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大結局

bookmark

第500章 大結局

到了大元帝國這種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帝國的存續。

老實說,江鴻飛絕對是千古一帝的典範,他的文治武功可以說遠超歷任皇帝。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江鴻飛太能折騰了。

江鴻飛在位的這些年,大元帝國的人,全都跟着他折騰,哪怕是休養生息那幾年,其實也沒有好好休養生息。

如果江鴻飛再這麼繼續折騰下去,大元帝國指不定就讓江鴻飛給折騰沒了。

而江修,對人對事都非常寬仁,而且呢,知進退,知厲害,不胡搞瞎搞。

哪怕江修是最有可能成爲大元帝國儲君的皇子,他都沒有什麼存在感。

可以說,江鴻飛的很多兒子都比江修有名。

這就對了。

一個好的皇帝,就應該這樣。

而且,江修勤儉節約,凡事就講究一個省。

可以說,江修一點也不像江鴻飛的親兒子,他的脾氣特別好,特別穩。

江鴻飛在位這麼多年,這麼能折騰,大元帝國看着欣欣向榮,其實早就千瘡百孔了,可能就差一步就掉懸崖下邊去了。

得有一個江修這樣的不折騰、不惹事、不刷存在感、就是開源節流、踏踏實實的過日子的新皇帝,才能把大元帝國這輛破車開得更遠、更久、更穩。

而江鴻飛選擇讓江修繼承自己的皇位,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

洪武二十七年,秋風送爽之際,江鴻飛於幹清宮前,毅然取出正大光明匾後遺詔,宣告將帝位傳予江修,並決意親率大軍遠征西域。

此舉一出,朝野震動,百官或真心或假意,皆懇請陛下三思。

有臣子直言:“西域之役,遣將代勞即可,陛下何必親身涉險?”

江鴻飛聽後,心中自有計較:非親征無以安置未封之子,非親征無以拓展鐵路,連通絲綢之路,更非親征無以根除帝國隱患。

所以,江鴻飛淡然一笑,揮袖而去,只留一句“朕意已決”。

羣臣無奈,只得遵命退散。

……

八月十六,晴空萬里。

親自主持完江修的登基大典之後,江鴻飛並未留戀皇權的巔峰,而是率領着龐大的隨行隊伍——上萬名佳麗、包括江載在內的數千皇子,在十萬精銳親衛的簇擁下,踏上了前往西京長安的列車之旅。

此行,名義上是御駕親征,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皇家巡遊與戰略部署。

江鴻飛早就不用親自上戰場了,他的“親征”更多是對前線的精神鼓舞與戰略指導。

因此,當大軍西進,征服西域的壯麗圖景徐徐展開時,江鴻飛被安排在西京長安暫作停留,待將士們凱旋,再擇一安逸之地作爲他的臨時行宮。

這一安排,既體現了對江鴻飛安全的周密考量,也透露出他對生活品質的不凡追求。

畢竟,作爲帝王,他深知自己的安危關乎國家根本,不可輕率涉險。

同時,他也享受着這份旅途的愜意,將御駕親征化作一場遊歷天下的盛宴,領略這個世界的廣袤與繁華。

此次出行,規模空前,二百列火車轟鳴前行,二十萬戰馬奔騰不息,十萬精銳護衛如影隨形。

江鴻飛不僅攜帶了所有他心愛之物,更將這場旅行打造成了一場流動的盛宴。

沿途各地,皆被精心佈置,確保他與隨行人員的食宿無憂。

這種奢華與排場,在旁人看來或許過於鋪張,但實際上,江鴻飛的此次出行並未給國家財政帶來絲毫負擔。

其所花所有費用,包括遠征軍的軍餉與補給,皆由江鴻飛個人承擔。

而且,在江鴻飛的嚴令下,遠征軍堅持“公平交易”的原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所過之處,一切所需皆需以靈石和大元帝國發行的貨幣購買,絕不佔百姓絲毫便宜。

