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戰敗,被迫接受協約國的《凡爾賽條約》!
德國放棄東部歷史上曾屬於波蘭的大量領土,德國對於波蘭的厭惡程度甚至超過英法等國,原因包括英國對德國的態度轉向容忍、法**事思想轉爲防禦爲主、並還有士氣蕭條的情況,故不易另起戰端,且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只喪失了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給法國,這兩省在歷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國,民族成份複雜而難定其歸屬,但在波蘭的情況中,德國不但要讓其恢復1772年時的領土,還要喪失西里西亞此一重要的工業產煤區、割讓但澤這個純德國城市以及“走廊地區”給予波蘭在名義上成爲獨立的“利伯維爾”,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制了後者的發展。
大戰結束之後,德國總計喪失帝國時期的13%領土與12%的人口,其中波蘭又佔其極高之比例。出身自德東一帶的塞克特對波蘭更是痛恨,曾說道:“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並灌輸軍隊中“毀滅波蘭”之信念。後來此主張也同樣爲柏林的高級官員所接受,魏瑪共和國總理約瑟夫.魏爾斯曾公然發表過“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
而英國首相喬治.洛伊德也曾說過:“波蘭被給予的太多,以後會造成大麻煩。
阿道夫.希特勒上臺後,終於決定解決波蘭問題了!
1939年的4月20日,是希特勒50歲壽辰。近日來他常怒形於色,說明他已沒有耐心了。
時光在飛逝;他相信,自己只還有數年有健康的體魄的時間去完成任務。與通常一樣,1939年希特勒的生日是通過盛大的閱兵來慶祝的。場景雄偉壯觀——國防軍三軍以及武裝的黨衛隊均有代表。
目的在於警告敵人。
應希特勒的明確要求,表演了最新式的中型炮、重型坦克炮、高射機槍和空軍的探照燈。一隊隊戰鬥機、轟炸機從頭上轟鳴而過,又多又嚇人。
出席閱兵式的外國使節,對德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閱兵,各有自己的印象。他們也沒有忽視把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作爲主賓、放在希特勒身旁的意義。
此次閱兵雖使許多人嚇破了膽,但是,見到如此強大的武裝力量,大部分德國人均引以爲自豪。
50歲壽辰也是掀起另一次頌揚希特勒的宣傳浪潮的藉口。
對許多崇拜者而言,他是德國的救星:“元首是本世紀唯一能掌握上帝的霹靂併爲人類而重新改造它的人。”對其他人而言,他勝過彌賽亞——上帝本人:“我的孩子們把元首看成是爲萬物發號施令,安排一切的上帝。在他們眼中,元首是萬物之主。”
小學生也被教會了唱頌歌:“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在遼闊的世界中,他最高尚,爲希特勒而生,爲希特勒而死。上帝就是希特勒,他統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8月22日,元首召見了高級將領和他們的參謀,在寬闊的接待室內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
“把你們找來,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勢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樣,你們才能看清我賴以作出行動決定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是爲了增強你們的信心。”他說,與波蘭的矛盾遲早總要爆發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最好是立刻行動。“首先,有兩個個人的因素:我自己的個性和墨索里尼的個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爲我有政治天才。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對德國人民充滿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裡的一個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時候被一個罪犯或笨蛋消滅。”
第二個個性因素是意大利總理。他若有個長短,意大利是否仍忠誠於他們的聯盟,這是值得懷疑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法國,那裡都沒有傑出的人物。“我們的敵人只有水準以下的人。沒有個性、沒有師傅,沒有搞行動的人物!”
另外,政治形勢也有利,地中海在競爭,東方局勢緊張。目前的所有這些有利形勢兩三年後均將不復存在。“誰也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還是現在就打爲妙。”
接着,他把問題講得更具體了。他說,與波蘭的關係已無法忍受。
“我們面臨的決擇,不是打便肯定被消滅,或遲或早。西方有什麼作爲呢?不外乎是從馬奇諾防線發動進攻或對帝國進行封鎖!”
