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

經文:【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容止”,儀容和舉止。“容”是一個人的容貌,要講究禮。譬如我們穿衣服要守禮,大大方方,要“衣貴潔,不貴華”,不一定要華麗的服裝,但是要乾淨清潔。“上循分,下稱家”,符合自己的身份,得體。容貌也表現我們的內心,如果穿的衣服邋邋遢遢的,表示我們內心缺乏恭敬。如果衣服穿得很暴露,現在社會上有些女孩子,穿的衣服露得太多,就容止不可觀了。儒家講“威儀三千”,就是人的儀表、舉動、形態,都要合乎規矩,合乎禮儀,這就“可觀”,即能夠看得過去,值得人效法。人的一舉一動,都跟他所受的教育相關聯。所以古來批評一個人,最重的批評是沒有教養,那是最苛刻的批評。一個人舉止動作有教養,就是讓父母、老師也得到榮耀。人家讚歎這個人很有教養,是父母教養的,把父母都讚歎了;老師教導的,也把老師讚歎了。如果批評一個人沒教養,就等於罵他的父母,罵他的老師,所以他就是不孝不敬。

“進退可度”,一個人的動靜,一言一動,不管是在動中還是靜中,都是不越禮法的,符合禮儀,符合法度。唐玄宗註解很直捷:“容止,威儀也。必合規矩,則可觀也。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不越禮法”,就是不違背禮儀和法律。“進退”,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進退應對”。在小孩子童蒙時代就要學習,所謂“灑掃應對”,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養禮法的觀念,一舉一動處處都能想到禮法,這樣的行爲,是“可度”。可度,就是值得人評價,值得人讚歎。

十七、六事完備導引民衆

經文:【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臨”,是對待。君子,尤其是一國之君、國家領導人如何“臨其民”?企業領導人、老闆如何對待員工?學校的校長、老師如何對待學生?一個家庭,父母如何對待子女?這是同樣的道理。君子如何來“臨其民”?

唐玄宗註解:“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君子能夠行此六事,來“臨撫其人”,“其人”就是百姓、下屬,就是人民。一個人自己能夠如此去修身,他必定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在家,用六事臨其兒女,用自己的修爲來帶動家人,共同把這個家建設得非常和諧,人人遵守禮法;如果治國,他也能夠用這六事,來讓全國人民和諧相處,共同遵守禮法。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如玄宗所講“則下畏其威”,“下”,臣子、百姓,都敬畏領導人的威德,“畏”,敬畏。“愛之”,敬畏,又愛他,因爲他有德。真正的有德君子,古人講“不怒而威”,發脾氣,顯威風,那不是威。有德,處處所行的符合禮法,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人們對他由衷的敬愛,其威嚴也就自然形成,所以在他面前不敢造次。他的德行受到大家的尊敬、愛戴,哪怕不在他身邊也常常思念、仰慕他,所以能夠“則而象之”,“則”就是法則,學習他,像他那樣。這“皆放象於君”,這就是效法這一位有德行的君子、領導,所以有德者自然就有威望。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他自己想求的。想求,已經是名聞利養之心了,他的德行自然就不能圓滿,那怎麼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所以,本着無求之心,自然做到有德,得到百姓的愛戴、尊敬,從而百姓能夠效法、學習他,跟他做的一模一樣,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國平天下。

十八、德教政令愛敬而成

經文:【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所以他治理國家很容易。因爲他有真實的德行,人們由衷的敬畏他、愛戴他。他所推行的德教、教化,人人都願意領受,都依教奉行,所以“能成其德教”,這個德教的成果,就是天下和諧。“而行其政令”,一個領導人推行政策,下達的指令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是因爲從上而下都敬慕他,大家都願意認真奉行。孔子在《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做個好樣子,有真實的道德、學問,不待發布命令,底下的人也都已經明瞭你的意思,會跟着你做。提倡孝道,孝養父母,自己先做到,大家也就跟着孝養父母;自己能夠盡忠職守,大家也就跟着盡忠。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領導人自己先做到了,百姓、民衆也就跟着做到。對於政令,大家也就“不令而行”了。所以關鍵在於自己身先要修正,“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否則發佈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響應。《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號令容易下達,和諧社會也會就此實現。

十九、引用《詩經》總結全章

最後,引用《詩經》,總結全章。《孝經》的很多章都用這種方式,言簡意深。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這裡,“淑”是指善,“忒”,差也,“淑人”就是善人,善人君子。“其儀不忒”,“不忒”是不差,所以這是“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所以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儀,從內到外都會讓大家敬仰、效法,把他作爲一個法則、學習的榜樣,甚至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成爲大家的準則,這就是德行的感召。領導人如果能夠以這樣的修爲來治國,和諧社會必定能夠達到。《孝經》講的就是和諧社會之禮,這就叫聖治章,聖人治理天下,都是這樣做。所以我們相信,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可以落實,可以實現。

聖治章就分享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228章 喪親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92章 廣至德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80章 廣要道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47章 天子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16章 三才(2)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