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民心,更展現了他作爲君主的睿智與遠見。

遠征軍的將士們,因豐厚的軍餉與遠征補助而士氣高昂,他們深知勝利不僅能爲國家帶來榮耀,更能爲自己帶來豐厚的獎賞。

這種激勵機制下,他們無不奮勇向前,誓要爲大元帝國開疆拓土。

而江鴻飛的隨行人員,也因俸祿優厚而心滿意足,他們盡心盡力地服務於這位帝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他未曾親臨戰場,親自揮劍斬敵,卻將那些懷揣着封地之夢、諸侯之心的兒子們,一一推向了戰爭的洪流,用行動詮釋了何爲“真正的考驗”。

用江鴻飛的話來說就是:“世間從無免費的盛宴,封地與王位,非是唾手可得之物。欲得之,必先自證其能,否則,便安於本土,或仕或商,亦或平淡度日,切勿再存非分之想。”

這番話,如同冰冷的刀鋒,切割了皇子們心中的幻想,卻也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屈與鬥志。

無人敢於質疑江鴻飛的決定,這不僅因爲他在位期間所創造的輝煌——四海歸一,疆域遼闊,前無古人;更因爲他那深邃的智慧、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寬廣的胸懷,使得他的統治深得人心。在他的治理下,帝國日益強盛,而他本人,則如同一位智者,用公正與智慧駕馭着這個龐大的帝國機器。

回望過往,那些獲得封地、成爲諸侯王的皇子們,無一不是憑藉着自己的真才實學、赫赫戰功或是其他卓越的貢獻。

江鴻飛深知,唯有真正的實力與貢獻,才能贏得世人的尊重與臣服。

因此,他對於兒子們的期望,同樣如此。

他告誡他們:“若無真才實學,不能服衆,即便朕賜你封地、王位,亦是曇花一現,終將被他人所取代。與其如此,不如安分守己,或許還能享受一世富貴。”

總而言之,江鴻飛的諸多皇子,懷揣着對封地與王位的憧憬,必將在證明自身實力的征途上不懈奮鬥。

這不僅是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更是命運與努力的交織。

江鴻飛深知,輕易得來的榮耀,難以激發真正的珍視與守護之心。

因此,他設定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讓每位皇子都需歷經千辛萬苦,甚至生死考驗,方能觸及那夢寐以求的封地之鑰。

值得一提的是,江鴻飛以抓鬮定疆土的方式,彰顯了他對子女一視同仁的公正之心。

在這個世界,人們對命運的信仰根深蒂固,尤其是涉及皇權更迭、諸侯林立之事,更是將其視爲不可抗拒的力量。

這種設定,既是對皇子們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未來可能紛爭的預警。

因爲,在權力與慾望的驅使下,總有人不甘現狀,渴望更多,甚至不惜手足相殘,以達成自己的野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先例證明,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終將走向整合或分裂的宿命。

江鴻飛在大元帝國之外實施的分封制,亦難逃此規律。

然而,他的分封規模之廣、疆域之大,遠非周朝可比,這使得未來的格局更加複雜多變。

或許,這些諸侯國最終不會統一成一個國家,而是形成數十乃至數百個大小不一的勢力範圍,其間不乏兄弟鬩牆、家族紛爭的慘烈場景。

對於這一切,江鴻飛洞若觀火,但他也明白,自己無法永遠掌控一切。

在他有生之年,他將以鐵腕手段維護分封制的穩定,確保任何挑戰者都無法動搖他的意志。

然而,一旦他離世,這些諸侯國將如何演變,便不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他只能寄希望於後人能夠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讓江家的血脈與基業能夠得以延續。

然而,江鴻飛也深知,人性中的貪婪與野心是難以遏制的。

他預見到,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對權力和封地有着無盡渴望的皇子及其後代,終將走上相互征伐的道路。

那時,無論他是否泉下有知,都只能默默注視着這一切的發生。

他所能做的,或許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江家的血脈能夠在這場亂局中保持一份團結與堅韌,讓肉能一直爛在鍋裡。

……

洪武二十七年初秋,正值八月天高氣爽之時,距江鴻飛御駕親征半個月後,岳飛等一衆將領已率精銳之師,浩浩蕩蕩地穿越了玉門關,踏上了西域的廣袤土地。

這支遠征軍所過之處,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偏遠的村落,百姓們皆聞風喪膽,對大元帝國東征西討、戰無不勝的威名早已耳熟能詳,無人敢攖其鋒。

