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僅是天子要帶好頭,做好榜樣,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天下的和諧,或是動亂,與老百姓同樣有關係,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因爲這個社會是我們共同的社會。說到究竟處,眼前的境界,都是與我們緊密相聯的。孔老夫子說得好,“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真正自己落實仁道,行孝悌禮義,能夠把仁做到,這社會也就跟着歸仁,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誰一日克己復禮?我們自己。對於天下的和諧,或者是動亂,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個匹夫,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爲這個天下是我的天下,我能夠一日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遵循禮法,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落實倫理道德,這叫復禮,那麼天下就歸仁了,都能夠歸到仁道上來了。當然,這就是和諧世界、大同世界。所以說到究竟處,確實整個天下就是一個自己。自己做好了,天下人就都做好了。所以“教民親愛”、“教民禮順”、“移風易俗”、“安上治民”,誰的責任?我的責任!我要好好的落實孝道、悌道,遵循禮樂,就自然能夠達至社會和諧、世界大同。
五、禮本爲敬誠中形外
經文:【禮者,敬而已矣。】
“禮”是什麼?孔老夫子特別爲我們說明:“禮”,就是敬而已,禮敬禮敬,“禮”表現在外,“敬”是在內心,內心恭敬,外在的身口意,我們說三業,自然就表現出有禮,所以“禮”的本就是敬。“禮”是爲仁之道,“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是仁愛的仁,要把仁愛推廣於天下,要“克己復禮”,要遵守禮。
唐玄宗註解:“敬者,禮之本也。”禮的根本在於內心的恭敬,心爲根本。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中有誠敬,外在身體自然表現出這種禮,甚至不用學禮,他自然能夠把禮表現出來。如《弟子規》講“尊長前,聲要低”,這句話是講禮,在尊長面前,我們聲量不能夠太高,否則就是放肆。沒有學過《弟子規》,他對人同樣特別恭敬,柔聲下氣,謙恭有禮,做到了“尊長前,聲要低”,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有禮的,說明他內心有恭敬。所以學禮其實很容易,我們要抓住根本,禮之本,就是恭敬。
儒家講威儀三千,三千條禮儀,逐條學,確實要記下來都不容易,何況要把它做出來?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根本,那就好學了,根本是什麼?恭敬心。把恭敬心培養出來,自然三千威儀的禮儀,就做到了。恭敬心是我們的本性本善,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性德。雖然本有,自出生後,一直在受種種的思想污染,我們的恭敬心,沒有用禮培養確實會逐漸喪失,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沒了,我們的本善、性德,是不會消失掉的。只是我們現在受到了污染,傲慢的污染、自以爲是的污染。西方的一些電影,崇尚個人主義,培養人的傲慢心,讓人目中無人,結果敬就沒有了。所以孩子很小,看了電視以後,對父母失去恭敬心,他以後對老師、對長輩、對領導,也會沒有恭敬心。如何來恢復他的恭敬心,恢復他的本善?就要學禮。所以學禮的目的,就是要恢復恭敬心!“禮者,敬而已矣。”夫子在本章特別提到孝道、悌道和爲人臣之忠道,孝悌忠三種德行。
六、君臣父子敬悅相感
經文:【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夫子教禮敬,廣義上“禮”包括了孝、悌、忠,以及一切的倫理道德。所以禮教就是幫助我們恢復倫理道德,恢復本善,這需要天子、領導人帶頭來做。如何帶頭?古人講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首先用禮恭敬別人、愛別人,自然能夠感得別人愛敬我們。所以做天子的,能夠首先敬自己的父親,把孝道表演出來,大家看到就跟着學,也恭敬自己的父親,都很歡喜,因爲孝道是本善,當本善流露出來的時候,真的是不亦悅乎。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不像財色名食睡,這些得到滿足,那是刺激,不是真正的內在喜悅。真正的喜悅是人內心契入了本善,而感到無比的歡欣。所以當百姓都能效法天子,孝敬父母,本善流露,自然都很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