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實言’

紀王聽了點頭,但又搖頭道:“天風你是自謙了,當年十萬周軍都沒有攻破河西,領軍的都是號稱善戰的將帥。”

“殿下,臣攻破河西,用的是奇襲,是出其不意的戰略,當年的十萬大軍,卻是奉旨征伐,那是擺明了的戰事,只能正面對敵,不過臣認爲,當年之敗,確實有將帥的失誤,就算是奉旨征伐,也不應該急切的想要見功,當年應該佔據了會州之後,就與夏國對耗一段時日。”陸七回答道。

紀王聽了點頭,頓了一會兒,忽又問道:“天風,我很好奇,你江南的親人能夠藏在那裡。”

“殿下,想要藏匿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冒名爲了遷民,就能夠在新的所在立足,臣在擁兵歙州之後,就秘密在一處所在置了一個家宅,一個普通的大戶,在任何地方都是不顯眼的。”陸七回答道。

紀王點頭,道:“你來了大周,應該是不看好晉國。”

陸七點頭,但又道:“殿下,臣說句實言,來了大周,臣也不看好了大周。”

“你認爲晉國比大周強大?”紀王挑眉道。

“臣沒有認爲晉國比大周強大,而是覺得,大周與晉國一樣,都存在了崩國的內患,大周是軍雄功臣林立,而晉國也是軍雄林立,晉國的軍隊,是由很多不同出身的歸降將士組成的,一旦出現軍雄造反,就可能連鎖的引發了崩國戰亂,而大周也是一樣,一旦某個手握重兵的功臣造反,大周就會失去了平衡統治。”陸七回答道。

“你說的大周某個功臣,指的是那一個?”紀王問道。

“殿下提的問題,臣無法回答,殿下只能問了皇帝陛下。”陸七平和道。

“我問父皇,父皇可能是回答不了,或許還會斥責了我。”紀王回答道。

“臣是回答不得,不過殿下應該知道,陛下調石州五千軍去了開封府,臣猜想,那應該是成爲了開封府的禁軍,陛下調了新軍入駐開封府,可能有防患於未然的意義。”陸七回應道。

紀王聽了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問道:“天風,如果有功臣謀逆造反,你會出兵勤王嗎?”

“殿下不要有那種想法,自古勤王之師,多會造成挾天子的後果,大周若想去除內患,只能是內患自除。”陸七回答道。

紀王聽了默然,過了一會兒,陸七又道:“殿下,臣擁兵河西,事實上有了牽制朝中功臣的作用,而出兵勤王,卻是會讓臣陷入進退不得的境地,勤王失敗是必亡,成功了也會面對很多的後患。”

“什麼後患?”紀王問道。

“一是屬下將士難以善後的禍患,勤王的功勳是很大的,而身爲勤王的統帥,若是不能爲屬下爭得功勳的回報,那必然是衆叛親離的崩軍後果。二是若爲屬下爭功,卻是會讓朝廷生了牴觸,進而猜忌的爲功勳扯皮。三是自古以來,皇帝容不下勤王的將帥,皇帝會擔心勤王將帥勢大謀逆,而勤王的將帥又害怕交出兵權之後,皇帝依舊不肯放過的加害,而且殿下應該知道,身爲統帥,會有了一種爲用命將士善後的責任,石忠飛爲什麼犯忌的給臣找了麻煩,就是因爲他與將士們一起血戰過,讓他的心裡,多了爲將士善後的責任。”陸七回答道。

紀王聽了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輕語道:“你是怕皇帝不能容你。”

“臣與殿下是親近,但臣不敢說日後一定會信任了殿下,臣若是出兵勤王,後果會有了很多的不由自主,因爲牽扯的責任,已非一人之事。”陸七誠懇說道。

紀王點頭,道:“你的話,我聽着雖然不舒服,但我知道你是在說實話。”

“臣與殿下也是投緣,所以說了實話。”陸七溫和迴應。

紀王點頭,卻又說道:“天風,我真的是希望,能夠與你長久是朋友。”

“臣也是那麼希望的,不過臣勸殿下一句,日後若是殿下的兄長做了皇帝,那殿下最好是不要與臣做了朋友。”陸七溫和迴應道。

紀王一怔,道:“天風,我四哥是位仁厚之人。”

“以前的李國主,也是仁厚文人,但爲什麼一再的殺戮武臣,原因很簡單,李國主一直是恐懼武臣造反,日後殿下若是與臣保持着親近,那會讓太子殿下心生了恐懼,恐懼會讓太子殿下失去了仁厚。”陸七直白的舉例駁說。

紀王聽了怔然,良久才道:“身在帝王家,真的就不能兄弟和睦嗎?”

