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也有一個孝女感召奇蹟的故事,這是2004年《武漢晚報》刊載的真人真事。有一位聾啞人姓解,因爲幼年時藥物中毒導致聾啞,此後便一直靠手語跟外界交流。後來他成了家,生了一個女兒,女兒後來考上了湖北省的旅遊學校。女兒非常的孝順,每天都花一個小時陪着她的老父親,幫助父親學講話。女兒很耐心,從拼音開始教起,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教他去發音。雖然聾啞人對於發音特別不敏感,有時候翹舌音、平舌音都不分,很難發得準,女兒就用自己的手比作舌頭來教父親捲舌,而且很耐心的用誇張的口型來教父親,一點點講解發音的技巧。有時候父親灰心喪氣,自己都不想學了,女兒就一個勁兒地哭,結果他父親非常感動,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講話。功夫不負有心人,整整教了十四年以後,這位聾啞的老父親真的會講話了。成年的聾啞人還能夠通過訓練後開口說話,這都是由於孝女把“病則致其憂”,真正落實到了行動當中,孝心感召了這麼好的果報,這也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奇蹟。
四、喪則致哀痛悼親恩
經文:【喪則致其哀。】
唐玄宗註解講:“擗踊哭泣,盡其哀情。”父母總有離開我們的一天,確實“人生自古誰無死?”如果父母過世,當然做兒女的會非常哀痛,哀痛是一種心情。爲人子女,因爲想到從小到大自己蒙受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個恩德比山高比海深,自己長大了,很想奉養父母來報恩,可是父母卻偏偏離我們而去了,想要報恩也沒有機會了。這是古德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兒女當然非常的哀痛,哀痛到捶胸頓足的哭泣。“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頓足,這都是因爲哀痛表現出來的樣子。哭泣,是盡其哀情,父母與兒女的情義,這是兒女厚道的心。做人要厚道,要知恩必報。古人的心都很厚道,總想着要報恩,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父母。所以當父母離開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表現得無心茶飯、睡眠,因爲哀傷,他沒有心思吃飯、喝水、睡眠,整日整夜的哭泣,這些都是兒女自然情感的流露。當然這種情形也不可以太長時間,《孝經》最後一章,喪親章中講,這種哭泣、不吃飯、不喝水的狀況不能夠超過三天,否則身體就會受不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雖然有哀痛,不可以超過三日,三日之後必定要飲食,要進入正常的生活,這是“喪則致其哀”。
五、祭則致嚴莊嚴肅穆
經文:【祭則致其嚴。】
是講父母走了以後要祭祀父母,祭祀父母最重要的是在祭祀當中能夠莊嚴肅穆,表達自己對父母、對先人的那種恭敬。唐玄宗註解說“齋戒沐浴,明發不寐”,這是講到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