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軍隊制度

bookmark

唐朝滅亡後的50餘年間[907—960),中原地區出現相繼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中原以外尚有並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北漢等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在這“興亡以兵”的時期,軍隊舉足輕重。藩鎮皆握兵權,“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新唐書·:兵志》),致使軍閥混戰,社會動盪劇據分裂嚴重.王朝更迭頻繁,其軍事制度也混亂多變。

軍事領導體制五代之初,如後梁,中央尚無統一的全國軍事機構,後唐以降,才逐漸建立統—的禁軍指揮系統,以樞密使爲長的樞密院形成爲全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樞密位一職;來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以宦官掌管樞密,承受表奏、出納王言。後置爲專官,入則參預軍國大政,出則典領禁軍,直接攬權干政。唐亡前夕廢樞密使。後梁時,革宦官掌樞密十政之弊,改置祟改院,由文士任祟政使,預聞機要。後唐複稱樞密院,有關內外軍政長官與將帥任命,軍隊調發、屯戍,糧食徵調,馬政控制及甲仗發放等軍國要政全由其掌領,但不直接掌管軍隊的指揮。樞密使地位實際高於宰相,並以諸衛將軍充任都承旨、副承旨等屬官。後晉始以武將任樞密使,主征伐。到後周,樞密院專掌全國軍務,成爲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關。

五代各朝帝王多出自藩帥。全以親軍(牙兵)擁立攫取皇位,故非常注重親自控制親軍,強化對中央禁軍的統御。後梁沿襲所末舊制,以六軍諸衛爲中央禁軍,並始置侍衛馬步軍爲皇帝親軍。六軍諸衛內統軍和將軍統領,侍衛親軍則由皇帝自統。後唐初,以蓄、漢馬步諸軍總管統治諸部騎兵及漢兵,後用唐制,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判(兼)六軍諸衛事,成爲中央直轄各軍的統帥。後晉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升爲最高統兵官,統領全部禁軍,六軍諸衛制遂廢,侍衛飛步軍成爲中央禁軍的總稱。後漢沿後晉之制。後周另增殿前部點儉、統領毆前諸班馬步諸車,與侍衛馬步軍平列,形成殿前與侍衛兩司分享中央禁軍的體制。五代時,地方自鎮以上置使掌管軍事,如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且冠以地域名稱。州鎮軍、郡主將以上軍職,由朝廷任免。戰時,各級所轄軍隊奉詔出征,分設招討使、都統、都部署、行營都指揮使等率領作戰。將帥之職則由受命征伐的蕃帥充任,戰畢及免。

五代武裝力量可分爲中央禁軍、地方軍和鄉兵。中央禁車,爲軍隊主力,包括禁衛六軍與侍衛親軍兩部分,皆由皁帝直接控制。六軍備分左、右,實爲12軍。軍隊名號繁多,如後梁,六軍有龍虎、羽林、神武、天武、英武天威等l貸上系軍直立駿、天興、神捷、廣勝等。後唐將禁衛六軍的左右羽林改爲左右嚴衛,左右龍虎、神武改爲左右捧聖,納入侍衛親軍系統,最爲親要。後又改嚴衛爲寧衛、捧聖爲彰聖。後晉則改寧衛、彰聖爲奉國、護聖。至後周,將奉因改名虎捷步軍,護聖改名龍捷馬軍,隸屬侍衛司,與殿前司之控鶴步軍、鐵騎馬軍共爲後周中央禁軍中四大主力。

地方軍,分隸於州鎮。多襲唐末蒲鎮舊制,主要由牙軍(或稱衙軍、元從兵、廳直軍)編成,屬藩帥自置親軍,實爲藩鎮軍。它既是五代軍隊的基於,也是私人武裝的核心。此外,還有義兒軍,即由藩帥選驍勇善戰者結爲義子組成的親軍,並以有顯著戰績者任軍使,與藩帥形成密切的人生依附關係。地方軍主要駐守牙城(藩帥治所),兼有徵伐與戊邊守備之責,並隨藩帥遷留。