“殿下不必憂慮,臣也只是說說,很多事情並非一定禍患。”陸七溫言開解道。

紀王點頭,忽挺胸遠望,微笑道:“我能夠飽覽了西部的山河,這一遭已然不虛,天風,我們走。”

紀王說完,抖繮馭馬奔去,陸七也馭馬隨去,後面的騎兵自然跟隨,卻是馬蹄聲如雷,跑出了奔騰氣勢。

河州,自古就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也是戰亂多發之地,漢唐時期曾經有過一段的安寧歲月,也曾經是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河州的府治是臨夏縣,縣城瀕臨大夏河而建,大夏河是黃河的支流之一,大夏河的存在,使得河州農牧皆宜,河湟之地曾經淪陷吐蕃百年,成爲吐蕃最爲重要的糧倉之地。

經過夏國統治和戰亂後的河州,原本二十多萬的人口,銳減的不足三萬人,也成了地廣人稀的州域,陸七一行抵達臨夏縣城時,看到的是守衛森嚴的景象,城門進出的平民很少。

兩千騎兵的到來,讓臨夏城守軍很是緊張,經過交涉後,守軍不敢怠慢的急向上報,臨夏城駐紮了五千守軍,都是會州調駐的禁軍,很多守軍都認識紀王和陸天風,所以神情明顯的流露着驚喜,恭敬的請紀王和陸天風進了城門。

臨夏城的規模不小,城牆高達十五米,爲青石砌成,只是城門上的門樓簡陋,使得這座易守難攻的城池,缺少了一種大氣和美觀,這座臨夏城,是吐蕃建造的,而湟州的青唐城,卻是唐朝時期建造的。

臨夏城裡的建築也是簡陋,而且很不規範,高高低低的參差不齊,顯得很是雜亂,事實上無論是吐蕃,還是党項,佔據了河湟之地後,都是以青唐城爲統治中心,湟州的人口也多過了河州很多。

紀王和陸大將軍的突然來臨,很快驚動了所有官員來迎,有五千軍的都虞侯,錄事和參軍,各營指揮使,還有河州新任的刺史和長史,都尉,以及十幾個曹官和胥吏。

將官們也算是紀王和陸天風的老部下,曾經在清水河一帶浴血奮戰過,而且紀王和陸大將軍很關心將士們,給予了不少的好處和待遇,所以一見了老上司,都很驚喜欣慰,當然欣慰了,自從來了河湟,日子可是比在會州苦多了。

在河湟危險不說,而且什麼都缺,有錢也沒處花費,臨夏城裡的平民人口,就三千多,比駐軍還少,臨夏城流失的居民,一半是跑去了別處,一半是被強遷去了湟州,自湟州大通河,又被陸七劫去了河西,陸七當然不會允許河西人口迴流了河湟。

將官們是先到的,恭敬的向了紀王和陸天風軍禮,都虞侯口稱拜見紀王殿下,拜見大將軍,這麼的拜見可是違了規矩,因爲紀王與陸天風不是一個級別,而且紀王是親王,有‘君’的身份。

紀王聽了微笑點頭,出言免禮,陸七卻是神情平和,不過他的眼睛,卻是溫和的看了那個都虞侯,褚廣平,齡三十七,父禁軍指揮使,在北方作戰時陣亡。

第108章 變故第90章 抉擇第121章 抵開封第170章 良臣第51章 自知之明第139章 巴陵軍第22章 溝通第9章 刺第8章 絕殺第211章 戰吐蕃第39章 兄弟交心第74章 戰第77章 彼策我用第78章 信仰第154章 家宴第31章 行軍第70章 姐妹盟第18章 殿前會第35章 驅邪儀式第166章 相會第61章 土皇帝第9章 屬下第181章 虞美人第120章 殺劫第118章 回石埭第15章 君怒,主殺第9章 驚豔第48章 望星空第78章 信仰第179章 父子言第145章 花燭第44章 冶鐵第103章 征戰第32章 母意第123章 應請第131章 紅顏苦第6章 戰略第134章 虛妄第46章 備歸第63章 屯田第77章 變故第57章 攻第10章 吳老爺第83章 出行第112章 隱帝第44章 喜歡什麼第108章 回家第49章 行權第110章 池州長史第169章 方傑第123章 一封信第139章 巴陵軍第55章 言勢第126章 舉薦第118章 途驚第6章 伯父第55章 殺威第95章 出動第74章 閩國水軍第80章 烏蘭渡第192章 折衷第2章 歸德軍府第62章 演戲第10章 吳老爺第51章 離間第17章 論國策第183章 王繼恩(二)第4章 治軍第14章 求武第127章 先機第3章 好逑之心第105章 徵北庭第19章 面君第21章 說皇第178章 三道聖旨第122章 詢問第58章 宅語第5章 太倉軍第41章 官爺第59章 上書與廟堂第115章 放飛第21章 君忌亦非禍第126章 舉薦第61章 勸留第57章 談心第75章 常州大戰(三)第52章 崩軍第172章 掀開一角第205章 徐鉉第6章 家第118章 惹怨第32章 藥字令第183章 王繼恩(二)第113章 ‘借糧’第183章 王繼恩(二)第30章 一人扶鳳,滿門蔭貴第11章 請帥第56章 相逢第158章 分封之義第102章 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