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

bookmark

當然不僅是天子要帶好頭,做好榜樣,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天下的和諧,或是動亂,與老百姓同樣有關係,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因爲這個社會是我們共同的社會。說到究竟處,眼前的境界,都是與我們緊密相聯的。孔老夫子說得好,“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真正自己落實仁道,行孝悌禮義,能夠把仁做到,這社會也就跟着歸仁,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誰一日克己復禮?我們自己。對於天下的和諧,或者是動亂,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個匹夫,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爲這個天下是我的天下,我能夠一日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遵循禮法,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落實倫理道德,這叫復禮,那麼天下就歸仁了,都能夠歸到仁道上來了。當然,這就是和諧世界、大同世界。所以說到究竟處,確實整個天下就是一個自己。自己做好了,天下人就都做好了。所以“教民親愛”、“教民禮順”、“移風易俗”、“安上治民”,誰的責任?我的責任!我要好好的落實孝道、悌道,遵循禮樂,就自然能夠達至社會和諧、世界大同。

五、禮本爲敬誠中形外

經文:【禮者,敬而已矣。】

“禮”是什麼?孔老夫子特別爲我們說明:“禮”,就是敬而已,禮敬禮敬,“禮”表現在外,“敬”是在內心,內心恭敬,外在的身口意,我們說三業,自然就表現出有禮,所以“禮”的本就是敬。“禮”是爲仁之道,“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是仁愛的仁,要把仁愛推廣於天下,要“克己復禮”,要遵守禮。

唐玄宗註解:“敬者,禮之本也。”禮的根本在於內心的恭敬,心爲根本。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中有誠敬,外在身體自然表現出這種禮,甚至不用學禮,他自然能夠把禮表現出來。如《弟子規》講“尊長前,聲要低”,這句話是講禮,在尊長面前,我們聲量不能夠太高,否則就是放肆。沒有學過《弟子規》,他對人同樣特別恭敬,柔聲下氣,謙恭有禮,做到了“尊長前,聲要低”,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有禮的,說明他內心有恭敬。所以學禮其實很容易,我們要抓住根本,禮之本,就是恭敬。

儒家講威儀三千,三千條禮儀,逐條學,確實要記下來都不容易,何況要把它做出來?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根本,那就好學了,根本是什麼?恭敬心。把恭敬心培養出來,自然三千威儀的禮儀,就做到了。恭敬心是我們的本性本善,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性德。雖然本有,自出生後,一直在受種種的思想污染,我們的恭敬心,沒有用禮培養確實會逐漸喪失,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沒了,我們的本善、性德,是不會消失掉的。只是我們現在受到了污染,傲慢的污染、自以爲是的污染。西方的一些電影,崇尚個人主義,培養人的傲慢心,讓人目中無人,結果敬就沒有了。所以孩子很小,看了電視以後,對父母失去恭敬心,他以後對老師、對長輩、對領導,也會沒有恭敬心。如何來恢復他的恭敬心,恢復他的本善?就要學禮。所以學禮的目的,就是要恢復恭敬心!“禮者,敬而已矣。”夫子在本章特別提到孝道、悌道和爲人臣之忠道,孝悌忠三種德行。

六、君臣父子敬悅相感

經文:【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夫子教禮敬,廣義上“禮”包括了孝、悌、忠,以及一切的倫理道德。所以禮教就是幫助我們恢復倫理道德,恢復本善,這需要天子、領導人帶頭來做。如何帶頭?古人講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首先用禮恭敬別人、愛別人,自然能夠感得別人愛敬我們。所以做天子的,能夠首先敬自己的父親,把孝道表演出來,大家看到就跟着學,也恭敬自己的父親,都很歡喜,因爲孝道是本善,當本善流露出來的時候,真的是不亦悅乎。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不像財色名食睡,這些得到滿足,那是刺激,不是真正的內在喜悅。真正的喜悅是人內心契入了本善,而感到無比的歡欣。所以當百姓都能效法天子,孝敬父母,本善流露,自然都很喜悅。

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33章 聖治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16章 三才(2)第128章 孝治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223章 事君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87章 士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章 孝經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228章 喪親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92章 廣至德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47章 天子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