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

“匡救其惡”,“匡”,正;“救”,止。“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說“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國君也不例外,他有過惡,過是過失,惡是不好的行爲。過和惡怎麼來分?《弟子規》上講“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看有心還是無心犯的這些過失。如果是不小心、不經意的情況下,可能是習性使然,犯的這些過錯,那就叫錯誤;如果是蓄意策劃,有心犯了錯誤,而且經人勸告不肯改的,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錯事,那就叫惡。

君王走偏了,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要幫助他走回到正道上來。“止”是止他的過惡,臣子要幫助他停止犯錯誤,哪怕是忠言相諫會導致國君憤怒,可能會被治罪,甚至被殺頭,也要去勸諫。不忍心看到國君繼續犯過惡,使人民因此而受苦,這種忠心跟孝心是一樣的。

《弟子規》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失,我們要勸諫,勸諫的時候要注意形式、方法。“怡吾色,柔吾聲”,善巧方便,用輕柔的方式,讓父母能夠接受。“諫不入,悅復諫”,如果勸諫了,他不聽,就等他高興的時候繼續勸。“號泣隨,撻無怨”,他實在不肯聽,自己痛哭流涕,真心至誠去感化,哪怕懲罰、治罪甚至殺頭,也沒有怨恨,“撻無怨”。這是孝!對父母能盡孝,對國君就能盡忠,能夠這樣就是君臣有義。

三、君義臣忠上下相親

經文:【故上下能相親也。】

“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義就好像父母跟兒女,心中沒有隔閡。《尚書》上講“居上克明,爲下克忠”。“居上克明”,在上位的人明白你是忠臣,哪怕你講的話忠言逆耳,他明白你的苦心,他能理解、接受;“爲下克忠”,在下位的人忠心耿耿服務領導,上下之間如父子一樣,所以君臣跟父子,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實際上那一顆孝心、忠心是一樣的。

唐玄宗註解:“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親。”在下位的以忠來事奉長上;長上用義來對待下級,上下級之間忠義相待。“君臣同德”,“德”,隨順着道叫德,能夠隨順自性的就叫德,隨順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間的忠義實際上與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慈孝是同樣的,都是同一個愛心、同一個本善。只是這顆愛心、這個本善,在不同關係上有不同的體現,表現在父子之間就是慈孝,表現在君臣之間就是忠義,“故能相親”,“相親”就是愛心在彰顯,君臣之間情同父子。

◎李善乳主忠義千秋

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下以忠事上”的例子,即“李善乳主”的故事。

漢朝有位男子李善,忠厚老實,是李姓富貴人家的當家。有一年,李家大人不幸全都染上了瘟疫,接二連三的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剛剛出生不到十天的嬰兒,以及萬貫的家財。李家的族人、家丁趁火打劫,把金銀財寶都搶奪一空,甚至還想把李家唯一的香火,這個小嬰兒殺掉、滅口。李善平日侍奉主人忠心耿耿,此刻想到主人對自己的愛護、厚義,覺得一定要幫李家留下後代,爲了避免危險,就抱着這個嬰兒偷偷的出去逃生。

李善逃到深山隱居,自己採野果子吃,飢一頓飽一頓,可是嬰兒需要吃奶,自己是個男人沒有奶水,深山中又從哪裡找奶?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長嘆,難道天真的要絕李家之後?後來他靈機一動,把自己的送到了嬰兒的嘴裡,驚奇的發現,居然有乳汁流出來,於是他用自己的乳汁養活了李家嬌弱的小生命。他們在山裡隱居生活了十年,李善自己耕種、採集、煮飯、洗衣服,又當爹又當娘,對自己的小主人、李家唯一的命脈,既教導又恭敬,希望他能夠德才兼備、重振李家門風。這個孩子在李善的撫育、培養、教導之下,秉承了厚道善良的品格,慢慢長大。孩子長到十歲,李善決心爲主人恢復家業,於是他就領着小主人到官府擊鼓申冤,討一個公道。縣令聽了李善的忠義節操,深受感動,就爲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財產,把當時謀害李家的這些人全部都懲治了。

縣令非常感佩李善的忠義,就把他的事蹟呈報了皇帝。光武帝聽到後,也非常的感動,於是就聘請李善擔任太子舍人的要職。太子舍人,就是教導太子的老師。因爲古來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後,能夠繼承國家社稷,延續千秋家業,所以對太子的培養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請最有德行、最有學問的人,來做太子的老師。太子能夠有聖賢的德行,才能夠使天下太平。李善原來是李家的一個僕人,現在的榮耀,是他自己的厚德感應到的福分。

皇帝也非常器重李善,讓他做太守。李善上任經過李家的墳墓時,卸下官服,換上粗布的衣裳,走到墓園,親自爲墳墓鋤草清理,思慕主人,百感交集。他跪在主人墓前,悲痛難抑,放聲大哭,聞者無不爲之動容。

所謂“上下能相親”,做君主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如孔子所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夠得到上位的以禮相待,爲下的感念主人的厚愛,真的會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忠貞守義。

四、事君之道盡忠爲國

本章經文最後也是引用《詩經》做結: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段文字出自《詩經·小雅》,用來總結事君之道,作爲臣子如何事君,如何服務祖國、熱愛人民、忠誠領導。

“心乎愛矣”,內心真的愛領導、愛祖國、愛人民、愛自己的事業,這種愛心,跟對自己父母的愛心是一樣的。所以聖人教人,千言萬語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的愛心顯發出來,從孝入手,顯發愛心,能夠愛敬父母,對領導也會有同樣的愛心,能夠移孝作忠,心也真正愛領導,忠誠於領導。

“遐不謂矣”,“遐”,遠,即使在很遠的地方,沒有在領導身邊,沒有機會跟領導說明自己心中對領導的忠誠,但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己心裡藏着的忠誠,有哪一天忘懷?“謂”,說的意思;“何日忘之”,“之”就是心中的愛,仁愛、忠誠。

唐玄宗《御注》:“遐,遠也。”在很遠的地方,都沒有辦法親自報告自己的忠誠,這是“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爲遠。”是講做臣子的心愛着自己的君王,我們現在說愛祖國、愛人民。“雖離左右”,即使不在身邊,譬如一個在海外留學的遊子,心裡想着祖國;或者是在外國工作的一個官員、大使、參贊,他內心想的仍是自己的國家;企業的員工出差,能夠常常想着領導,“雖離左右,不謂爲遠”。其實不用對領導訴說,真正有忠心,自然行動上就有這樣的表現,不必言語,而心心相印。

下面“愛君之志,恆藏心中,無日暫忘也”。“愛君”,現在講,就是愛國、愛民、愛領導,這個志向永恆的藏在心裡,沒有一刻忘記。極言心中完全是忠誠,完全是孝悌,這是愛心、本善的顯露。如果盡其一生保持孝悌忠誠不變,也就成就了聖賢的品格。

事君章就講到此地,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15章 三才(1)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76章 卿大夫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28章 開宗明義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28章 喪親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28章 孝治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16章 三才(2)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87章 士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173章 五刑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150章 紀孝行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