鄉兵,是守衛鄉土的民兵。亦偶補正兵不足,應調參戰。鄉兵的組成,多從在鄉丁壯中徵集。後唐劍南東川節度使徵集民兵,於劍門北防守水定關。後晉規定每7家稅戶出——兵,共備兵械、改裝,組成義軍,並將諸州所集鄉兵7萬餘,通以“武定軍”爲號。後周在秦州一帶編點稅戶充保毅軍,教習武技,徵役時官發口糧。此外.吳、南唐、後蜀、楚等國亦有鄉兵。吳有“團結民兵”,南庸、後蜀、楚有鄉軍或鄉兵,均用以自衛鄉里。

軍隊編制五代中央軍編制,各朝不甚一致。至後周,待衛親軍和殿前軍逐漸形成廂、軍、指揮(營)、都4級編制序列。廂分左、右,每廂轄10軍,設廂都指揮使1人,每軍轄五指揮(營),設都指揮使、都虞候各1人;每指揮轄5都,約500人,設指揮使、副指揮使各1人;每都100人,步軍設正副都頭(或軍使)、馬軍設正副兵馬使各1人。後周殿前軍置正副都點儉、正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1人,統領散員、散指揮、散都頭、內殿直、散抵候、東西斑承旨、大劍直等諸班直。諸班直皆選拔驍健的武士編成。地方軍編制,由於各鎮轄境大小不同,所設牙兵人數不等,少則幾百.多則幾幹,有的上萬。基本建制單位爲指揮(營),每營約500—1000人。後唐孟知祥鎮蜀時,有牙兵16營,共1.6萬人,每營即爲1000人。

五代以步兵爲主,馬軍(騎兵)居次,水軍亦有一定比例。水軍南方多於北方,江南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和蜀等國皆置;中原五朝的後唐置水軍5都,後周亦建有水軍。水軍多以指揮使統領,常冠飛掉、樓船、戰悼等名稱

第九章 陸權第十章 臨機十二章 分家二十章 強弩第六章 善若水八十一章 射虎十六章 女史邀十五章 圍獵七十五章 焚書第十章 誅心十五章 楚樓歡第四章 救死三十四章 變化二十九章 覆巢十六章 鐵鷂楔子四十三章 擁立十六章 譁變第七章 航海十八章 震怒第九章 敢重任第七章 航海四十一章 沙場二十七章 故人第五章 誤會五十三章 大勝五十六章 大局三十七章 狹路第九章 宮變二十五章 退將第七章 航海二十八章 整軍三十一章 遠慮五十五章 傳信二十二章 國賊第十九章 肘腋三十六章 包圍八十四章 夜宴六十章 巡城十六章 爭城二十六章 勢爭大唐逸聞二十七章 故人三十三章 邀戰二十章 綢繆三十二章 兩難二十七章 謗書十七章 國殤十二章 商幫二十八章 校閱十三章 風燭四十二章 冰火二十四章 潰圍三十八章 心賊四十三章 安西二十七章 故人四十五章 根基十九章 雷霆第四章 救死三十八章 遭遇十三章 接舷戰第六章 密謀三十八章 忠誠四十一章 朔鎮四十六章 寒食六十二章 地道四十四章 伏兵十七章 國殤四十章 逗撓四十五章 對峙五十二章 野戰六十四章 降否十二章 分家六十八章 搶城古代商路的財富八十九章 軍心二十九章 棄子第十六章 雄心第一章 嵐州三十五章 血統三十六章 內應古代商路的財富七十一章 迫降四十五章 胡旋第十二章 示警四十五章 封疆三十六章 內應“王小波”名辨釋 作者段玉明二十七章 故人十二章 蕭韓第十九章 蜀變八十八章 雨中第二章 華夏大唐逸聞二十三章 辱使第十章 誅心二十九章 危局三十八章 心賊三十三章 祆火六十五章 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