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

邢昺《正義》的註解:“夫不敢毀傷,闔棺乃止,立身行道,弱冠須明經。雖言其始終,此略示有先後,非謂不敢毀傷唯在於始,立身獨在於終也。明不敢毀傷,立身行道,從始至末,兩行無怠。此於次有先後,非於事理有終始也。”

邢昺註解得很好,點得很妙。因爲孝之始和終,不是隻在年齡次序上來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雖然是孝之始,可是你一直做到“闔棺乃止”,就是棺材蓋合上了,人去世了才能停止。即孝之始,不是小孩子才做,而是要終身奉行,一直貫徹到生命終結。立身行道雖然叫孝之終,可是“弱冠須明經”,弱冠是不到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就戴帽子,表示長成人了,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了。人家叫你的字,不叫你的名,把你當作成人看待了。弱冠是不成人,是還沒有成年的青少年,就要學習立身行道,要明白這些聖訓、聖人的教誨,就要開始立志做聖做賢。所以這裡雖然講的始和終,這只是表面上看有先後,保全身:不敢毀身這是先,立身行道這是後,雖有所謂的先後,可是先和後是互相融通的,所以“非謂不敢毀傷唯在於始”。不敢毀傷身體,不是說只在於開始的階段,而是終身都要奉行;立身行道不僅在於終,在於最後,不是說蓋棺定論那個時候,是從小就要學習立身行道。這是給我們顯明不敢毀傷和立身行道,從結束到開始,從始至終,兩行無殆。始和終這兩條都要一生奉行,不可以懈怠。在次序上講雖然有先後,可是在事理上,沒有所謂的始和終。

五、行孝盡忠一體一心

經文:【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是孔老夫子爲曾參繼續說明孝道的含義。怎樣去行孝?講到三個層次。“事親”,就是奉事父母;“事君”,就是爲國家服務;“立身”就是立身揚名,成就聖賢之道。

唐玄宗的《御注》:“言行孝以事親爲始,事君爲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是講孝道從奉事父母開始,在家裡要養成這顆孝心。君是領導的意思,孝心養成以後到了工作崗位,對領導負責任叫事君。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也代表國家,所以事君也就是服務祖國人民,這是盡忠。要知道忠和孝是一個心,能盡孝的人自然能盡忠。爲什麼?因爲孝和忠不是兩個心,它是同一個心,只是一個在家庭裡,一個是在工作崗位上。所以古人選拔人才,用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孝就是孝敬父母,廉就是清廉、不奢侈,就是八榮八恥裡面講的“以驕奢淫逸爲恥”。清正廉明,他又有孝心,這種人一定要請他出來做官,爲國家爲人民服務,他必定能夠盡忠。所以古人是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很有道理。

在四千多年前是禪讓制,沒有帝位的沿襲,當時選拔國家領導人也是用孝。像堯王選舜王,就是看什麼?舜王的大孝。禪讓制度不是世襲的,不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孩子,這點跟現在民主制度相似。現在是選舉制,像選舉總統、國家主席等等,選舉國家領導人,什麼標準最好?還是要用古人的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真正的大孝子,他必定能夠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夠讓社會和諧。忠孝能夠兩全了,才能夠所謂的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古人這種盡孝的觀念就是在家裡孝敬雙親,出外有機會爲國家服務時,他必定是移孝作忠而能夠揚名榮親,這是立身。

邢昺《正義》:“夫爲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後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謂先能事親而後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跡。其跡,始者在於內事其親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備,揚名榮親,是終於立身。”

即作爲人子,首先要能全其身而後才能行其道。這是講做到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才能立身行道。行道的人要先能事親,先是孝順父母、奉事雙親,然後才能夠談立其身。因爲孝是德之本也,要立身立德首先得做個孝子。對父母都不孝何談立身,何談立德?真正希望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人,從哪裡做起?從盡孝開始,所謂“前言立身,末示其跡”。前面說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這就明確告訴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相是有層次的,有始,始於事親;所以其跡就是表現在行事上,要知道有這個次第。“始者在於內事其親也”,從家庭內部開始,對父母盡孝。孝心養成以後,“中者在於出事其主”,這是爲國家爲人民服務,這個主就是領導,古代是君爲主,現在是民爲主。所以出事其主就是爲人民服務。他能夠對父母全心全意的盡孝,自然對人民也能全心全意的服務,忠和孝是一個心,它不是兩個心。一個有了,另外一個自然有,這是一體的兩面。同一個心,一個是對父母,一個是對國家人民,忠孝兩全,皆備就是兩全,才能做到揚名榮親,這叫終於立身。

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1章 孝經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2章 本經概要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33章 聖治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92章 廣至德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98章 廣揚名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80章 廣要道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73章 五刑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