戈林一帶頭,其他將領也跟着熱烈鼓掌。
“我的元首!”戈林元帥說道“部隊會盡其責任的。”
掌雖然鼓了,但戈林和其餘將領都一致反戰,因爲大家都相信,德國還未作好發動戰爭的準備。彈藥只夠6個星期之用,鋼鐵、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資也奇缺。
與其將領一樣,希特勒對此也是瞭如指掌的,但他考慮的是一種不同的戰爭:閃電戰,即用足以保證迅速取勝的兵力和戰鬥強度,全面發動突然襲擊。
這既是戰略概念也是戰術概念。他曾發誓,永遠不讓長期戰爭帶來的苦難重新在德意志的國土上出現。
對部隊,他只在廣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進行武裝,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常備武器的生產率較高,不爲長期戰爭組織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方法,是希特勒有意這樣搞的。他的目標在於迅速地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廠,或改組兵工廠的結構。
一系列的閃電戰,靠短期的生產爆發力維持,將使希特勒看來好像很強大。
他避免爲常規戰爭進行大規模生產,因爲這意味着經濟毀滅。他的哲學是窮漢的哲學,只有靠膽識才能成功。用戰爭冒險的辦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價的勝利,而這個戰爭冒險正是他的較富裕的敵人幾乎不惜一切代價要避免的。
閃電戰不但與其賭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與其獨裁者的地位相適應。一個民主國家是經受不起這種經濟突發力的,
例如,在集中生產坦克後,立即又轉向民用生產。可能會傷害一個民主國家的東西卻不適用於一個具有奇特的經濟弱點和力量的國家。
希特勒的閃電戰,使其將領也目瞪口呆,因爲他們的理論仍源於過去。
他們不像希特勒那樣明白,論戰鬥,德國的準備要遠較英法之準備爲好。這是一場賭博,但他估計到,他能迅速取勝于波蘭,永遠無需與英法兩國交手。奇特之處就在於,他們會覺得報復是徒勞無益的。他必須用某種方法將西方中和,或恫嚇、或動武。
8月22日上午聽過希特勒講解入侵藍圖的軍人,未提過片言隻字的批評意見,午餐後被帶進來聽訓話的野戰將領也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元首勸他們不必發慈悲。
“強權即公理。”他說完後便宣佈入侵波蘭的時間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曉。
8月25日,星期五,是關鍵性的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波蘭問題一解決,他就準備並決心再向英國提出一項全面的建議,例如,他願意接受大英帝國並親自保證它的繼續存在。
但是,如英國拒絕他的建議,他惡狠狠地說道:“那就會出現戰爭。”
而這又是他最後的建議。
半小時後,即下午3時零2分,他批准了於佛曉進攻波蘭的命令。表面看來,他這一賭注原系機會主義使然。但是,應該承認,希特勒是個日常政治的狡猾巨匠,他的外交政策確有其基本目標:一步一步地控制歐洲大陸。這個政策是與其激進的反猶計劃密切相關的。
在羅馬,德國大使在齊亞諾的陪同下,帶着當日早些時候草就的那封不尋常的信,正步走入維內西亞宮。
3時20分,漢斯.格奧爾格.馮.馬肯森大使將那份文件遞交給了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講求現實,不能不面對這個事實:在阿爾巴尼亞表現如此軟弱無力的意大利軍隊,並不具備打一場真正的戰爭的士氣、訓練和技能!
戰爭被推遲了,又很快被制定了新的日期。
向波蘭發動進攻的日子便確定於星期五,即9月1日;在西方則不採取任何行動。這份指示被派人送至各高級軍官手中,由他們再以最機密的辦法向野戰指揮員發佈特別令。
至下午4時,開始入侵的執行令已經落實;部隊和裝備已開始向邊界附近的前線移動。與此同時,黨衛隊安全處的頭子也向波蘭邊界上一支秘密的德國部隊發佈了特別令。在此之前,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就泡製了一個計劃——“希姆萊戰役”!
給希特勒發動進攻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藉口。
喬裝成波蘭士兵和游擊隊的保安處先遣隊,將於入侵前夕在邊界上挑起事端,在剛好4小時後,便向一森林車站發動進攻,擊毀一德國海關大樓,這是最重要的,短暫地佔領格萊維茨的廣播電臺。
戰爭已經無可避免!