然而,西域的民衆心中卻藏着另一番複雜的情緒。

多年來,他們中的許多部落被迫臣服於高昌回鶻的強權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如今,聽聞大元軍前來征討高昌回鶻,這些部落非但不懼,反而心生希望,渴望藉助大元軍的強大力量,推翻高昌回鶻的暴政,重獲自由與獨立。

這種心理,源自於高昌回鶻內部文化上的不統一,各部落雖表面臣服,實則心懷異志,文明間的融合遙遙無期。

於是,當大元軍踏入西域的消息傳開,衆多小部族、小勢力的首領們紛紛主動請纓,或引路,或請戰,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要求加入大元軍,共同對抗高昌回鶻。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擺脫束縛的機會,更是參與歷史變革的壯舉。

高昌回鶻境內,漢人、突厥、大仲雲、小仲雲、樣磨(亦稱咽面)、葛邏祿、格多(吐蕃一支)等民族林立,彼此間矛盾重重,爭鬥不休,這也爲大元軍的征討提供了便利。

對於大元軍而言,這無疑是天賜良機。

西域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若無熟悉地形的嚮導,尋找高昌回鶻的都城高昌城將是一項極爲艱鉅的任務。

岳飛等人深諳此理,於是欣然接受了這些小部族、小勢力的投誠,並讓他們成爲大元軍的嚮導。

回鶻人以高昌城爲冬日都城,北庭城爲夏日都城,兩城之間,天山橫亙,北麓的遊牧民族與南麓的農耕民族各自爲政,信仰上多以佛教爲主,高昌城中佛寺林立,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融與衝突。

歷史上,高昌回鶻曾與趙宋、大遼等王朝交好,但隨着大元帝國的崛起,這些王朝逐一隕落,高昌回鶻也未能倖免。

特別是當大元帝國先後征服西夏、吐蕃之後,高昌回鶻王畢勒哥多次派遣使團,攜帶珍奇異寶前往大元都城朝貢,其中不乏佛牙、琥珀盞、琉璃器等稀世珍寶。

而江鴻飛對於畢勒哥派遣的鶻美人更是印象深刻,那些風情各異、美豔不可方物的女子,讓他不禁感嘆古人征戰西域的動機或許遠不止於物質利益。

然而,面對大元帝國的強勢崛起,畢勒哥的態度卻顯得猶豫不決。

直到大元軍兵臨城下,他仍舊遲遲不願做出決斷。

畢勒哥站在高昌城頭,望着城下排列整齊的紅衣大炮,心中滿是苦澀與無奈。他知道,這些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曾讓無數強大的帝國灰飛煙滅,而自己治下的高昌回鶻,只是西域的一個小國,又怎能與之抗衡?

在深思熟慮之後,畢勒哥終於做出了決定。他明白,繼續抵抗只會讓高昌回鶻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於是,在大元軍開炮之前,他很明智地選擇了開城投降。

岳飛以治軍嚴明著稱,他部大元軍對高昌城內的百姓秋毫無犯,在畢勒哥率領全城的人投降之後,他只是按照慣例將高昌回鶻的王室與宗室成員全都“請”往大元帝國西京長安城,面見江鴻飛,接受江鴻飛的發落。

隨着高昌回鶻的覆滅,大元軍開始在西域全面展開攻勢。

與此同時,大元帝國的文官們接管了高昌城,與願意歸順大元帝國的當地官員共同治理這座古城。

他們組織西域民衆與從大元帝國遠道而來的民夫一道,修建起一條從玉門關直通高昌城的鐵路。

這不僅是大元帝國軍事擴張的象徵,更是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而江鴻飛的御駕親征首戰告捷,標誌着漢人遠征亞歐非的大幕正式拉開……

……

江鴻飛率軍西征開始,大元軍開始橫掃西域,橫掃中亞,橫掃歐洲,橫掃非洲,橫掃世界。

江鴻飛此行非但沒有收斂,還變本加厲,走一路收一路,好不快活。

需要說明的是,江鴻飛出了蔥嶺之後,在那裡劃了一條線,宣佈:蔥嶺以東,盡數歸大元帝國本土所有;以西開始分封給自己的其他兒子,將大元帝國本土的隱患,全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江鴻飛雖然把皇位傳給江修了,但並沒有徹底跟大元帝國本土斷了聯繫。

