戰象第十章 私學十五章 奪門九十六章 絕地二十六章 登城第十章 奪位十六章 女史邀十二章 商幫三十七章 狹路第六章 陪審六十四章 海議六十二章 地道三十九章 城下三十七章 頓兵第一章 大國遏住需求的文明第一章 西行四十四章 交待二十七章 取經三十四章 變化第十四章 藏富遏住需求的文明四十四章 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