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更大的添油戰術,修奈澤爾並不那麼認爲。如果說這次調動12萬人。出動了8000架次的桑德蘭。後勤兵力超過30萬的東方軍區總動員都算是添油戰術的話,那麼這種添油戰術的成本也太大了。
修奈澤爾並不相信凱拉爾的有這樣的決心和覺悟。
但是國際政治就是這個樣子的,在上一個月還是你的死敵,不死不休,但是在這個月的變換之中,你就必須要和自己的死敵握手言歡,並且面對新的敵人。
修奈澤爾以爲凱拉而只不過是在利用印度軍區。然而實際就是凱拉爾將布里塔尼亞帝國當做了一個練兵場。這是一場無比殘酷的實戰訓練。
陪練是布里塔尼亞帝國身經百戰的士兵們。而實習生們就是中華聯邦那些被提拔上來的駕駛員和士官。
在即將經過一場血腥而又殘酷的淘汰賽。那個存活下來的人能夠得到提拔。而被淘汰的人毫無疑問就直接死了。
印度軍區本來就是中華聯邦的固有領土之一,他的語言和文字用的都是中文,這些印度人們一口流利的中文,毫無疑問就算是駕駛艙裡變成了中華聯邦的士兵,也是沒有任何違和感的。都是說中國話的人,布里塔尼亞人哪裡分得清楚什麼叫做南京人,什麼叫做北京人,什麼叫做西京人,什麼叫做東京人。
更何況,在戰場上互報家門的人終究只是極少數,大部分的人下一秒就要你死我活,哪有什麼心情自報家門。
再加上投靠魯魯修的布里塔尼亞帝國的騎士們,都直接被魯魯修給洗腦了。
這樣一來,印度軍區對於布里塔尼亞帝國的情報機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黑色鐵幕。布里塔尼亞帝國對裡面的情況根本一無所知。
每天都有列車從中華聯邦的各地開往印度軍區,這些列車上有軍需用品,有物資,有食品,有武器,還有更重要的機甲和駕駛員。
這些人就算再沒腦子,都知道,他們居然以一位印度駕駛員的身份,來參加這次的戰爭,印度軍區所謂的獨立,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
而印度的士兵也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問題的所在,他們身邊的中華聯邦人和布里塔尼亞人反而在越來越多。
所謂的印度獨立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印度由始至終都是中華聯邦的傀儡。在中華聯邦的絲線的牽動下,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成爲了反抗不裡塔尼亞帝國的先鋒卒子。
這真相實在是令印度人難受不已。但是就算是再蠢的人都知道他們手上的電磁武器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電磁武器能夠在游擊戰,埋伏戰中獲得不錯的戰果,但是修奈澤爾明顯是要來一場硬碰硬的大規模的機甲戰。這個時候電磁武器就沒有那麼大的效果。
被對方看到的電磁武器,反而可以容易躲閃,從而讓對方快速的接近。
在這個世界上公認的就是,能夠抵擋機體的就只有機體而已。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已經誕生出了自己獨特的戰爭形式和戰爭的手法,甚至是戰爭的文化和戰爭的武器都和之前凱拉爾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凱拉爾的那個世界,一顆核彈就足以讓這個世界的所有人安靜下來,但是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並沒有核彈,也沒有戰鬥機,也沒有超音速的導彈,也沒有能夠跨洲際進行攻擊的導彈。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前世的武器更強一些。但是在沒有前世的武器的前提下。凱拉爾只能夠遵照這個世界的戰爭規則。用機體來對抗機體。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火藥槍方陣正兒八經的抵擋住了騎兵的衝擊之前。不論火藥槍發展到什麼樣的概念和地步。他始終無法和騎兵在人類戰爭歷史上扮演的角色,所相提並美。
在電磁武器能夠真正的抵擋住這些機體之前。他可遠遠稱不上是一個成熟的技術。
凱拉爾對於這一點心知肚明,所以他在大量大量的調動中華聯邦的機體和駕駛員支援印度軍區。
印度軍區看上去是個軍區,但是實際上是一個自治非常強大的聯邦之一,也是中華聯邦的加盟聯邦。他是有一定的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再加上種族和武力在一起之後,也難怪他們一直有自己獨立的心思。但是從生產力和科研能力上而言。印度軍區的科研能力與拉克夏塔爲代表,或許能夠接近世界頂級水平,但是說到生產力的話80%的人是農業人口的印度軍區,如果要和布里塔尼亞帝國拼生產力的話,那是絕對贏不了的。
但是有了中華聯邦的加入又不一樣,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中華聯邦生產的白虎已經超過了8萬臺。其中有6萬臺是給其他六大軍區換裝。只有兩萬臺能夠支援印度軍區。但是就算只有兩萬臺,也遠遠要比布里塔尼亞帝國的8000桑德蘭要來的更加強大。
而如果真的只讓印度軍區和布里塔尼亞帝國對敵的話。那麼印度軍區到現在爲止,能夠生產出2000臺鋼骷髏,就已經是萬幸了。
這就是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之間的區別所在。
而且印度軍區並沒有那麼多的駕駛員能夠駕駛這些白虎。反倒是凱拉爾支援給他們的駕駛員讓這些白虎有了用武之地。
兩萬臺白虎之中。印度軍區的駕駛員只不過是佔了兩千之數。效忠於魯魯修的布里塔尼亞騎士有足足一千五百人。這些人可都是上過戰場的老兵。可都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
至於剩下的六千五百臺白虎。則全部都是中華聯邦的駕駛員。
魯魯修頭一次體驗到了用錢砸人的快感,因爲背靠中華聯邦而財大氣粗的他,頭一次不需要因爲兵力的不足而苦惱。現在他要苦惱的事情則變成了這兩萬多臺白虎到底應該怎麼安排?
小規模的作戰是他擅長的,但是大規模的戰爭他還在慢慢的學習。
雙方都在爲了這一場大戰而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