每年江鴻飛都會給大元朝廷送去大量的財政收入,同時,江鴻飛也會從大元帝國本土要走大量的戰馬、武器裝備、糧草輜重,還有火車、鐵軌、各種各樣的物資等等。

這構築起了一個隱形的軍工網絡。

這雖非明面上的交易,卻悄然編織成一張龐大的經濟與安全網絡,不僅爲帝國財政增加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更催生了無數就業機會,促進了本土的繁榮與發展。

江鴻飛的這份慷慨,讓大元子民對西征的壯舉少了幾分怨言,多了幾分理解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江鴻飛的征服之路,不僅僅是領土的擴張,更是文化的播種與貨幣的流通。

他強制推行漢字,讓異域之地沐浴在漢文化的光輝之下,增強了民族的認同與歸屬感;而他推行的紙幣制度,更是將大元的經濟影響力深深烙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深遠意義,堪比後世某大國貨幣的國際霸主地位,爲帝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掌控力。

當鐵路如巨龍般橫貫亞、非、歐三大洲,大元帝國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帝國的商船揚帆遠航,將財富與夢想播撒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江鴻飛的西征,不僅爲他的子孫後代打下了堅實的基業,更爲大元帝國本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這份榮耀與自豪,深深植根於漢人的心中,成爲了他們歌頌與支持的源泉。

對此,江修時常沉思,父皇的偉業如星辰般璀璨,從碎遼滅宋到戡金踐夏,四方疆域盡歸其手,百萬雄師踏遍天涯,彷彿天地間無物能阻。

他感慨萬分,深知自己與父皇那非凡的光芒實難以比肩。

江修深知,父皇的成就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

但這並非他停滯不前的理由。

他心中燃起熊熊鬥志,誓要在父皇留下的輝煌舞臺上,刻下自己獨有的印記。

他明白,直接複製父皇的輝煌是不現實的,但繼承併發揚光大父皇的構思,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

於是,江修在深思熟慮後,決定在遵循父皇國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創新與見解。

江修初掌大權,便力推“唯才至上”的晉升之道,摒棄了世家門第的偏見,誓要以能力爲唯一標尺,選拔英才。

這一舉措,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大元帝國的每一個角落,使得人才輩出,不因皇權更迭而青黃不接。

尤爲顯著的是,那些曾隱匿於塵埃之中的璀璨星辰,在江修的慧眼識珠下,終得璀璨綻放。

然而,江修的輝煌成就遠不止於此。

他最爲人稱道的壯舉,乃是解決了連前任帝王江鴻飛都望而卻步的難題。

此事還要從江修年少時的一次偶然發現說起。

彼時,皇家研究院內,一位專注於石漆研究的學者,滿懷激動地捧着一堆潔白如雪的粉末,向江修的父皇稟報了一項驚人發現:這源自石油的神秘物質,竟能賦予莊稼不可思議的生長速度。

那一刻,江鴻飛的臉上交織着複雜的情緒,驚喜與憂慮並存。

接着,江鴻飛下了一道嚴苛的禁令——關於這項研究成果,必須嚴守秘密,不得外傳。

江修不解,遂向江鴻飛詢問緣由。

江鴻飛望着那些承載着希望的粉末,緩緩道出了化肥的雙刃劍特性。

“此物名爲化肥,實乃農業之奇蹟,能讓作物產量倍增,乃至數十、數百倍。然而,奇蹟之下,隱藏着深重的隱憂。”

“化肥之力雖強,卻非長久之計。石油資源有限,一旦枯竭,化肥將成無源之水,農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更甚者,化肥濫用之下,土地肥力日漸衰退,農殘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威脅到百姓的健康與生存。”

江修聞言,心中震撼不已。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國家興衰、民族未來的戰略抉擇。

江鴻飛說:“糧食,乃國家之根本,民生之基石。若無糧,何談發展?化肥雖能解一時之困,卻非長久之策。然而,面對人口激增的未來,我們亦需未雨綢繆,爲子孫後代留一條後路。”

言及此處,江鴻飛的眼神中閃過一抹無奈與決絕:“吾兒須知,世事無常,唯有糧食之根本,不可動搖。化肥之用,實乃權宜之計,待到萬不得已之時,或可一試。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尋求更爲可持續的糧食解決之道,方能確保大元基業長青。”

江鴻飛再次耐心地向他剖析了時局的嚴峻:“我大元,幸得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之福,朕更不惜餘力推動其研發,然眼下人口激增之勢,非一朝一夕可解。試想三五十年後,我大元或將突破十億萬人口大關,彼時若無新徑可循,化肥或成最後之倚仗,雖飲鴆止渴,亦勝於國祚不保。”

江修聞言,心生憂慮,急切追問:“父皇英明神武,定有良策以解此困?”

江鴻飛微微一笑,目光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良策自是有之,此策名曰生態農業,旨在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迴歸自然之道,以土地自身之力滋養萬物。”

他細細闡述道:“生態農業,核心在於減少對石化產品的依賴,轉而依賴自然界的循環規律。譬如,在農田間放養牲畜,牲畜既食雜草,又留糞便,此糞便乃天然之肥,用於滋養作物,既省人力,又保地力,實乃一舉兩得。此等模式,亦謂之種養殖一體化,和諧共生,生生不息。”

江修聽後,雖覺此法甚妙,卻仍心存疑惑:“既如此,父皇爲何不早日推行?”

江鴻飛輕嘆一聲,解釋道:“此法古已有之,以動植物殘骸爲肥,雖肥效持久,卻不及化肥之速。世人皆急功近利,難抵化肥之效,故此法難行。”

他話鋒一轉,繼續道:“然我大元,自古便擅用有機之肥。農民燒荒遺灰,城中糞水收集,皆成良肥。更有甘蔗渣、食物殘渣、乾草等物,皆可堆肥,用於田地,增產又培地。此外,切記勿使一地單一種植,以免蟲害頻發。間作法,即多種作物相間而種,如豆谷共生,西紅柿伴玉米,皆能防蟲增產。”

江鴻飛目光炯炯,似有期許:“朕雖有心推廣,然性急難持,望我兒能承此重任,發揚光大。朕已命人研發生物肥料與殺蟲劑,力求擺脫石化依賴,但此路漫長,非有恆心者不能至。”

江修聞言,胸中熱血沸騰,誓要完成父皇心願。

於是,江修繼位之後,毅然決然地接過江鴻飛的重擔,全力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二十年光陰,轉瞬即逝。

大元帝國本土的糧食產量,竟在江修的推動下,暴增五倍有餘。

尤其是紅薯、土豆等根莖作物,產量更是翻了十倍之多。

這一壯舉,不僅爲江鴻飛的開疆拓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更讓大元帝國成爲了全球的糧倉。

而這一切的成就,皆因江修堅持不懈地推廣生態農業,避免了化肥、農藥等石油產品的過度使用。

這無疑是一項極爲偉大的創舉,江修也因此贏得了極高的讚譽。

總而言之,江修不知疲倦的驅趕着已經適應了和平的大元帝國本土,把大元帝國本土再一次帶到了高速發展的牧場。

江修的激情讓人驚訝,他甚至表現出來了幾分屬於詩人的理想主義氣質,讓人們不得不承認,他確實不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他的能力和才華到這一刻纔得到了真正的綻放。

江修承上啓下,發揚了江鴻飛創造的所有優良傳統,他還重用新人,開啓改革,而且他剛毅而不保守,穩健但又敢於創新。

雖然在江修的手上不可能走完現代化進程,但是現代化的道路卻是由江修拓寬的。

人們“常用虎父無犬子”等不吝讚美的詞語來形容江修。

江修當了二十年皇帝,壽終正寢,諡號太宗,傳位給其子江啓。

江啓也是一位傑出的守成之君,他在位十七年,將皇位傳給其子。

而直到這時,江鴻飛竟然還活着。

不僅活着,江鴻飛還真的統一了全世界,而且子孫遍佈全世界。

甚至,在江啓傳位時,因江啓的獨子暴斃,大元帝國的本土面臨動盪之際,江鴻飛還回到了元大都,然後他親自主持大局,將皇位傳給當時江鴻飛最有賢名的孫子江秀。

那時的江鴻飛,竟然還跟二十多歲差不多,且仍舊能夜馭幾十女。

後來,江鴻飛在大元帝國再度穩定了之後,憑空消失在了皇宮中。

不久之後,江鴻飛出現在蓬萊,與當時的天下第一練氣士蓬萊魔女柳芳芳雙宿雙棲,仗劍江湖。

在那之後,關於江鴻飛的花邊新聞越來越多。

直到一百年後,才慢慢的徹底沒了江鴻飛的消息。

有人說,江鴻飛飛昇了。

有人說,江鴻飛歸隱了。

有人說,江鴻飛駕崩了。

有人說,江鴻飛隱姓埋名繼續在全世界播種。

還有人說,等這個世界再動盪之時,江鴻飛還會再出現。

總之,關於江鴻飛的傳說,始終都在。

甚至一千年以後,還有女子聲稱,她們有幸跟江鴻飛有過魚水之歡,甚至聲稱,她們生下的孩子就是江鴻飛的。

而後世,關於江鴻飛的文學作品,更是多如牛毛。

比如,一部名叫《仙俠版水滸》的作品,就完整地記錄了江鴻飛輝煌又燦爛的一生。

全劇終。

……

第372章 凱旋迴元大都第225章 不專業的吃瓜第420章 江衍與方臘相見第249章 比高梁還厲害的女人第480章 金國太后第464章 撕毀和約第二十四章 二位小娘子第241章 梁紅玉的美人計120.第120章 給趙宋王朝放血(求訂閱!求月第286章 岳飛第八章 宋萬:哥哥,王倫那廝要謀朝篡位!第316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第75章 本能(求追讀,求月票!)149.第149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二十九章 會青面獸楊志191.第191章 朝野震盪第435章 高寵第468章 大元老將第241章 梁紅玉的美人計114.第114章 殺人誅心(求訂閱!求月票!)150.第150章 紅顏禍水第二十四章 二位小娘子第456章 春風化雨第六十一章 收穫第307章 太后也不想契丹人被屠戮罷?第301章 吳用:蕭太后嫁給我家國公爲妾第280章 柴進:我家哥哥想稱帝194.第194章 虐菜局第437章 岳飛的雄心壯志183.第183章 真白啊第453章 遼寧路第483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三十七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249章 比高梁還厲害的女人第五十九章 拐走花魁第246章 江衍:我就說話不算數了第五十三章 她在顧影自憐?第363章 無奈的朱皇后187.第187章 許貫忠獻得至寶第415章 天罡地煞功臣榜193.第193章 江衍:你我鬥將如何?第436章 警惕!文官集團188.第188章 超極品小蘿莉瓊英第393章 趙佶 趙桓 趙構再相見第238章 大女人方百花第268章 江衍的九大軍師140.第140章 宋江遇九天玄女,時遷盜三卷天第六十四章 貞潔烈女潘金蓮第69章 林沖活剮高衙內(求追讀!)第一十九章 他該死第467章 岌岌可危192.第192章 嶄露頭角的石寶第359章 大局已定175.第175章 兵發大名府第407章 殺生石105.第105章 生擒花榮(求訂閱!求月票!)第304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452章 風險對衝第353章 趙宋末路129.第129章 不上她,妄爲男人!(求訂閱!第233章 福星李逵第403章 “馬關條約”第488章 西夏烈女第262章 難得糊塗第207章 能解渴就行第421章 三年!第86章 你們加一起也抵不過一個武松(加更到第386章 如今的大元帝國第267章 內訌第470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七章 梁山的變化99.第99章 異域小美人(求訂閱!求月票!)第425章 報復與羞辱第340章 皇后也不想朕殺光契丹皇族罷第432章 大丈夫何患無妻第五十四章 大家都是成年人第377章 高麗亡187.第187章 許貫忠獻得至寶第二十三章 完全就是一道送分題第431章 李清照與洪武大典第331章 大國外交第280章 柴進:我家哥哥想稱帝第313章 狂言?第90章 另類鬥將(求訂閱!求月票!)第293章 御駕伐遼第六十五章 我見猶憐第82章 江衍:你們想自立門戶?行。(求訂閱第451章 首戰告捷第305章 大決戰第267章 內訌第三十三章 大型認親現場?第226章 家破人亡第十章 只因胸有凌雲志,致使羣雄聚義來107.第107章 毒計:鳩居鵲巢(求訂閱!求月第327章 金戈鐵馬第353章 趙宋末路第451章 首戰告捷第一十七章 蓋神佛,天大聖第三章 江衍也太不要臉了第300章 直取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